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闽粤花·广州之旅·越秀山·越秀春风独自来
越秀山在广州市中区,属白云山余脉,东西绵亘约3里,海拔70余米,由七个山冈组成。“越秀边峰”,位居羊城八景之首。古时合番、禺二山为“广州三胜”。
早在南越国时,这里便已辟为风景区。越秀山又名越王山,因其主峰越井冈一带有越王台故址而得名。据《大明一统志》载:“越秀山在府城内稍北,耸拔二十余丈,上有越王台故址,昔赵佗因山为之。”昔时,每年三月初三,南越王赵佗都要到此登高娱乐,令歌女们在台上轻歌曼舞,故越王台又名“歌舞岗”。赵佗以中原人身份治理南越,沟通了南北文化,维持了汉朝和平统一,深得汉越两族人民爱戴。南宋诗人杨万里游越王台后吟道:“榕树梢头访古台,下看碧海一琼杯。越王歌舞春风处,今日春风独自来。”表达了他对赵佗凭吊缅怀之意。南宋方信儒《南海百咏》,对越王台也有记载:“万山衮衮尽东来,高处犹存百尺台,回首旧时张乐地,一杯重与酹苍苔。”五代十国时,南汉主刘翙进一步开发越秀山,命人用石块铺一条登山大道名曰“呼銮”,并在大道两旁载种金菊与芙蓉。每当漫山花开之际,刘翙便与群臣游宴于此,故又名游台。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上,途经广州,遥见高高的越王台,禁不住悲愤赋诗:《越秀春风独自来》古诗句出处:
登临我向乱离来,落落千年一越台。春事暗随流水去,潮声空逐暮天回。烟横古道人行少,月堕荒村鬼哭哀。莫作楚囚愁绝看,旧家歌舞此御杯。
忠臣义士慷慨激昂的吟咏使越秀山愈加声名远扬。明洪武七年(1374),越秀山得到进一步开发,永嘉侯朱亮祖于此修筑“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的镇海楼。永乐元年(1403),都指挥花英又在山巅建观音阁(故越秀山又名“观音山”),在半山建半山亭,把越秀山点缀得更加秀丽多姿。
五羊石雕与五仙观
越秀山木壳岗上巍然耸立着一座现代所建、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的五羊石雕像。雕像高10余米,体积为53立方米,由一百三十块花岗石雕刻而成。雕像正中是一只公羊,只见它口衔稻穗,昂首南天,额下胡须飘扬;四只小羊簇拥周围,形态逼真、生动传神。这座美丽的雕塑作为广州象征,吸引大量游人驻足,摄影留念。
广州又名“五羊城”、“穗城”,其来历同出于五位仙人持穗骑羊临楚庭(广州古称)的传说。北宋时,五仙观始建于十贤坊,即今北京路财厅前,相传那正是五仙人骑羊降落、遗穗州人之地。后迁西湖药州,明洪武十年(1377)再迁至坡山(即今广州惠福西路坡山)。观中原有五仙五羊像,被当地居民视为“谷神”奉祀。现存大殿及山门各一座,山门前有明代红砂岩石雕刻的一对麒麟,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面宽、进深均三间,平面近四方形,是广州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木构建筑之一。它的斗拱结构一层一层散开,如一幅美丽图案,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手法。在大殿左侧一处原生岩上有一脚印状凹穴,并有水在其中,俗称“仙人拇迹”,传说这就是仙人足印。所以,这里又称“穗石洞”,明代时“穗石洞天”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广东新语》对此有所记载:“迹中碧水泓然,虽旱不竭,似有泉眼在其下,亦一异也。”大殿后是明洪武七年(1374)由参政汪广洋始建的“岭南第一楼”,万历年间(1573—1620)重建。楼高17.5米,据《广东新语》载,它“四穿无壁,栋柱皆出石墙上,以悬禁钟而已”。该大钟用青铜铸造,造型雄伟庄重,钟口直径2.10米,高3.04米,重约5吨,是广东现存最大铜钟。据《广州府志》记载,此钟“扣之声闻十里”,可见明代广州建筑匠师运用声学原理的高超技巧。该钟仅用于报火警及其它非常事故,无事禁止敲击,故名“禁钟”,此楼也叫“禁钟楼”。据说当初朱亮祖是为报晓而造此钟,不巧在敲响它的第一天,河南一带病死多人。迷信的朱亮祖下令此后不准再敲此钟。重达5吨的大禁钟是如何挂到钟楼上去的呢?据说大钟铸成后,朱亮祖贴出告示,凡能悬起此钟者,赏银五百两。一位贫困的姑娘在仙人帮助下,用细藤挂起了禁钟。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攻入京城,一外国商人耳闻此事后,特地跑到广州禁钟楼买下细藤,另换一条铁链挂钟。乘船回国途中,外国商人觉得藤条太脏,便投入江中洗涤。细藤刚一沾水立即化作一条龙,跃入海中,把个外国商人吓得目瞪口呆,半天才耸耸肩摇头走开。
五岭以南第一楼
越秀山上最为雄伟瑰丽的古建筑便是镇海楼,它位于越井冈以北,耸立在越秀山顶。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明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在北城垣最高处建造该楼,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楼高28米,阔31米,深16米,一色绛红,飞檐重叠,雄伟壮观。登楼远眺,全城景致尽收眼底,成为越秀山和广州市的重要标志。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对当时楼宇景致曾加以描绘:“是楼巍然五重,下亲朝台,高临雁翅,实可壮三城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者也。……自海上望之,恍如蛟蜃之气,白云含吐,若有若无。晴则为玉山之冠,雨则为昆仑之般,横波涛而不流,出青冥以独立,其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被誉为“五岭以南第一楼”、“岭南第一胜概”,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登临,咏诗赞美。清末两广总督彭玉麟幕僚李棣华所作楹联,至今仍张挂于五层楼楼柱上,道是:“万千劫危楼尚存,向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广东广州越秀山镇海楼
据说,永嘉侯朱亮祖十分迷信,他选中越秀山准备建造府第时,不料风水先生告之山上有“帝王之气”,倘若让其升腾,势必危及大明社稷。作为皇室成员的朱亮祖为了表明忠心,马上奏明朝廷,接旨后在山上建起一座“雄踞南天”的楼宇,用以镇慑那股“帝王之气”。其实镇海楼的兴建与明初海上倭寇不断侵扰有关。明成化年间重修时,张岳会为它题名“镇海楼”,取的正是“雄镇海疆”之意。
堂前长思先行者
越秀山南麓,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山纪念堂。1925年孙中山逝世,为纪念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由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筹募资金兴建。
孙中山,字逸仙,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中山市翠亨村。香港医科大学毕业后,以行医为掩护在澳门、广州等地从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政治遭拒绝,促使他认识到只有革命手段才能挽救中国,便赴美国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统一,组成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并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1906至1910年先后九次组织武装起义,给清 *** 以沉重打击。1911年孙中山领导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后,经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 *** ;后因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再举革命”,袁世凯被迫于次年撤销帝制。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 *** ,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后在广东就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重新加以解释,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同年6月孙中山创立广州黄浦军校;11月,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共商国事,抵天津后即病重,后抱病至北京。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逝世。
纪念堂址曾是孙中山就任第一任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所在地。它坐北向南,占地6.1公顷,平面呈方形,建筑面积为12,000多平方米。总体布局采取了宫殿式的传统风格和近代设计手法,正面作重檐歇山顶,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拱托着中央的八角形亭,整个建筑宏伟壮观,布局严谨,气势肃穆。最令人称奇的是,这座连同挂楼可容纳四千七百多席位的宽敞大堂内,看不到一根柱子。原来八根柱子全都隐蔽在墙壁内,柱顶支撑着巨大的钢桁架,形成巨大的空间。这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该建筑设计者为山东人吕彦直,他试图以建筑的语言体现孙中山先生兼收中国“古代最高哲学思想”和西方“最新科学方法”来“切实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伟大思想。因此,在造型上沿用中国传统形式,在结构上却大胆采用西方现代建筑技术,从而达到中西合璧的艺术佳境。
在纪念堂后面的越秀山顶,还有一座纪念碑,碑高达37米,外呈方形,碑身全部用花岗岩砌成。石碑正面高约7米,宽约4米,刻着孙中山遗嘱全文:“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三元宫·鲍姑井
三元宫在越秀山南麓,其前身是建于东晋大兴二年(319)的越岗院。整座道宫依山构筑,地势雄峻,其门联上刻:“三元古观,百粤名山”,是广州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宫内楹联中有一联颇能道出其胜概:“地接玉山,丰粤灵光高北斗;水迎珠海,千秋道气洽南溟。”
相传越岗院是晋朝南海太守鲍靓所建。鲍靓字太玄,信奉道教,视越岗院为修身成道之处。他精通医道,熟知“神丹尸解”之法,曾收葛洪为徒,向他传授医术,并把女儿鲍姑许配给他。葛洪夫妇共同探讨道教教义,热心为群众行医治病。鲍姑名潜光,是东晋时针灸专家。她长于艾灸法,为了采药行医,足迹遍及南海、番禺、惠阳等地,医治好不少百姓。人们很感激她,称她为“鲍仙姑”。据《粤香山三元宫历史大略记》载:鲍姑有赘艾(即红脚艾),借井泉及红艾为医方,活人无数。
鲍姑死后,后人为纪念她,便在越秀山下建庙供奉,她用过的虬龙古井也被保存下来,名“鲍姑井”。明万历年间和崇祯年间一再扩建越岗院,始改名为“三元宫”。宫内供奉“三元帝”(即尧帝、舜帝、禹帝)和“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宫内还建有鲍仙姑殿,明清以来香火不绝。十年浩劫中鲍姑像遗失,鲍姑井也被填平。
九眼赵佗井
越秀山下今广东科学馆内,有一口历经二千余年的古井,相传为赵佗自立南越王驻守广州后所凿,名“赵佗井”。当时进深数百尺,阔丈余,井水甘甜清凉,广州诸井中以此井最古、水质最好。传说赵佗常饮此井水,肌体润泽,年寿过百,视力、听力仍不见衰。也有人传说此井为达摩所掘。达摩初抵广州时,谓众人此处有取之不竭的黄金,附近居民信以为真,不分昼夜挖掘,结果挖至数丈深仅见一股清泉喷出。居民们大失所望,咒骂达摩是骗子,达摩平心静气答道:“难道这不比黄金更宝贵吗?”众默然。广州井水多咸苦,不能饮用,独独此井水甘冽,实比黄金珍贵。《南越志》载:“岗下有越王井,深百余尺,云是尉佗所凿。诸井盐卤,惟此独甘。昔有人误堕酒杯于此井,遂流出石门。”据此记载,赵佗井与石门相通,有人投杯于井,结果却从石门浮出,令人称奇。
五代十国时,割据岭南的南汉主刘饮此井水,称它为“玉龙泉”。宋灭南汉后曾允许百姓饮用,番禺令丁伯桂加以修缮,他用一大石置于井面作井盖,石上凿九个孔眼,可让九人同时打水而绳索不相缠绕,还可减少杂物掉入井内,人称“九眼井”。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在井四周高筑围墙,派兵丁把守,占井为私有,违者鞭笞四十。
今刻有“九眼古井”的石碑完好,井水仍深6米多,但石盖已破损。附近“清泉街”即以越王井之清泉而得名。
象冈南越王赵眛墓
象冈海拔49.7米,在越秀山公园西侧,古时原与越秀山联成一体。明朝时在两山凹处开凿道路,自此象冈成为孤立的小冈。1983年6月,在这里发掘出西汉初年第二代南越王赵眛墓葬,这是岭南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
南越王国是西汉初期岭南的割据政权,其都城设在番禺(即广州)。第一代南越王是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赵佗任南海郡龙川令。秦灭亡后,他拥兵割据岭南地区,自立为南越武王。刘邦建立汉朝后为稳定南方,封赵佗为南越王,臣属汉朝。南越王国共传五世九十三年。象冈汉墓出土文物里有刻着“文帝行玺”的龙钮金玺以及刻有“文帝九年”的铜铙,足以证明墓主就是第二代南越王即赵佗之孙、自号文帝的赵眛。
赵昧墓构筑于象冈腹心深处。墓坑采用竖穴与掏洞相结合方式,劈开石山达20米,凿出平面如“凸”字形的竖穴,又在前端东西两侧掏洞筑耳室,仿照前堂后寝形制,用砂岩巨石砌筑成一座地宫。墓室南北长10.58米,东西宽12.43米,分为前后两部分共七室。前部是前室和东西两耳室,前室摆着车具,顶部用一块石板覆盖,上顶和四壁绘有朱墨彩绘卷云纹;东西耳室收藏了礼、乐、酒器、御用器物等。后部四室平行纵列,有主室和东西两侧室,主室之后有后藏室。主室正中的棺椁,木已腐朽,墓主身着玉衣,旁有铁剑十把以及不少金玉佩饰;后藏室储藏御膳食用品;东侧室葬有殉葬妃妾四人;西侧室葬有殉葬庖厨隶役七人,整个墓陪葬品达一千多件。该墓是岭南地区汉墓考古收获最大的一座,它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南越国历史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聊城光岳楼位于古城中央,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其通高33米,合九丈九尺,是极阳之数,合于易理;分五层而建,暗对河洛之数。光岳楼是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目前中国现存的最高大、最古老的古楼阁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聊城光岳楼由当时的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出于“严更漏而窥敌望远”的军事需要用修城所剩余的木料修建的,当时,人们称它为“余木楼”。又因此楼有鼓声报时的功能,人们也称之为“鼓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知府杨能在维修该楼时,因地而名,称之为“东昌楼”。明弘治九年(1496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共登此楼,对该楼赞叹不已,“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及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此后,历代重修碑记中,一直沿用“光岳楼”的名称。光岳楼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从构造上可分为墩台和主楼两大部分。
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底边长34.43米,与光岳楼的总高度相近,垂直高度9.38米。台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成十字交叉拱。四个券门上方,各砌有方形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值得注意的是,北门的“武定”带有浓郁的军事色彩,应与明朝建国初期对北方蒙古残存势力还抱有戒心有关。在南向拱门两侧,又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拱门相似,东侧小门门额用青石刻成,上书“凤城仙阙”,西侧刻有“阆苑瀛洲”。“凤城仙阙”中的“凤城”,取名于聊城旧有凤凰落古城的传说。“仙阙”,这里指神仙所住之处。读来意境缥缈,给人以仙山琼阁的联想。“阆苑瀛洲”中的“阆苑”,即传说中的神仙住处。“瀛洲”,指传说中的仙岛。两额虽不相同,却都在烘托超然物外的仙境气氛。西门为假门,只存形式,以求和东门相称。东门则是登楼的惟一通道。门宽3.14米,拱高1.75米。而实际使用仍显过大,于是在券内另砌小券,门洞宽仅1.86米。踏门而人,门内为一方室,东设踏跺,升四级至梯台,南壁有一小窗,以供通风采光之用。游人可借光北转,信步攀37级而到达平台。平台面积不大,却可驻足小憩。游人到此多有停留休息。然后再升15级到达台面。
台面上修一敞轩,以防雨水侵入梯台。其建筑年代为清乾隆年间,位置恰在楼东之中轴线上,由于东门为主要大道,增其建筑以为标志。敞轩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卷棚顶,轻巧明快。在敞轩楼梯口处挂有当代著名书法名家启功先生所题写的“共登青云梯”木刻匾额,字体清秀,笔力遒劲。台面墁砖,绕以女儿墙,东西两侧设有排水道。站在墙边,举目四眺:遥瞻东南,岱岳峰峦,若隐若现;放眼南望,岸堤垂柳,菡萏满湖;纵目北瞩,绿树掩映,瓦舍丛簇;仰视城外,阡陌纵横,柳暗花明;回首俯视,东昌湖水宛若锦带,环抱古城,湖城一色,饶有佳趣。
登上楼基,便可见四层主楼筑于高台之上,且全为木质结构。方形楼体外绕以围廊,高约24米。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第一层楼的地面比台面略高,呈正方形,四周砌以条石,面阔进深皆为5间,用内外双槽柱,外加围廊,结构清爽明了。墙表面饰红垩,内侧无粉饰,呈露清水砖墙面。楼四面明间均设板门两扇,古朴典雅。
碑廊是由7通立碑、15块壁碑形成的。除了两块壁碑嵌在一楼内壁外,其余20块都在一楼檐下或是外壁上。观其内容,或为修葺勒石,或为诗文,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其中,乾隆诗碑是其中的精品。乾隆诗碑一共有两块,一通立在东门外北,刻有乾隆于庚子年(1780年)、甲辰年(1784年)、庚戌年(1790年),三次御制诗章共七首。另一块为壁碑,嵌在南门外东壁上,刻有乾隆丙申(1776年),御制诗作二首。此外,还包括一些重修光岳楼的碑文,是研究光岳楼建筑的重要史料。《重修东昌府并光岳楼记》碑立于南门外,为清顺治五年(1649年),清代开国状元,康熙之师傅以渐书丹。此外,还有由聊城进士、户部主事梁玺撰写的明成化二十二年(1488年)的《重修东昌楼记》碑;由聊城进士、礼部右侍郎许成名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撰写的《重修光岳楼记》;由时任湖北安襄荆郧道员、海源阁创建人杨以增撰写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重修光岳楼记》碑分别立于东门以及四门外。在一楼的东门额上,还悬有一木质的“泰岱东来作翠屏”横匾,白地黑字,为清代山东学使施闰章题写。
一楼门内北面,在明间檐柱与金柱穿插枋上设着鲁班神龛。龛内有鲁班神像。之所以供奉鲁班,一是因为鲁班是木匠的祖师,光岳楼主楼为木质结构,意为建造技术高超堪称鲁班神工。鲁班龛上,悬挂着“巧夺天工”的木质匾额,白底黑字,为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之弟溥杰所题。在鲁班神龛左右金柱上,还木刻有原聊城县长孙桐峰撰文,蒋维崧先生重书的楹联一副:“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声,凭栏把酒无限好;层台射书,微乡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
二层楼内有文昌阁,很值得游人驻足。文昌阁是由板壁围成的一个长方形室,其中又分为大、小间,周围金柱。方室南向中间辟门,左右开圆窗。仰视之上为空井,可见四层梁架。此室过去为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阁。清代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六次东巡,九次过东昌府,五次登光岳楼,并多次住在文昌阁内,曾先后为光岳楼赋诗十三首。因此,文昌阁也叫“乾隆行宫”。现在阁内塑有乾隆像,以示纪念。在文昌阁门额上,悬有中国近代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光岳楼”匾额。白底黑字,长1.2米,宽0.5米。在文昌阁门两侧,还有中国著名史学家、书法家丰子恺题写的藏头楹联一副:“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伟大祖国文物永昌”。“文明景运”匾额悬于文昌阁外北壁上,木质,长重1.5米,高0.6米,白底黑字,为清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撰修朱学笃所题。
在二楼的四个檐下,还分别悬挂四方木质长3米,高1.4米的匾额。南面檐下悬有“神光钟瑛”匾,为清康熙皇帝所题,边缘装饰有龙纹、玉玺、蓝底金字。北檐下悬有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为纪念光岳楼落成600周年于1974年题写的“光岳楼”匾,白底黑字,气势磅礴。东面檐下悬“太平楼阁”匾,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字压天下”的聊城籍状元邓钟岳所题。在西檐下,悬有“就日瞻云”匾。其匾白底黑字,为清代史学家解岚题。
由二楼西侧梯道升16级台阶便到达第三层楼面。第三层系暗层,实际它是光岳楼的结构层,横木穿插,梁枋扣合,纵横交错,似龙游蛇行,将自下而上的金柱与檐柱构成一个整体,使之更加牢固和稳定,故三楼也是楼身的主要框架。该层面阔五间。金柱与檐柱之间上端是梁架,与二层贯通,故暗层实仅三间。“不心间”即楼之正中,是空井,四周置栏杆。柱顶设有显著卷刹。此例均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外檐更是拱斗相连,梁柱相交,枋木相穿,结构紧凑而疏密得体。
由三层东次间向南登13级台阶就到了光岳楼第四层楼。第四层是楼的最高层,面阔进深皆为三间,平面呈正方形。明间有6扇窗,可以凭窗远眺。明间中间,缀以毛管式栏杆,扶栏通过井口,可一望井底。次间装冰纹圆窗,构设恰当,运用自然。屋顶为十字顶,顶下正中悬垂莲柱,以八道斜脊分别置于三架梁及抹角梁之上。登上最高层,扶着四面对窗远眺,鲁西北平原无垠,景色壮观;近观,波光粼粼,水天一色。让人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楼脊为歇山十字脊,脊顶正中装一座高3米、直径1.5米的透花铁葫芦。四个小狮子蹲在十字脊上,那四个大吻就像四条龙,远远看去,给人以飞动之感。光岳楼主楼全系木质结构,但能历经600多年风雨而完好地保存下来,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聊城山陕会馆在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
(1743年),是山西、陕西的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的,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9.2万多两。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面积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却是国内罕见。会馆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组建筑,强调中轴线两侧均衡对称,突出中轴线上建筑,通过屋顶的形式、面阔进深的大小、艺术构件雕刻的繁简等来区分建筑的主次级别。沿中轴线由东到西依次为山门、戏楼、钟鼓楼、南北看楼、碑亭、中献殿、关帝殿、春秋阁。从山门到春秋阁三个院落逐渐增高,错落有致,各单体建筑互相连接,布局紧凑。山门,又称三门或牌楼,为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面阔7米 ,进深1.7米,高10米。四根柱子的柱础均为圆雕的狮子,中间两柱正面阳刻楹联,字体雄浑,气魄宏大。
上联为: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
下联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
中间石质门框和门楣石上遍雕蝙蝠图案。门楣上方中间嵌条石一块,上刻“山陕会馆”四个大字。
南北两小门的门框和门楣也用整块青石作成,石上浅雕卷云纹。门楣上方各嵌一石质方匾,匾上分别楷书“履中”、“蹈和”。次间两门的两侧为砖筑八字形影壁,影壁左书“精中贯日”,右为“大义参天”。
山门外南北两端,各有一座插旗杆用的正方形石墩。石墩高1.98 米 ,宽0.92米 ,石墩前后两面刻有龙凤,左右两面刻有荷花牡丹。山门内侧有木质圆柱四根。门后两内柱的上端与壁中两外柱以构件相连。
走进会馆,过了戏台下的一道山门,便见华美的戏楼,戏楼坐东面西,与大殿对峙。戏楼后山墙中央有一条从戏台下穿过通往庭院的甬道,宽2.16米,高12.12米 ,入口处为砖雕垂花门罩。罩上方有石刻匾额“岑楼凝霞”四字。甬道左右各有一个石刻照壁,左刻丹顶鹤与苍松,右刻梅花鹿及花草,均高2.08米 ,宽1.15米。照壁下有精致的石刻插屏架,上有细腻的砖刻垂花壁罩,上饰琉璃制黄牡丹、绿麒麟和万年青等。
山门与戏楼之间,有连接二者的遮雨过楼,顶部为单檐硬山式。戏楼为二重檐两层台楼,结顶正脊为歇山式,又于左右各出歇山,成十翼角,房面覆绿黄两色琉璃瓦。戏台呈正方形平面,台高2.3米,前台宽9.6米 ,深5米 ,后台宽8.6米 ,深3米。戏台正面开3间台口,檐下有5块透雕木质额枋,中间为“福禄寿”三星故事,两边为飞龙、花卉和人物等。4根檐柱均为石雕楹联。内联楷书阳文: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外联楷书阴文: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风骚称杰构;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裨世教即奇观。
戏台里侧,有迎屏将前台与后台隔开。屏上绘有4幅大型花卉,左右木柱上刻有阳文楹联:响遏行云,一曲笙簧欣乐利;歌翻白雪,八方舞蹈荷升平。屏上方悬挂着木刻匾额“云霞绚采”。戏台的前台两侧为八字形折壁,折壁上各镶有高1.8米、宽0.5米 的石刻工笔图画。左为“海市蜃楼”,右为“天台胜景”。戏台藻井彩绘团鹤祥云,似寓有福比天高之意。其精工细作的复台结构较为罕见。
戏楼的两侧是南北对称的夹楼,与戏楼连为一体,为二层3间单檐建筑。中间一间屋顶高起,下有拱门内外通行。东向门上各有石雕匾额一方,左为“对岳”,右为“望海”。两侧小间的二楼都开有东向园窗。这里原为戏楼演戏时演员们的化妆室和休息室。至今在其墙上还可以看到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到民国八年(1919),山西、山东各地的戏曲班社和教育部的易俗社,各个时期的演员们所写下的对“戏东”、“班社主”不满的诗句以及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的120多个传统剧目,对于研究中国的戏剧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钟鼓楼钟楼、鼓楼南北对称,分列于夹楼外侧。均为筑于砖石方台之上的单间二层重檐歇山十字脊式建筑。二层各有12根檐柱承托着第一层屋檐。一层楼门西向。左为“钟楼”,二层楼门南向,门楣上有石刻“振聋”横额一方,两侧石柱上阴刻楹联一幅:其声大而远,厥意深且长。右为“鼓楼”,二层楼门北向。门楣上有石刻“警聩”横额一方,两侧石柱上阴刻楹联一幅:当知听思聪,岂可耳无闻。
钟、鼓楼下各有一小院,院内翠竹茂密,院墙上有一圆形月门通往庭院。庭院东西深23米,南北宽33米 ,中央有一条平直的石板路,路两边各有一株百年古槐,浓荫如盖。庭院正面的大殿台阶下,有一对高大雄健的石狮,由狮身、须弥座、底座3部分组成,通高3.25米。底座四面雕刻佛教八大法宝,前为剑、杵;左为伞、塔;右为铃、笆;后为印、铂,用以驱妖避邪。须弥座上部刻花瓶、鹿、小瓜、石榴,取其平平安安、福禄绵绵、甜甜美美、多子多孙之意。下部前为牡丹、左为荷花、右为梅花、后为菊花,意为四季吉祥。这对石狮,左面脚踩绣球者为雄狮,右面脚踏幼狮者为雌狮。据记载,这对石狮从山西选料精凿细刻而成,耗银633两。
南北看楼位于钟鼓楼的西面,戏楼台前左右两侧,为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二层外廊式建筑,楼长16.5米,深5米 ,其顶为卷棚式,上覆灰瓦。看楼底层地面为砖铺地,二层楼板由六根木制楼板梁,上置木地板椽,在木地板上铺石砖以构成。二层房架为四架梁,上置檩、椽、望板和瓦件。看楼为敞开的廊式建筑,可以坐在楼内观看戏台上的表演。
看楼位于庭院南北两侧,各面阔5间,上下2层,楼长16.5米 ,深5米,房面为灰瓦卷棚顶,为看戏、饮茶、谈生意的场所。看楼上首是碑亭,各为3开间,正面敞开,筒瓦歇山顶,飞檐则高出看楼和大殿房面。额枋上下较宽,各绘有日出、龙虎、瓜果和人物图案。每一碑亭各竖有石碑4幢,壁碑2块。立碑通高均为6.2米,宽1.2米 ,碑文内容详细记载了山陕会馆历年维修建设情况,碑阴还刻有各商号名称及其捐银数量。南碑亭西首内壁上,还立有清乾隆所刻地契碑一块,详细记述了山陕会馆置买园地阔步数目、四至、买价及刻石立碑之因,是研究晋商经营思想的重要文献。
由地契碑西折,过南碑亭西门,便是列支碑墙。镶嵌有清嘉庆十五年(1810)、道光二十五年(1840)、同治六年(1867)、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二十年(1894)立的“会馆功竣历年进出银两开列碑”等5块列支碑刻。
大殿是会馆的中心建筑,由献殿和复殿前后组成,檐部有天沟相接。献殿与复殿又各分为正殿和南北配殿,前后左右共六殿,均面阔3间。正殿房面高于南北配殿。献殿为卷棚顶,复殿为悬山项。正殿房面覆绿色琉璃瓦,前后房面中央各镶嵌有菱形状黄、绿琉璃瓦。南北配殿覆灰筒瓦。
正殿亦称关帝大殿,殿前有方形石柱四根,石柱下为垂幔琴腿式石雕柱础。石柱正面刻有歌颂关羽的楹联,内柱为行楷阳文:伟烈壮古今,浩气丹心,汉代一时真君子;至诚参天地,英文雄武,晋国千秋大丈夫。
外联为行楷阴文:非必杀身成仁,问我辈谁全节义;漫说通经致用,笑书生空读春秋。四根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质透雕额枋,中间1块刻有老子和八仙人物。左边刻有“神仙传”故事,右边刻有“行孝图”,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几个故事,自左向右依次为:《哭竹生笋》、《扇枕温衾》、《怀右遗亲》、《为母埋儿》、《闻雷泣墓》、《恣蚊饱血》、《卧冰求鲤》。额枋的上方,还绘有6幅《西游记》故事工笔画及木雕牡丹花12朵为装饰。
檐廊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大义参天”四字。正殿献殿内原为摆放供品,聚会议事的处所。殿之梁檩均通体彩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有人物故事画18幅。殿内正上方悬“富国裕民”木质匾额。
献殿后面为过廊,并与南北配殿中献殿后面的过廊相通。廊西头山墙上各有角门通往南北跨院,门外侧各有石刻横匾一方,南曰:“南极”,北曰:“北拱”。
过廊后面是复殿,殿中偏后部有一暖阁,阁前供有关圣帝君、关平和周仓3尊雕像。关圣帝君神像高3米,身穿刺绣滚龙袍,鎏金冠旒,威丽端正,俨然帝王形象。复殿后仍有檐廊,廊下有木质圆柱四根,柱下皆以精致的石雕为柱础。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质透雕额枋,中间刻人物、牡丹,南北两侧刻有飞龙、麒麟等。檐廊的迎风板上,两侧还镶有“道续尼山”和“义秉麟经”匾,进一步体现了关帝庙中所信奉的是地道的儒家正统思想。
南配殿位于正殿的南面,亦称文昌火神殿,是当年众商们祭祀文昌火神的处所。设置同正殿相同,即前为献殿,后为复殿。献殿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作柱础的石雕檐柱四根,其侧面分别刻有仙鹤祥云的花卉图案,正面刻有楹联。内柱上刻有阳文楹联:气本似珠,看午夜光分奎辟;功原济水,居离官位按丙丁。外柱上刻有阴文楹联:位南天以居尊,神焰荧荧临斗柄;邻北极而宰化,星精朗朗俯魁垣。
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质额枋,中间一块刻有首尾相接、神态各异的7只芦雁和菊花,两侧的2块各分别刻有梅花、荷花、瓶、大香炉和茶壶。檐廊的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风时浪恬”一方。
献殿后面的复殿内供有文昌神和火神王灵官,殿正门上方悬“天开文运”木质匾额。
北配殿位于正殿的北面,也称“财神殿”,与文昌火神殿南北对应,是当年众商们祈祷发财的地方,也分为献殿和复殿。献殿的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为柱础的石雕檐柱四根,柱的侧面、背面分别刻有花卉图案,正面刻有楹联,内柱上刻有阴文楹联:德兆阜财,萃万国物化天宝;行以利涉,庆一时海晏河清。外柱上阳刻楹联:位津要而掌财源,万里腰缠毕至;感钱神以成砥柱,千秋宝载无虞。
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雕额枋,中间一块刻有6只飞雁和一座城堡,两侧分别刻有鼎、花瓶、香炉和食盒。檐廊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功司利济”一方。
献殿后面的复殿内供有财神赵公明和水神金龙四大王谢绪神像,殿正门上方悬“万世永赖”木质匾额。
春秋阁为会馆最后面、最高大的殿宇。面阔3间,上下2层,单檐歇山,灰筒瓦顶,斗拱抬梁式结构。阁前廊有四根木质檐柱,前廊额枋均为木刻透雕,雕饰人物和牡丹、金瓜、花卉等。阁左右各附设一座望楼,上下各一间,两望楼券门上各有扇形匾额一方,南曰“接步”,北曰“登阶”。春秋阁过去也是供奉“关帝”的处所。一楼内原有大幅关羽画像,二楼原有关羽生平故事木雕连环人物群像。目前,二楼西墙上仍保留着关羽全身阴线雕石刻一方。
春秋阁两侧,为南北两侧的游廊,各面阔3间,进深一间,灰瓦盖顶并与望楼和正殿相接,形成一个紧凑的四合院落。两游廊南北两侧为南北跨院。两院之间,并于南北两厢游廊的东首各有小门相通。南跨院现存硬山瓦房3间。北跨院现有南屋3间、小北屋2间、小西佛亭3间,坐东朝西后门一间,均灰瓦盖顶,前出廊檐。
聊城山陕会馆建成后,历史上先后进行过8次扩建和维修。据现存16通碑碣记载,其中第4次维修从嘉庆八年(1803)到嘉庆十四年(1809),历时7载,用银49643.43两。第5次维修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用银18028.78两。维修所用木材多来自陕西终南山,工匠多来自山西汾阳府,建筑风格尽量体现其地方特色。其建成后百余年间,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演戏以娱神。
聊城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
●会馆,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嘉靖、万历时期,会馆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会馆几乎遍及通都大邑,府、州、县城甚至某些乡镇也有设置。明清时期聊城商贾云集,东关运河沿岸有山陕、江西、苏州、赣江、武林等八大会馆,其中山陕会馆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 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西南市区,东、北、西分别以聊城市区主干道柳园
路、东昌路、湖西路为界,南至南外环路,总面积20.6平方公里。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穿风景区而过。东昌湖风景名胜区以建于北宋时期的聊城古城为中心,以水面辽阔、风景秀丽、环绕于古城区四周的东昌湖为依托,集中体现了聊城“水、古、文”的特色,营造出聊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独特风貌,是山东西部和冀、鲁、豫接壤地区最为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东昌湖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经历代开挖而成,现有水域4.2平方公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江北地区罕见的大型城内湖泊。东昌湖引黄河水为源,常年水深3-5米,湖水清澈,无任何工业污染;景色宜人,令游客流连忘返。东昌湖中心是已有千年历史的1平方公里的正方形聊城古城。古城风貌保存完好,以古城正中的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古城区干道,其它大街小巷,也都是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古城区民居,至今保留着白墙、灰瓦、城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古老的京杭运河两岸,街巷布列,各种店铺民居,随坡就势,依河而建。条石铺砌的大小码头,株株苍劲的古槐,以及宋代隆兴寺铁塔,国家重点文物、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仍会使人们体味到昔日运河漕运鼎盛时期古聊城的繁荣和辉煌。通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内容——湖滨风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运河风情区。
东昌湖风景名胜区文化的内涵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聊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明朝宰相朱延禧,清代名臣傅以渐、任克溥、书画名家邓钟岳,近代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以及八十年代青年楷模张海迪和九十年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此外,《水浒》、《聊斋》、《金瓶梅》、《老残游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名著,对古聊城和东昌湖均有描述。千年的历史沧桑,层出不穷的杰出人物,造就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丰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迷人的自然风光,众多的文化景点,也汇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丰富旅游资源。风景区内,错落散布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存古代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的明代光岳楼,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宋代铁塔,集商业与文化之大成的精美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等名胜古迹,以及傅斯年纪念馆、民族英雄范筑先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文化景点;东昌湖区,近年又兴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钓鱼协会聊城垂钓基地、东昌湖游乐园、江北水上竹寨、沙滩浴场、游船码头、湖心岛、荷香岛、浮春亭等一大批游览景点和设施,沿湖30余华里的绿化带也初具雏形,湖西公园、西关二十一孔游览石桥、北关游览石桥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也正在积极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