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在加工前人家已经洗过,但如果你不放心,是可以的,但要看看有没有粉末一类的,有就不能洗。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药物浸泡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的主的药物可浸泡一小时;再次煎煮(二煎)时,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煎煮次数:一般煎煮两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两次分煎。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对于解表、芳香类药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药效降低;对于滋补药,多宜小火久煎,使药物有效成分尽出。煎煮时间:一般药物,一煎应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钟,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一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药一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煎药并非越久越好。特殊煎服:药包中注有“先煎”的小包药,先煎30分钟,再加入群药;注有“后下”的小包药,在群药煎好前5---10分钟投入再煎;注有“包煎”的小包药,用纱布包扎好投入药群中一起煎;注有“烊化”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液与“烊化”药物煎煮溶解后服用;注有“冲服”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汤冲服。煎药完以后发现煎药壶里有好多沙子啊,不会影响疗效.拿进微波炉加热不会影响疗效
根及地下茎类药材,分组将药材的地下部分采收后,按不同大小进行分级,以便于加工,如三七、巴戟,延胡索、浙贝母、白芷等。药用部分采收后,可于河水、塘水、山间流水或自来水洗净泥沙,除去残留枝叶、芦头和须根。亦可不水洗,让其干后泥土自行脱落或待干燥过程中再通过搓、撞除去。对于干后难以去皮的根茎,应趁鲜及时刮去外皮,然后晒干,使颜色洁白,防止变色,如山药、芍药、桔梗、丹皮、半夏等。有的药材需蒸煮才脱皮的,先将根茎洗净后放入沸水中蒸煮几分钟,再捞出刮去外皮,然后漂净晒干,如明党参、珊瑚等。
对于质坚不易干燥的粗大根茎,应在采收后即刻洗净除去残茎和毛须,趁鲜切成薄片晒干,如丹参、大黄、玄参、葛根等。对一些肉质、含水量大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天冬、百部等,收后宜放入沸水中置片刻,然后再捞出晒干。通过沸水烫,可使细胞内蛋白质疑固,淀粉糊化,破坏酶的活性,促进水分蒸发,利于干燥,并可增加透明度,但要注意水温和时间,以烫至半生不熟为好,过熟则软烂,品质差,如天门冬、百部、廷胡索等。有些药材采收后要进行蒸煮,然后再晒干,如郁金、天麻、玉竹、何首乌。对于一些粉质程度较高而需久存保色的药材,为了保护产品的色泽,在干燥前用硫磺熏蒸,如山药、泽泻、白芷等。熏硫还可加速干燥,防止霉烂。简易的硫磺熏蒸,可在室内熏硫柜或大缸等密闭的容器内进行。根及地下茎类药材除上述一般的加工方法外,有的还有其传统的加工方法,如浙贝母要将鳞茎表皮擦去,加一些石灰,吸出内部水分,才易干燥。又如玄参体积大,晒至五六成干时,须堆积几天,使其“发汗”(即“回潮”),促使内部深层水分向体表转移,以利干燥,经多次反复堆晒,才能完全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