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城村村位于公桥乡政府南部,与龙王乡交界,人口6018人,耕地面积8066亩,全村共有自然庄17个。几年来,该总支紧紧围绕“五个好”总体目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显著成绩
该村主要有主要有长毛兔养殖企业。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联系,送技术下乡,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以小麦、水稻等种植为主。在搞好工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着力培育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积极为农户寻求发展致富路,特别是长毛兔的养殖起到了良好的的社会效益,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阮城村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开发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户收入上。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鼓励农户在种植业调整上下功夫,在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积极转变种植观念,把土地连成片,实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种植,不断扩大优质大豆种植规模,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认真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有关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阮城村附近有阜南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淮河公园、台家寺遗址、运河桥、王家坝水利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黄岗柳编、阜南杞柳、会龙辣椒、郜台板鸭、王家坝毛豆等特产。
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水稻源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年—18000年。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水稻都在热带、半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至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至10厘米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收获的稻粒称为稻谷,有一层外壳,碾磨时常把外壳连同米糠层一起去除,有时再加上一薄层葡萄糖和滑石粉,使米粒有光泽。碾磨时只去掉外壳的稻米叫糙米,富含淀粉,并含约8%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含硫胺、烟酸、核黄素、铁和钙。碾去外壳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米的食用方法多为煮成饭。在东方、中东及许多其他地区,米可配以各种汤、配菜、主茶食用。碾米的副产品包括米糠、磨得很细的米糠粉和从米糠提出的淀粉,均用作饲料。加工米糠得到的油既可作为食品也可用于工业。碎米用于酿酒、提取酒精和制造淀粉及米粉。稻壳可做燃料、填料、抛光剂,可用以制造肥料和糠醛。稻草用作饲料、牲畜垫草、覆盖屋顶材料、包装材料,还可制席垫、服装和扫帚等。稻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其他重要生产国有越南、巴西、韩国、菲律宾和美国。上个世纪晚期,世界稻米年产量平均为4000亿公斤左右,种植面积约1.45亿公顷。世界上所产稻米的95%为人类所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