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茶的四种称呼为不夜侯、涤烦子、苦口师、清风使等。
除此之外,茶叶也被称之为茗、荈、甘露、余甘氏、琼蕊浆等,纵观茶史,茶的雅号或因形赋名,或因香得号,或因地而异,或因文成典,总之,在历代文人的生花妙笔下,茶与生活、文化早已融为一体。
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日常生活中经常喝茶叶有以下几种好处:
第一种、可以降低血脂、血糖、血压等:第二种、可以促进消化,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用来治疗便秘;第三种、对女性而言,还可以用来减肥、美容、抗衰老;第四种、经常喝茶可以降低患癌症的几率;第五种、喝茶可以提神醒脑;第六种、有解毒的功效。
茶叶的制作过程
第一步:第一次杀青。当天采摘的鲜茶叶,在室外通风晾干约4个小时后,便可以开始烧锅。将茶叶投入翻红的锅中,这时铁锅底温度约200度,倒入茶叶后,徒手紧贴茶叶在锅内巡回杀青,茶叶温度要保持在七八十度。为了给茶叶散水蒸气,期间还要不停将茶叶抛向空中,如此循环三分钟。这样茶叶中的活性酵才不产生氧化,色彩更加翠绿。
第二步:第二次杀青。将第一次杀青后茶叶,从锅中全部拿出,在簸箕中晾两到三分钟后,再进行第二次杀青,这时候锅的温度要达到100多度。此步骤是为了防止有的茶叶没有杀透,同时也能通过第二次杀青,让茶叶香味更加醇厚。
第三步:三烘三揉。将锅中的茶叶按一个方向旋转、揉捏,以此循环往复三次,大约需要20分钟,这样可以保证茶叶内茶多酚、茶氨酸等属性充分综合。此步骤锅中温度要达到80到100度。
第四步:搓团提毫。这是最关键的制作过程,当锅温降到60到70度左右的时候,一边炒一边用双手用力地把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持续抖散,反复如此,直到条形卷曲,茸毫显露。
第五步:文火干燥。采用轻揉、轻炒手法,来达到固定形状、蒸发水分的效果。
第六步:晾凉。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开晾凉,一般要半小时左右。
第七步:装袋。用牛皮纸装袋、封口。茶叶的“嗅觉”很敏感,很容易吸收“身边”的味道,所以,装茶也很讲究,或用牛皮纸,或用茶叶罐等,必须密封好。
1、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因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为眉茶。圆炒青外形如颗粒,又称为珠茶。扁炒青又称为扁形茶。长炒青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浓郁,汤色、叶底黄亮。圆炒青有外形圆紧如珠、香高味浓、耐泡等品质特点。扁炒青成品扁平光滑、香鲜味醇,如西湖龙井。
2、烘青绿茶
烘青绿茶大部分用于窨制各种花茶,称之为茶坯。特点是外形完整稍弯曲、锋苗显露、干色墨绿、香清味醇、汤色叶底黄绿明亮。烘青绿茶大部分用于窨制各种花茶,称之为茶坯。
3、晒青绿茶
晒青绿茶是制紧压茶的原料。如砖茶、沱茶等。晒青绿茶是用日光进行晒干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
4、蒸青绿茶
蒸青绿茶是指利用蒸汽来杀青的制茶工艺而获得的成品绿茶。
蒸青绿茶的故乡是中国。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的一种茶类,比炒青的历史更悠久。据“茶圣”陆羽《茶经》中记载,其制法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将采来的新鲜茶叶,经蒸青或轻煮“捞青”软化后揉捻、干燥、碾压、造形而成。
5、小种红茶
小种红茶,分为正山小种跟外山小种。正山小种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橙黄透亮,香气自然,类花果香,滋味醇厚;烟熏小种带松烟香,桂圆汤味。
6、工夫红茶
工夫红茶也称工夫茶、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也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当前中国十九个省产茶,其中有十二个省先后生产工夫红茶。
7、红碎茶
红碎茶是一种茶叶,是国际茶叶市场的大宗产品,目前占世茶叶总出口量的80%左右,有百余年的产制历史,而在我国发展,则是近30年的事。
8、白芽茶
另称为白毫银针,是产自中国福建的白茶种类之一,表面满披白色茸毛的轻微发酵茶,由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演变而来。
9、黄茶
黄茶,按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茶芽叶细嫩,显毫,香味鲜醇,由于品种的不同,在茶片选择、加工工艺上有相当大的区别。
10、湖南黑茶
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上的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家溪为最著名。过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产,产区已扩大到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