一是产业化水平低。全市茶叶加工厂几百家,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拳头产品不多,龙头企业数量少,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生产、加工和销售都呈现较为分散的局面,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tieguanyin形不成规模效益
二是对茶业投入少,茶园基础设施差,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各级财政对茶业的投入极其有限,茶农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不足,茶叶生产条件差;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手段落伍,技术推广经费少,难以对广大茶农进行必要的科学用药、用肥培训,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造成茶农科学种茶水平低,无法从源头上保证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水平;大部分茶园年久老化,基础设施不配套,生产上受制于天的现状未能根本茶叶改变;茶叶品种布局不尽合理,大路货多,名优特品种比例不大,更新改造任务重。
三是尚未形成真正的优势品牌。福州市茶叶品牌数量少,名牌不凸现,形不成名牌效应和规模效益。
四是出口市场单一,价格低,技术壁垒突出。出口产品仍然以散装原料茶为主,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自有出口品牌少,名牌更少;产品价格水平低,卫生质量标准差,贸易技术壁垒日益突出。
福建福安生产坦洋工夫茶。
闽红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红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红茶品牌。首创于清咸丰元年既(1851),当时的“坦洋功夫”红茶名声鹊起,远销荷兰、法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为荷兰、英国等国家贵族所青睐。
民国4年既(1915)“坦洋功夫”红茶与国酒茅台一起在万国博览会上赢得金奖,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闽红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赞誉。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国家地理标志名称保护正式通过国家批准。认定该产品的地理标志名称为“坦洋功夫”。
以百年老字号“坦洋功夫”区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注册证明商标。并作为中国申奥第一茶登上国际舞台。
扩展资料
坦洋工夫茶形态特征:明洪武四年(1371年),当地茶农从野生丛林中发现一株神异的古茶树,遂将母本原株移到家园,经悉心培育分离选育出有性群体小叶种。
该茶树为灌木型,树高2米左右,树势半披张,分枝适中较密,枝条细小;叶中型,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呈水平着生,叶平均长8.8厘米,宽为3.5厘米,叶面多隆起,叶色绿或淡绿。
有少数呈紫红色,芽叶茸毛稀少,多数属于中叶类,一般大叶类占30%,中叶类占60%,小叶类占10%左右;花型尚大,花萼5片,花瓣6-9瓣,柱头多数为三分叉,雌蕊高于雄蕊,子房较大;育芽能力较强,芽头密度大。
百度百科-坦洋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