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dào。是一种禾本科的直杆的谷类作物,主要类型是有土栽培的“水稻”。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现时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
黍:shǔ。黍去壳,就是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稷:jì。又称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现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麦:mài。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子实主要作粮食或作精饲料、酿酒、制饴糖等。秆可用于编织或造纸。
菽:shū。豆类的总称,古语云:“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豆类制品也是中国百姓们喜欢的食物之一。
扩展资料据史料记载,最早种植“五谷”的出现于我国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人们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增多,并且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井田制”实行集体劳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完整的排水灌溉系统,人们开始使用粪肥、绿肥,以及草木灰。这些条件使得商周时期的农业进一步发展。
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战国时期,菽所具有的“保岁易为”特征被人发现,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
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进行种植,并能起到解决青黄不接的作用,加上这时发明了石圆磨,麦子的食用从粒食发展到面食,适口性大大提高,使麦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从而发展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并与粟相提并论。
参考资料:
明阳山,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
从小时候起爸妈就教育我,碗里不能留有饭粒,我也听话,每次碗都是干干净净,这算是我为数不多的好习惯之一了。
小时候,我记得奶奶还是拥有一块水田的,我是独生子,所以独得父母的恩宠,自然而然就是温室里的花朵,那会儿做的比较多家务就是洗碗这种轻松小事了,下田插秧这种农活儿从不要求我做。
那会儿做得和稻谷有关的事就是给晒过的稻谷给残余的禾苗用风车吹掉,以及收稻谷,事情过去太久,以至于忘记用来收稻谷的那个耙叫啥了,只记得奶奶最后会把过滤掉的禾苗再收集起来,我只认为这些禾苗应该和苹果被削下来的果皮,是可以丢掉的部分。但奶奶总是能从那些禾苗里再淘出些许谷子出来。这大概同父母教育我吃饭碗里不许剩饭粒是同样的道理了,粒粒皆辛苦。那会儿,我还不知世上有位叫袁隆平的国士。
后来,我在历史书上知道了袁隆平在特殊的年代保护了几株杂交水稻幼苗,才有了今日我们的粮食富足。再后来,是听闻袁隆平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的消息,我很振奋,理当如此,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追星成常态的年代。
再后来,就是从网上得知前天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心中波澜未起,只是感叹共和国痛失院士一位,大约是未亲身经历过饥荒的年代,并未有多余的悲感。
但我还是热泪盈眶了,因为我看到明阳山悼念群众无数,送花队伍三两公里之长。
不必时时怀念我,也不要指望我回来,我离开以后,你们就是我!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如果每个人都活成一束光,中国就必将是一轮闪耀的太阳! 要赞美这炬火或太阳, 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这段话从网上而来)
感恩国士,吾辈当奋进,新时代新使命,我辈当肩负。
最后我还想引用张佳玮先生写的一句话,当世若尊谷神,当是袁隆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