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陈堵村
陈堵村地处新浜镇西南,东依沪杭铁路,南与金山区枫泾镇农兴村为邻,西靠白牛塘,北至向荡港。2006年村域面积3.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70亩,19个村民小组,786户2490人,90岁以上寿星7人。2002年3月与长浜村撤并组建新陈堵村,有陈家堵、陈家河、长浜、陈王浜、蒲鞋浜、孙家浜、岳泾湾7个新村点。原陈堵村:由陈家堵、陈家河2个自然村组成。清代属枫泾乡一保三区十九图(陈家河西半属一保二区十九图),民国时期属枫泾区蒲湾乡、枫泾北镇、一鼎乡、一新乡,解放初期属枫泾区庄长乡。1956年与长浜等6个自然村合并建农益高级社(包括水旺村),1958年属跃进人民公社第四营,1959年3月建农益生产队,1962年改称农益生产大队并分拆出长浜,建陈堵生产大队,辖陈家堵、陈家河两个自然村,1984年改称陈堵村,辖陈南、陈北、外浜、里浜、堵南、堵北6个生产队(村民小组)。2002年3月调整部分行政村区划并入新陈堵村。1952年在陈家河自然村建陈堵小学,1983年设幼儿园,学校和幼儿园1998年8月同时撤点。1966年设大队卫生室,2002年与长浜并村后为陈堵村卫生室。1996年在陈家河自然村建老年活动室。1939年9月驻扎在陈家都自然村东北沪杭铁路46#桥(桥南端有炮楼)的日本侵略军10多人,以查盗为名到陈家都村挨家挨户搜查,在一农户家发现一件沾血衣服即迁怒村民放火烧房,将全村房屋烧剩一庙3户,94%以上村民无家可归。村北向荡港上曾设陈王浜渡、陈家堵渡,二渡于1955年和1982年停渡。陈家堵自然村建有清代宝和庵一座(1958年毁)。1982年在陈家堵自然村建新浜第一座村级自来水厂(1993年并入镇水厂)。60~90年代先后建有饲料加工厂、窑厂、柴包厂、席草厂、机电厂、综合厂、针织厂、塑料制品厂、钢丸厂、棉纺织厂、丝织品厂、羊毛衫厂、柳条厂、玻璃钢厂、茸新鞋厂等企业。70、80年代建农民新村67幢308户入住。1997年第一家种田大户沈汉明承包土地105亩,亩产1050斤。1992年大江公司在陈家河占地150亩建16幢标准鸡舍养鸡场。1982年、1988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村。原长浜村:由长浜、蒲鞋浜、岳泾湾、陈王浜、孙家浜5个自然村组成。清代属枫泾乡一保二区十七图(长浜、蒲鞋浜、岳泾湾)、一保二区十六图(陈王浜、孙家浜),民国时期属枫泾区蒲湾乡、枫泾北镇、一鼎乡、一新乡。解放初期属枫泾区庄长乡,1956年建农益高级社(包括水旺村、陈堵),1958年属跃进人民公社第四营。1959年建农益生产队,1962年改称农益生产大队拆出陈堵建长浜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长浜村。村名以长浜自然村得名。辖蒲东、蒲浜、长南、长中、长北、孙家浜、陈徐、陈北、蒲岳9个生产队(村民小组)。2002年3月调整行政村区域,并入新陈堵村。长浜自然村建有明代(1597年)园通禅院一座,崇桢7年(1634年)举人王献吉募建捐田13亩重修,旧时信徒众多,香火很盛(1958年毁),今仅存“重建古龙门园通禅院碑铭”1块。村南沪杭铁路49号桥称响水桥(水流高低1尺)远近闻名。1949年在响水江与金山农兴交界处设渡,一直延续至今。1927年沈祖英创办长浜小学,校址设在园通禅院内,1957年改称长浜辅导中心小学,1992年9月撤点。1977年在长浜、孙家浜、陈王浜自然村借用知青房子设3个幼儿园,1980年3个幼儿园合并在长浜自然村集中建幼儿园1所,1990年撤点。70、80年代建农民新村115幢490户。60~90年代先后建有粮食饲料加工厂、席草厂、柳条厂、窑厂、柴包厂、机电厂、综合厂、丝织地毯厂、制箱厂、工艺玩具厂、天乐玩具厂、量具刃具厂、松海五金厂、水泥预制场、制绳厂等企业。1965年孙家浜自然村张宝良等农民自发种植蔬菜上集市交易,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除,改革开放后全村家家户户种植蔬果自产自销。1974年蒲鞋浜自然村的家庭手工业摇绳,70年代已有19户农民从事制绳,1982年制绳专业户徐志清成为新浜乡第一个劳动致富万元户。2002年,撤并后的陈堵村粮食种植面积2930.76亩,常年亩产630公斤,总产1846.38吨。油菜种植面积1929亩,单产125.4公斤,总产241.85吨,农业总产值703万元。生猪存栏2285头,水产养殖面积76亩。工业有3个企业,职工100人,工业总产值520.2万元,全村经营总收入4268万元,非农总收入1322万元,人均分配4268元,享受农村养老金377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882人,使用燃气659户,拥有卫生设施569户。2006年在原长浜、陈堵村中心地带新建老年活动室一座。粮食种植面积3186亩,常年亩产734公斤,总产2341.21吨,油菜种植面积114亩,亩产140公斤,总产160吨。建蔬菜基地70亩(大棚)。生猪存栏1791头,禽6.32羽,上市鲜蛋27600公斤,农业总产值1546万元。工业有松海五金厂,职工51人,工业总产值390万元。全村经营收入2108万元,村可支配收入167万元,非农业经济收入1117万元,人均分配6498元,享受农村养老金647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435人,使用燃气595户,拥有卫生设施579户。由自然村陈堵、长浜组成。总人口2526人,总户数798户。其中:本村人口2447人,农保人口1000人,镇保人口120人,城保人口280人;外来人口79人。耕地3809.60亩,粮田3067.00亩,常年菜田25.00亩,林地405.00亩,鱼塘250.00亩,畜禽场6.00亩。我村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44.0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850.00元。
(adsbygoogle=window.adsbygoogle||[]).push({});
陈堵村附近有枫泾暴动指挥所、上海月湖雕塑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上海方塔园、上海影视乐园(上海车墩影视基地)等旅游景点,有松江大米、顾绣、仓桥水晶梨、农家土糕、叶榭卤蛋等特产。
北理工学子用AI种出“零碳”零农残的绿色“科技蔬菜”
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办法,一是联系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二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三是求助当地的农村合作社。
当前,很多地方的农民种植的蔬菜滞销,给他们带来烦恼,也影响了经济收入。对于这些种菜的农民来说,可以自发的联合起来,去联系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合作的关系。有了合作关系以后,农民的蔬菜就可以大批的运到市场销售。现在一些城市都有好几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的需求量很大。作为种菜的农民,可以以村为单位,组成一个团体。派个代表负责联系一些批发市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经销商。
最近几年,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非常的迅速,也支持农产品网上推销。所以种菜的农户,可以和一些专业的销售平台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平台的运作,把自己的蔬菜销往全国各地,市场非常的广阔。有了平台的支持,农民的蔬菜不愁没有销路。作为农户来说,一方面要改变观念,接受新事物,新方式;另一方面要积极的配合好平台的工作,保质保量的提供蔬菜。一旦合作成功,农户蔬菜就会供不应求。对于有文化的村民,也可以自己搞网络直播,推广自己的蔬菜。不仅自己可以成为网红,也可以帮助更多的群众推销蔬菜。
当然了,如果种植蔬菜的农户当地有合作社,也可以求助合作社。一般农村的合作社完整的组织,也有自己的销售队伍。对于蔬菜的销售,也熟悉。如果可以取得合作社的帮助,也可以解决农户蔬菜的滞销。对于一些蔬菜种植大户,也可以加入合作社。这样不经保证自己的蔬菜销售有保障,也可以扩大农村合作社的规模。
“疫情期间吃到自己种植的新鲜蔬果有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
“这份沙拉真的很能缓解焦虑情绪。”
“希望我们所研究的技术能真正落地,服务于 社会 ,服务于每一个人。”
五月下旬,一份份爱心沙拉成为校园中颇具创意的暖心物资。
这正是由 北京理工大学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陈亦余同学 在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和信号与图像处理研究所 的几位老师指导下,带领 “0”碳—AI赋能都市农场团队 在AI实验室中研发种出的 “零碳”零农残的绿色“ 科技 蔬菜” 。在校园疫情防控期间,给老师和同学们送去了特别的“北理工味道”。
巧用绿色能源实现“零碳”零农残
据了解,该种植机研发项目为积极响应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任务,通过太阳能提供电力,并配备有蓄电池确保阴天也能稳定供电使整个过程更加环保、节能,实现环保“0”碳的能量供给。
“因为以往没有蔬菜培育相关的实验经历,在与材料学院专门研究蔬菜营养液的指导老师进行合作沟通后,我们掌握了不同蔬菜的营养液配比。”陈亦余解释,利用种植机培养蔬菜的全过程中,完全不需要使用农药,就使用自主研发的安全配置营养液即可,最大限度满足植物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要求,为植物提供稳定可靠、无污染、无农药的水培环境,保证作物 健康 绿色、零农残。
AI智能识别系统远程可调控
另一方面,还可识别病虫害,及时发现蔬菜叶片上面的虫眼、病斑,通过控制系统去连接手机APP产生报警提示,随时随地监控掌握蔬菜生长动态。
“实际动手操作之前,我们也是翻阅了大量资料进行、数据的信息采集,因为人工智能需要经过不断训练,当时我们把模型部署在种植机系统上时耗费不少精力,要对模型不断优化。”陈亦余说,成功部署才仅仅只是迈出第一步,若实际测试效果不达预期,则需要返回电脑上不断地优化调整,再到种植机系统上进行测试。这样繁琐复杂的调试工作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那段时间他和团队成员经常凌晨两三点才离开实验室。 “我们想要精益求精,尽可能把能做的做到最好。” 他说。
着眼城市打造都市农场
“目前我国蔬菜供应是通过集中发散的方式,各产地先运输至全国的批发市场,再下发到各地批发市场,再进入各个商超,最后才上我们的餐桌。”陈亦余在考虑到运输过程中会产生溢价与损耗等情况后,对种植机下一步试点发展作出计划,他表示,在进一步完善产品后,可以推广到城市中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集体蔬菜机的采购和供应,还可与学校合作增加到中小学生的实践劳动课中,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陈亦余介绍,疫情期间,经常能看到市民在家里种菜,考虑到家庭可利用空间的问题,计划后续定制小型化种植机,以满足家庭的日常生活供应,还可建立用户间自发进行的蔬菜交换生态。
“之前感觉自己的研究都是在理论层面,这次智能种植机的研发可以算是我第一次把 科技 创新落在实处,真正做出了一个能够改善人们生活的东西。”陈亦余说。
北理工学子用AI 科技 赋能农业生产
“ 科技 蔬菜”让都市农场具有无限可能
由采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