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制出了沙漠稻。众所周知,沙漠地带天气干旱少雨,土壤贫瘠,完全不适宜水稻的生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克服了种种的困难,经过不懈的努力研制出了适宜在沙漠环境中生长的水稻。
袁隆平团队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产量进行统计最终的结果显示,沙漠水稻亩产达到了500公斤,这还是全球第一次有人尝试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并且取得了成功。来自印度的测产专家伊什特地 给袁隆平电话发来祝贺说:“这样的测产结果让人非常激动,印象深刻。”
2、研制出了海水稻。“海水稻”,并不是之水稻生活在海水中。一般说的“海水稻”,是指能够在盐碱地里生长,甚至可以在海水中浸泡“耐盐碱水稻”。全球有9.5亿公顷盐碱地,亚洲占3.2亿公顷,因此海水稻的研究发明对于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千亩滩涂化良田,盐碱地里飘稻香。这是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海水稻海水的初心和愿望。
2018年5月,袁隆平团队种植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海水稻,在6‰盐度灌溉水条件下居然亩产超过了600公斤,比最初亩产300公斤的目标足足高了一倍。
海水稻研制成功之后更加坚定了袁隆平团队对“海水稻”研发的信心。袁隆平团队决定在中国主要盐碱地类型和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与退化耕地等地方,将荒地变成粮仓,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
袁隆平院士表示:“我有两个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还有一个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1、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2、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3、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
4、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
5、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
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