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说过哪些名言?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4:34:35
字号: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说过哪些名言?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也是90后、00后口中的“袁爷爷”,他虽然走了,但留在田间地头的这6条经典语录值得铭记。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一、“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曾多次公开表示“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做到了。袁隆平将毕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让中国粮食产量大大增加,让数亿人能够吃得上饭。

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研制出第一代可大规模推广的杂交水稻,产量比普通水稻大大提高;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2000年第一期实现每亩700公斤目标。2004年第二期实现每亩800公斤、2011年第三期实现每亩900公斤、2014年实现每亩1000公斤,一年更比一年高。

袁隆平曾在采访中透露,中国杂交稻在国外推广的面积是520万公顷,如果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稻田种上中国超级水稻,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4亿至5亿人口。

二、“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接近灵感”。

生活中的袁隆平几乎很少有自己的时间,不是在试验田做实验,就是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据悉,袁隆平在逝世的前几个月还在杂交水稻研究基地做研究,3月10日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

袁隆平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我们没有上班下班制,因为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

“在水稻开花的时候,赤日炎炎之下,我和我的助手们每天都是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田间劳作。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我们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接近灵感。”袁隆平称。

三、“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蝗灾和极端气候等多种因素叠加的情况下,全球的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考验。据联合国一份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或新增1.3亿名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

在此背景下,有网友担心国内是否会存在粮食危机。对此,袁隆平在2020年4月7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自信地说道:“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心。”

四、“要提高粮食单产,只能依靠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袁隆平曾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提出,要提高粮食单产,只能依靠科技。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领域研究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一生都在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此外,由袁隆平担任名誉董事长的隆平高科也将研发能力作为支撑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多年保持高强度的科研投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稳定在10%左右,近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近10亿元,超过业内平均水平。

五、“在中国实现耐盐碱水稻种植1亿亩的目标,前景很美好”。

除了致力于现有稻田的“产量潜力”,袁隆平将目光投向了中国15亿亩盐碱地,研究耐盐碱水稻。据悉,海水稻又称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且单产可达300kg/667m2以上的一类水稻品种。

袁隆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对于海水稻的愿景:“我认为,在中国实现耐盐碱水稻种植1亿亩的目标,前景很美好。”事实上,海水稻目前也在朝着他的愿景发展。

在2012年起,袁隆平开始研究耐盐碱水稻,并把我国海滩地区的海水稻作为试验品种;2017年,袁隆平领衔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并联合多家科研单位成立中国首个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片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在2021年1月15日,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宣布,目前已在全国签约6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今年将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和商业化运营,拟用8-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

六、“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2013年10月,袁隆平在武汉大学做题《我的中国梦》的讲座中提到了他的“两个梦”。第一个梦是自己梦见试验田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样大,他和同事、助手们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所以叫禾下乘凉梦。第二个便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就是超级杂交稻高产、更高产、超高产。从1996年提出“中国超级稻计划”,到2014年实现亩产1000公斤,再到2019年10月22日,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第三代杂交水稻进行测产显示,其平均亩产达到1046.3公斤,“禾下乘凉梦”正逐步接近。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世界。袁隆平毫不保留地向世界传授其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刘越

——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在湖南省怀化地区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有这样一个人,他平头小脸,皮肤黝黑,身穿一件宽松粗糙的白衬衣,一副厚重的乡土气息。夏日炎炎,骄阳似火,他头顶烈日,脚踩烂泥,穿梭在茫茫稻田之中,时而低着头,弯着腰,聚精会神地对着一棵麦穗若有所思,时而观望,思索,寻寻觅觅,或者从口袋里拿出个本子记录着什么,常年的田间劳作在他黢黑的脸上留下了一条条饱经风霜的沟壑。

也许是他生逢动荡的战争年代,亲眼目睹敌人铁骑践踏祖国的河山,无数同胞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也许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饿殍遍野,颗粒无收,惨不忍睹的悲凉在他年少的心灵里种下了让人类摆脱饥饿,让天下人民都吃饱饭的希望之种,立下了“让中国人远离饥饿”的宏伟之志。他矢志不渝,攻坚克难,经过无数次的研究与探索,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忍受着社会舆论的闲言碎语,历经几十载光阴的艰苦拼搏,攻克了重重难关,终于研究出了万世瞩目的世界奇迹——杂交水稻。我国大江南北良田千万顷,四海稻花香,杂交水稻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粮食产量,解决了自古以来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粮食需求问题。他,就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九州田地稻花香,万世功勋驻人间。风雨兼程,初心不悔,袁隆平院士点燃了生命,燃烧了自己,在祖国广袤无垠的沃土上,创造了彪炳千古,名留史册的非凡功绩。他热爱祖国,赤诚为民,造福人类,坚定着让全世界人民温饱的信念,一生与农结缘,与农为伴,专注躬耕于田畴,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洒向了稻田,洒向了神州大地的每一寸山河。他以希望和初心为种,根植于华夏热土,用智慧勤劳育种,用汗水浇灌,用良知守望,用他的平凡与伟大铺洒人间,脚下虽沾满了厚重的泥土,心中却蕴含着浓烈的真情。他撒下的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份虔诚的希望,他的每一份倾心耕耘,都是一个国家生命的延续,是一个民族光明的未来。他以一颗匠人之心,以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出品质和健康作为毕生追求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吃饭问题,用一辈子守护“大国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问题,农业科学发展,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他瘦小的身躯下闪耀着高尚伟大的品格,他用一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片金黄的世界,引导我们走向了一个金光旖旎,丰衣足食的美好明天。他将杂交水稻的灿烂光辉镌刻在了华夏民族古老的大地上,映照着天下苍生,圆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粮食梦,实现了震惊世界的传奇神话。一稻济世,丰润万家,他是真正的耕耘者,是稻田里的守望者,是中华拓荒人。

向袁隆平院士致敬!致敬他不畏艰难,呕心沥血,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他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推广者,是当代神农。他说过,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好一粒种子,种子优良了,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始终坚持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不懈探索,开拓创新。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实现了杂交水稻历史性突破,使杂交水稻技术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为中国农业科技技术的提升做出了卓越贡献。截至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1530.76公斤,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他还致力于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世界多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解决了全球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吃饭问题,他不仅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更是为世界粮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迎来了绿色希望和金黄的收获,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不朽丰碑。

向袁隆平院士致敬!致敬他淡泊名利,严以律己,不渝追求的高尚情操。生活中,他时刻秉持着勤俭朴素的优秀作风,时刻怀揣着诚挚热忱的家国情怀,他不追求高消费,不计个人得失,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荣获国内外无数荣誉的他总是穿着十几元的衬衫,平时穿过最贵的西装也不过500元,他吃着粗茶淡饭,穿着一介布衣,用平凡的人生,做着最伟大的事业。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无数次地拒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始终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实践之中,他常说;“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当有人赞誉他的时候,他只是挠挠头说:“我只是热爱水稻,热爱祖国,能专业于我热爱的水稻,还能为祖国带来利益,是我的荣幸。”一路走来,袁隆平院士的科研之路不乏质疑,失败和挫折,而他阅尽人生沧桑,饱经风吹雨打,不论境遇如何,始终流淌着家国热血,将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他留给这个世界仓丰碗满,而自己却一世清贫。

向袁隆平院士致敬!致敬他对待科学孜孜不倦,不拘一格,再创佳绩,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片丹心映青田。已经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在本该颐养天年的鲐背之年仍然怀揣着更高远的梦想,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始终奋战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奋力攀爬超级杂交水稻事业的新巅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经90岁高龄,奋斗一生的他从未停止过对超级杂交水稻事业开拓创新的脚步,他依然坚持下田做实验,在他获得共和国勋章时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应该继续努力。”为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人们都说他“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2020年,袁隆平院士率领的海水稻团队在全国十地启动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和海水稻种植示范,他希望通过耐盐碱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他设定的目标是在8年内1亿亩海水稻,按照每亩300公斤收入,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这一技术既可改良盐碱地,又可以解决沙漠地区人口的口粮问题,并实现种植户收入翻倍,敢教沙漠换绿洲,万亩荒滩变良田。袁隆平院士在中国的稻田里掀起了两次绿色革命,将翻涌奔腾的绿色浪潮涌向世界,涌向全人类,他是当之无愧的“绿色革命之父”。

然而,2021年5月22日13:07分,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这是举国哀悼,国人悲痛,巨星陨落的一天,袁隆平院士携稻田梦,回归星辰,俯瞰人间。

此刻风吹麦浪,家家户户,一日三餐,仓丰碗满,米香弥漫,香甜浓郁的白米饭捧在手上,却难以下咽,万家粮足当忆袁公,一粥一饭倍思量,每每望着手中的白米饭,想到他单薄的身影不禁潸然泪下。

袁老,您的惊人壮举响彻山野稻田,感动了天地,创造了未来,温暖了人间。

袁老,您曾经说过您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可以和助手坐到稻穗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您的光荣与梦想终于实现!

袁老,您的崇高的理想信念照耀着远方,指引着前行的路,后人必将永远追寻您背后的精神密码。仁士仁心,国士无双,灯塔长明。中华民族的英雄册上从此刻下您的名字,您的精神火炬必将代代传承,传奇永不磨灭,英雄永垂不朽。

袁老,斯人不曾离去,您永留我心,愿您在天堂俯瞰着中国大地,见证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袁老,一路走好!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620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