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差异。稻种植,有一季稻、双(三)季稻之分,而双(三)季稻又有早稻、中稻、晚稻之分。在北方或南方部分高、冷地区,只能生长一季稻米.比正常采收晚一点收获稻米,叫一季晚稻;而在双(三)季稻种植地区,种植较晚的那季水稻,即为双季晚稻。两者在播种时间、品种选择、生育期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季晚稻种植技术要点
1、一季晚稻播种时间
一季晚稻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6月中旬至7月上旬插秧,8月下旬齐穗,最佳灌浆结实期为9月份,10月上旬成熟收获。当然,以上只是大致数据,不同地区因气候、地理条件差异,会有很大不同。
2、一季晚稻合理施肥原则
一季晚稻生育期长,需肥较多,一般基肥占总施肥量的40~60%,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应采取“前轻、中重、后补足”的原则,一般分三次施肥,分别为分蘖肥、长粗肥、穗肥。
3、一季晚稻的晒田
禾苗进入长粗期以后,为使禾苗长得粗壮,需要进行晒田。具体作法是;施长粗肥后灌2寸深水,促使有机肥发酵,让水自然落干,再灌一次水,又自然落干,即进行重晒,达到田边白土不开裂,脚踩不陷泥,使禾苗出现“二黄”。禾苗生长旺盛的要一直晒到褪色为止。这次晒田抓得好,不仅可使茎秆粗壮、节短、抗倒,还可以使禾苗顺利转向幼穗分化,贮存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于茎秆叶鞘内。
水稻一年有几季?
不能,上海地区不能种植三季稻(无霜期不够)。
上海地区可以种植双季稻,但是种植双季稻虽然是产量高一些,但是稻米的质量不好,难吃不受人们欢迎,得不偿失。所以目前上海地铁只种一季稻。
据记载上海在七十,八十年代前是种二季水稻的,俗称双季稻,第一季是早稻,一般是米粒小,口感不好,非常硬,像糙米,边不好吃。第二季是晚稻,是大米,由于要早稻收割后再种晚稻,相对生长期短,造成产量不高,大米口感和现在的一季稻一样好,由于二季性价比不高,所以现在只种一季稻了。
上海地区气候适合种水稻,现在培育出优良水稻品种,生长期较长,一年一季,产出的大米也很好,可以和东北大米相媲美了。
稻谷有一季、两季,甚至三季。
单季稻是一年只种一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双季稻是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同理,三季稻就是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三季水稻。最早在十九世纪中,台湾开始种植三季稻,并传入大陆南岭以南部分地区。
扩展资料:
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
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
安全生育期:籼稻180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百度百科-三季稻
百度百科-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