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Cockroach) 蜚蠊目昆虫的俗称,亦称“蜚蠊”,亦作roach。
脉翅目(Dictyoptera)蜚蠊亚目(Blattaria)昆虫,3,500多种。英语cockroach一词为西班牙语cucarcha一词的讹用。蟑螂是现存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之一(3.2亿年以来几乎不曾改变),也是最古老的化石昆虫之一。特征为身体扁,卵圆形;触角长,丝状;体壁呈革质光泽,黑或棕色。头向下弯,口器尖端指向后方,而不是像大多数其他昆虫一样指向前方或下方。雄体通常有两对翅;而雌体常为无翅或翅退化,身体上卵荚突出,用以将卵携带。雌体排出卵荚后,若虫从卵荚中孵出,初为白色,暴露於空气中后身体变硬并变为棕色。蟑螂成虫体大,某些种的翅展可达12公分 (4.7英寸),其结构及大小使生物学家感到兴趣,将其用於实验室中。
蟑螂喜欢温暖、潮湿、黑暗的环境,因此通常见於热带或其他气候暖和的地区。仅少数种类成为人类的害虫。蟑螂损坏的物质多於它所需食用的,又分泌一种难闻的液体。蟑螂的食物既有植物性物质,又有动物性物质,包括人类的食物、纸张、衣服、书籍到死去的昆虫,尤其是臭虫。可用杀虫剂控制蟑螂。
美国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 即美洲大蠊)体长30?50公厘(最长者达2英寸),浅红棕色,生活於户外或黑暗、暖和的室内环境(如地下室和有火炉的房间)。成年期长约1年半。雌体可产卵荚50个或更多,每个卵荚内含卵约16枚,45天后孵出若虫。若虫期长11?14个月。美国蟑螂原产於热带美洲及亚热带美洲,翅发育良好,能飞很长一段距离。
德国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 即德国姬蠊)是常见的室内害虫。浅棕色,前胸区有两条黑色条纹,雌体交配后3天产卵荚并将其携带约20天。体型小,长约12公厘(不足0.5英寸),故常被食品杂货店的装货袋或盒带入家中。已被船舶带到世界各地。一年可产生3代乃至更多代。德国蟑螂在纽约市克罗顿(Croton)输水道的水管周围数量极多,故俗名克罗顿虫。
棕带蟑螂(Supella supellectilium)似德国蟑螂,但稍小一些。雄体的翅发育良好,体色较雌体稍淡,雌体的翅短而无功能。雌雄两性均有两条淡色的条纹横过背部、成虫寿命200天。每年可有两个世代。卵可产於衣服、木质花板条或地板缝中。随著有取暖设备的房屋的出现,棕带蟑螂亦出现於较凉爽的地区。
东方蟑螂(Blatta orientalis, 即东方蜚蠊)被认为是最肮脏的家庭害虫。体卵圆形,黑色或深棕色,有光泽,体长25?30公厘。生活史似美国蟑螂、雄体的翅短而发育良好,而雌体的翅退化。原产於亚洲,后随商人的交通工具分布到所有的温带地区。
木蟑螂并非居室害虫。宾夕法尼亚木蠊(Parcoblatta pennsylvanica)既普通木蟑螂,见於高纬度地区的木石之下。雄体与雌体外形差别极大,一度被视为两个种。雄体长15?25公厘,翅的长度超过腹部末端。隐尾蠊(Cryptocercus punctulatus)的消化道中生活有某些原生动物,故隐尾蠊能消化木头。
蟑螂分类 昆虫纲(Insecta)、蜚蠊目(Blattaria)。有时特指蜚蠊科(Blattidae)
蟑螂特征 体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翅平,覆盖于腹部背面;有的种类无翅。不善飞,能疾走。不完全变态。产卵于卵鞘内。约有6000种(一说225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活在野外或室内。有美洲蟑螂,个体最大,常作为宠物。
蟑螂追溯与其他昆虫源起于泥盆纪,为腐食动物喜昼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内。经得起酷热及严寒的考验,至今分布相当广泛。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根据化石证据显示,原始蟑螂约在4亿年前的志留纪出现于地球上。我们发现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从煤炭和琥珀中发现的蟑螂,与你家橱柜中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亿万年来它的外貌并没什么大的变化,但生命力和适应力却越来越顽强,一直繁衍到今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值得一提的是,一只被摘头的蟑螂可以存活9天,9天后死亡的原因则是过度饥饿。
灭蟑螂药品的种类 蟑螂药从灭蟑原理和给药方式上分以下几类:
(一) 触杀类,通过药物喷洒或烟雾熏蒸,而使药物达到蟑螂体表——依靠药物与蟑螂身体接触来杀灭蟑螂的方式。触杀的主要产品有:
① 菊酯类喷雾剂,其代表产品有雷达、灭害灵等,这类产品进入市场最早,被广泛使用 或滥用了二十多年,蟑螂已经对其产生了极强的抗药性,对德国小蠊(体形较小的一种蟑螂)已经基本无效;
② 杀虫净粉剂、0.09%增效百虫灵、5%马拉硫磷、1%残杀威粉剂等;
③ 灭蟑烟雾,通过物理的方法生成烟雾,以烟雾为载体将药物派送到各个角落来达到杀蟑目的的,如灭蟑烟雾弹等。
(二)喂毒杀灭类,把灭蟑药与食饵及引诱剂、防腐剂等按一定的比例复合在一起,制成蟑螂爱吃的有毒饵料来杀灭蟑螂的方式。喂毒杀灭的主要产品有:
① 灭蟑颗粒剂,灭蟑药物和饵料混合,造粒、烘干,主要用于抛洒有蟑环境的地面等;
② 灭蟑胶饵, 湿性膏状毒饵, 有注射器装和贴片装两种,这种产品对蟑螂的适口性较好,持效尚可,缺点是容易风干,代表产品有晔康灭蟑胶饵等。
(三) 生物灭蟑类,采用对人类无害的环保方式灭蟑,主要品种有:
① 利用不同生物(物种)的不适应性差异特点来达到灭蟑目的的,引发蟑螂自相残杀和绝食死亡。我国的“螂平1号”是此类中的唯一产品;
② 利用蟑螂病毒制造蟑螂瘟疫来杀灭蟑螂的。国产的“毒力岛”是此类中的唯一产品。
以上介绍的是比较典型和实用的蟑螂药品种,还有有极少数品种或是因为效果,亦或是使用场合的局限而被省略。
下列虽然不属于蟑螂药的范畴,但它和蟑螂药的作用比较类似,对此也作一点简单的说明。
① 灭蟑陷阱:引诱蟑螂进入设好的圈套继而杀灭之,如,曹大爷的蟑螂罐、蟑螂屋等。
② 超声波灭蟑,这种方式因为效果不佳和使用过程会产生小剂量的超声波辐射,现已逐渐淡出市场...
奇异的蟑螂 曾经有生物学家根据蟑螂的生态习性下了一个定论: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发生了全球核子大战,在影响区内的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和甚至鱼类等都会消失殆尽,只有蟑螂会继续它们的生活!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人类身体 所能忍受的放射量为5rems,一旦总辐射量超过800rems则必死无疑。而德国小蠊可以忍受9000~105000rems,美洲大蠊则达到967500rems!所以即使有核子爆炸蟑螂也可以幸存下来。现在美国政府用来消灭蟑螂一年的费用就达到15亿美元,大约是用在防治艾滋病预算的两倍。
它们大多数长相都差不多,但是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到有所不同。当前的分类学者将蟑螂分成6000种左右,其中约有50种是害虫,例如大家所常见的亚洲蟑螂。此外美洲蟑螂(美洲大蠊)、德国蟑螂(德国小蠊)、棕色蟑螂和澳洲蟑螂的分布也十分广泛。我国约有200余种,常见的室内蟑螂有10种左右,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有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
德国小蠊,体形很小,长约10~15mm,成虫为棕**,是北方地区常见的优势种。除分布于住房之外,在饭店、饮食店、医院及舰船、火车、客机上都常见它们的踪迹。
美洲大蠊,体形较大,体长约30~40mm,成虫为红褐色,在南方地区为室内虫害的优势种,其它地区分布于下水道、暖气沟、厕所、浴室及酿造厂、酱品厂等阴暗潮湿的环境。
蟑螂有咀嚼式的口器,能啃吃东西。蟑螂的食物非常复杂,从普通食品到擦鞋的刷子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电线胶皮,硬纸板,肥皂,油漆屑,枯叶,纺织品,皮革,头发等等。昆虫学家发现有12种蟑螂可以靠糨糊活一个礼拜,美国蟑螂只喝水可以活一个月,如果没有食物也没有水仍然可以活3个星期。蟑螂在食物短缺或者空间过分拥挤的情况下,会发生同类相残的行为。 蟑螂善于爬行,会游泳,危机时也可飞行。蟑螂的扁平身体使其善于在细小的缝隙中生活,几乎有水和食物的地方都可生存。如果条件不好,较长时间内不吃不喝也不会死亡。蟑螂如上的特点,使其数量与日俱增,分布范围日趋扩大,已跃居成为头号家庭害虫。
蟑螂喜暗怕光,喜欢昼伏夜出,白天偶尔可见。一般在黄昏后开始爬出活动、觅食,清晨回窝。温度在24~32℃最为活跃,4℃时完全不能活动。在热带地区,蟑螂可四季繁殖、活动。北方地区,冬季有取暖设备的室内,温度适宜,蟑螂可照常活动、繁殖。多数蟑螂为卵生,其卵有序排列在卵鞘内,可以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也不易被药剂杀死,条件适宜时即可孵化出幼虫。 蟑螂的繁殖能力很强。雌雄蟑螂交配后,雌蟑螂的尾端便长出一个形如豆荚状的东西就叫卵鞘,卵就产在其中。一只雌虫少则可产10多个、多则可产90多个卵鞘;一个卵鞘中,少则可孵出10只、多则可孵出50多只小蟑螂,这同蟑螂种类有关。在美国东部,平均一个房子中居住着一千只以上的蟑螂;而一对德国小蠊,一年只有可以繁殖为十万只后代!蟑螂的卵在卵夹内孵化,大约需要15天的时间。刚孵化出来的蟑螂是乳白色的若虫,没有翅膀。象其它种类的昆虫一样,随着它慢慢长大必须蜕皮。经过3~4次蜕皮之后就可以看到翅芽。德国小蠊需要6~7次蜕皮才能达到性成熟的成虫期,而美洲大蠊则需要10~12次。蟑螂的生长、蜕皮的次数和气候因素,食物的获得都有密切关系。通常这一过程在两个月内完成。 生活于野外的蟑螂种类,大多以腐败的有机质或枯枝败叶等为主食;而栖身于屋舍的蟑螂,喜欢淀粉性的食物,在它们爬过的食物上,往往会把所携带的病原生物留下而传播疾病。蟑螂进食时有个坏习惯:边吃、边吐、边排泄,因此污染食物,传播多种疾病,如痢疾、副霍乱、肝炎、结核病、白喉、猩红热、蛔虫病等。无论是什么品种的蟑螂,其所传播的病原生物有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肺结核菌、炭疽杆菌、癞病菌等及绦虫类、蛔虫类、血吸虫类的卵等等。蟑螂还分泌和排泄出有异臭的物质,使人闻到后感觉恶心甚至呕吐。泰国政府宣布,今后不在允许以宠物的名义出售一种原产马达加斯加的“巨型蟑螂”,也禁止普通个人拥有。
蟑螂个体适中,容易饲养,繁殖能力强,长久以来一直是生物学家喜爱的实验品。蟑螂的食谱 蟑螂是昼伏夜出的家庭害虫。白天蟑螂大多隐藏在厨房的角落,碗橱的缝隙中,夜间四出活动找食吃。 蟑螂几乎什么都吃,香的、臭的、硬的、软的。有时候它还会去啃书脊里面的浆糊,把书咬破;钻进电视机、收音机里,把电线包皮咬坏;甚至能咬伤婴儿的皮肤和手指。它还吃粪便、痰液和小动物的尸体。它边吃边排粪,身上弄得很脏, 粘带病菌,污染食物,传播各种疾病,比如副伤寒、痢疾、结核和急性肝炎等症。蟑螂为杂食性昆虫,几乎什么都吃,荤素不限,各种食品点心,尤其喜爱吃腐败发酵的有机物。垃圾、粪便、死动物,面包、糕点、馒头、衣服、书籍、皮毛、中药材、肥皂,从衣物到垃圾,连书上的浆糊都是蟑螂食物。水对于蟑螂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蟑螂的生活习性
成长的几个阶段 蟑螂是渐变态的昆虫,整个生活史包括卵、若虫或成虫3个时期。
1:蟑螂是如何交配和产卵
雌雄成虫在羽化后的一周左右就能进行交配。雄虫一生能交配多次,但雌虫仅交配1次或2次,1次交配就可使它终生产出受精卵。
雌虫产卵在特殊的胶质囊内,形成卵鞘(卵荚)。卵鞘由雌虫分泌物生成,光滑,质较坚硬,具有防水功能,可保护其内胚胎的发育。卵鞘的形状、雌虫一生所产卵鞘数量以及其中所含卵数因种类而不同,就是同一种蟑螂也可因环境条件和营养状况而有所差别。
未经交配的雌虫,也能产生卵鞘,但一般不能孵出若虫。而美洲大蠊和蔗蠊等个别种类有孤雌生殖现象,即雌虫未经交配可产生能育的卵。
蟑螂产置卵鞘的行为因种类而不同,室内的蟑螂主要有3种方式。
A:雌虫在产出卵鞘后1-2天,选择比较隐蔽的场所,先在物体表面咬成凹陷,将卵鞘产在其中,再用粘性唾液拌和咬碎的木屑或纸片等碎末把卵鞘盖住。它们有时就用唾液直接把卵鞘粘在栖息场所,如橱、木(纸)箱及桌子的角落或杂物堆中。这类卵鞘含有足量的营养物质,满足胚胎发育的需要。美洲大蠊、黑胸大蠊等的产置卵鞘方式属于这一类型。
B:雌虫产出卵鞘后,一直拖带在腹端,并不产下,直到若虫将从卵鞘出时,才从母体脱落。卵中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从母体获得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加上卵鞘由母虫携带,因而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如果卵鞘早期脱落,其中的卵就不能孵化。德国小蠊的产卵方式属于这一类型。
C:雌虫先产出壁薄而柔软的卵鞘,产卵在其中。产卵完成后,卵鞘又收缩进体内的“育室”中,一直保持到若虫孵出。这是蟑螂卵胎生的一种形成。蔗蠊的产卵方式属于这一类型。
2:蟑螂的卵期
卵呈窄长形,乳白色,半透明,在卵鞘中排成整齐的两列。胚胎头向孔缝。孵化时,若虫向上顶,使闭合的卵鞘缝裂开而逸出。
卵鞘中含卵数因种类而不同,即同一种蟑螂卵鞘中的卵数也可因环境条件以及产卵次数而在所差异,少则几粒,多则达50多粒。
卵鞘在温度25℃,相对温度60~80%条件下,卵期约28~90天。
3:蟑螂的若虫期
刚从卵鞘孵出的若虫都聚集在卵鞘周围,呈白色,以后颜色逐渐变深,并散开活动,若虫形状类似成虫,只是虫体小,无翅,性器官未成熟。若虫发育缓慢。必须经历多次蜕皮,逐渐长大,触角和尾须节数也随龄期而增长。若虫最后一次蜕皮后,长出翅膀、羽化为成虫。刚蜕皮的若虫和刚羽化的成虫也呈白色,以后颜色逐渐变深,因而在一个种群中,可见一种蟑螂也可因环境条件而变化。若虫期较长,一般历时约30~450天。若虫在丧失附肢或损伤触角之后,可经蜕皮在下一龄重又再生。这类损伤再生也会增加蜕皮的次数。
4:蟑螂的成虫期
雌雄两性成虫可凭他们的外部形态很容易区分:
A:雄蟑螂的尾端具有两对附器,1对为分节状尾须,还长有1对细小的针突(腹刺);雌蟑螂尾端只有1对附器,即尾须,无针突。
B:雄蟑螂的体形一般都比较瘦小、细长、而雌虫螂则肥厚,宽大。
C:在少数种类中,雄蟑螂的翅发达,伸及尾端,但雌蟑螂的翅仅覆盖到腹部的前半部,或无翅。
蟑螂生活史的特点之一是周期长。以周期最短的德国小蠊而论,一般完成一个世代也需2个多月,最长的美洲大蠊等历时1年有余。生活史的长短不仅因种类而异,而且因不同温度、营养等条件而不同。
成虫寿命也较长,德国小蠊最短约为100天左右,寿命最长的美洲大蠊可存活1年之久。寿命长短也同样因种类以及环境条件而不同。
蟑螂的生活史周期长,它们的寿命也长。因此,一只受精的雌蟑螂一生所生产的卵鞘量也多,美洲大蠊最多可产50多个,所以蟑螂的繁殖力很强。
五种蟑螂一个世代所需时间(天)
种类 卵期 若虫期 产卵前期 共需
澳洲大蠊 47.26 311.79 19.58 378.63
褐斑大蠊 45.04 246.18 14.92 306.14
黑胸大蠊 46.08 312.35 15.00 373.43
日本大蠊 33.50 184.00 9.80 227.30
德国小蠊 17.90 40-84 7-8 64.9-109.9
习性
蟑螂喜欢选择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场所栖居,这就是它们孳生所需要的4个基本条件。凡是有人生活和居住的建筑物内,一般都具有这些条件,所以蟑螂就成了侵害千家万户的卫生害虫。
喜暖爱潮是蟑螂的重要习性。不难发现,不管在饭店、家庭,还是在火车、轮船上,厨房总是侵害最严重的场所。就是在厨房,它们一般也喜欢栖居在靠近炉灶、水池的地方。
喜暗怕光,昼伏夜出,这也是蟑螂的重要习性。白天它们都隐藏在阴暗避光的场所,如室内的家具、墙壁的缝隙、洞穴中和角落、杂物堆中。一到夜晚,特别在灯闭人睡之后才出外活动,或觅食,或寻求配偶。因而,在一天24小时中,约有75%的时间都是处于休息状态。
蟑螂体扁,适于钻缝藏洞,可以躲进很窄小的缝洞中。例如德国小蠊的成虫和若虫可躲进仅1.6毫米的缝隙,怀卵的雌虫也可在4.5毫米宽的缝隙中栖居。它们在缝隙中栖息时,怀卵的雌虫也可在4.5毫米宽的缝隙中栖居。它们在缝隙中栖息时,足紧贴着身体,尾须平伸或与支撑面接触,触角常伸向外面,不时挥动,保持警戒状态。
不同种类的栖息场所有所差异。德国小蠊多见于各类缝隙中,如管道周围、墙缝、护墙板等的缝隙和地板之间的裂缝中。美洲大蠊亦喜栖息于大的洞孔,偏爱湿热的环境,例如酿造厂发酵车间、豆制品加工场等,也常在阴井、下水道、地下室等处群居。黑胸大蠊多见于碗菜柜、桌子和水池底下角落等处。
在冬天,它们多集居于厨房,紧挨炉灶和暖气片等热源附近栖居和活动。到了盛夏高温季节,厨房温度过高,它们分散迁移到别处,因而厨房的蟑螂密度反降低,但分布扩大。
蟑螂还有群居的习性。常可发现在一个栖息点上,总是少则几个,多则几十、几百个聚集在一起,这主要是由于信息素的诱集作用。蟑螂的成虫和若虫都能分泌一种“聚集信息素”,它由直肠垫所分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在蟑螂栖居的地方,常可见它们粪便形成的棕褐色粪迹斑点,粪迹越多,蟑螂聚集也越多。由此可见,在蟑螂防治中,搞好卫生、清除蟑迹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食性
蟑螂是杂食性昆虫,食物种类非常广泛。各类食品,包括面包、米饭、糕点、荤素熟食品、瓜果以及饮料等等,尤其喜食香、甜、油的面制食品。蟑螂有嗜食油脂的习性,在各种植物油中,香麻油对它们最有引诱力,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们为“偷油婆”。在食糖中,红糖、饴糖对它们的引诱力最强。
除了喜爱各类食品外,蟑螂也常咬食其他物品,例如在住房、仓库、贮藏室等处,它们可啃食棉毛制品、皮革制品、纸张、书籍、肥皂等等。在室外垃圾堆、阴沟和厕所等场所,它们又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甚而啃咬死动物。
但是不同种类的蟑螂,食性也有一定的差别。例如德国小蠊爱吃发酵的食品和饮料,美洲大蠊喜食腐败的有机物,而澳洲大蠊却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等等。
正是由于蟑螂到处爬行,无所不吃,它们沾染和吞入了很多病原体,再加上它们边吃边拉的恶习,成为一些病原体的机械性传播者。
水对蟑螂的生存比食物更为重要。蟑螂能耐饥而不耐渴。如表2-3所示,美洲大蠊在只给干食不给水的情况下,雌虫只能存活40天,雄虫只能存活27天。反之,如果有水无食,则雌虫能存活90天,雄虫能存活43天。
a) 27℃, RH36—40%
当处于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无食又无水时,蟑螂间会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大吃小,强吃弱,特别是刚刚蜕皮的虫子,不能动弹,表皮又嫩,就成了竞相争食的猎物。
扩散
蟑螂的扩散有两种方式,即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
1.主动扩散
蟑螂的主动扩散是通过它们的爬行或滑翔而散布到不同场所。它们的这项活动主要是为了寻找适宜的栖息环境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食物以及隐蔽场所等。例如在室温低的情况下,蟑螂多移居到靠近炉灶周围的缝隙,或聚集到暖气沟中等温暖的环境。在酷暑高温季节,在南方地区,它们可作远距离的滑翔,躲在较阴凉的场所栖息,以避免过高的温度。
蟑螂常为了获取水分和适宜湿度而有趋湿性的活动,所以到了夜晚,它们往往爬到水槽里,群集在茶水桶周围,或停息在水管上。
室内蟑螂可以通过墙洞以及门、窗缝隙扩散到周围邻居,虽然扩散的范围不大。在温暖地区,它们可迁居室外,已如上述。
蟑螂很少发生大量迁移,只在环境条件发生突然变化,如洪水泛滥时,可见成群的美洲大蠊从下水道迁移,分别寻找适宜的新处所。
2.被动扩散
蟑螂的广泛分布,有的种类遍布全球,这是它们被动扩散的结果。在当今交通日益发达,运输更加频繁的时代,这种扩散方式尤其突出。
火车受蟑螂的侵害极其严重。卧铺车厢的侵害率可高达40%,餐车更高。旅客随身携带的包裹、行李和其他物件以及托运的货物可能把蟑螂带上火车。反之,火车上的蟑螂也可能被旅客和货物带到各地。飞机通常携带蟑螂较少,但也有发现。飞机上的蟑螂,和远洋轮船一样,可造成国际间的扩散。
活动的昼夜节律
蟑螂昼伏夜出,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据观察,德国小蠊从19点开始活动,21—22点为活动高峰,在次晨2点出现小高峰,5点消失。黑胸大蠊自19点开始活动,20点即现高峰,到23点和次晨2点又会出现2个小峰,晨4点活动终止。
据观察,在12小时昼夜交替环境中美洲大蠊的活动情况,可以分为6个时期。
第1期:在黑暗开始前,活动水平开始上升。
第2期:黑暗开始后,活动明显增加。
第3期:活动高峰期,历时2—3小时。
第4期:活动水平突然下降。
第5期:在黑暗的后半期,活动保持低水平。
第6期:在天亮后5小时,或仍有低水平活动,或完全处于休息状态。
此外,德国小蠊虽然主要也是夜间活动的昆虫,但晚上开灯,有时也不会使它们立即逃跑,甚而在明亮灯光下或白昼,也可以看到它们在桌面、墙上等处爬行。
季节消长
蟑螂的活动和繁殖,和其他昆虫一样,受温度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蟑螂的季节消长就是因气温变化而表现的种群或群落的数量变化。
蟑螂可携带致病的细菌、病毒、原虫、真菌以及寄生蠕虫的卵,并且可作为多种蠕虫的中间宿主。
蟑螂已被证明携带约40种对脊椎动物致病的细菌,其中重要的如传染麻风的麻风分支杆菌、传染腺鼠疫的鼠杆菌、传染痢疾的志贺氏痢疾杆菌和小儿腹泻的志贺氏副痢疾杆菌、引起疮疖的金**葡萄球菌、引起尿道感染的绿脓杆菌、引起泌尿生殖道和肠道感染的大肠杆菌以及传播肠道病和胃炎的多种沙门氏菌,如乙型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等等。蟑螂沿可携带引起食物中毒的多种致病菌,除了上述的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外,尚有如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粪链球菌等。
蟑螂的危害
[编辑本段]
此外,蟑螂尚可人工感染导致亚洲霍乱、肺炎、白喉、鼻疽、炭疽以及结核等病的细菌。
蟑螂可携带蛔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牛肉绦虫、绕虫、鞭虫等多种的蠕虫卵。它们还可以作为念珠棘虫、短膜壳绦虫、瘤筒线虫等多种线虫的中间寄主。
蟑螂也可以携带多种原虫,其中有4种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性,如痢疾阿米马、肠贾第虫等。
实验研究已确证,蟑螂能携带,保持并排出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蟑螂也可携带真菌。我国在江苏南京和南通,也曾在室内捕获的蟑螂体内分离出多种真菌,包括大量黄霉曲病菌。
虽然蟑螂携带多种病原体,但一般认为病原体在它们体内不能繁殖,属于机械性传播媒介。然而由于它们的侵害面广、食性杂,即可在垃圾、厕所、盥洗室等场所活动,又可在食品上取食,因而它们引起肠道病和寄生虫卵的传播不容忽视。此外蟑螂体液和粪便引起过敏的事例也有报道。
再者,工厂产品、店中商品以及家中食物等都可因蟑螂咬食各污损造成经济损失。偶而也有因蟑螂侵害而导致通讯设备、电脑等故障,造成事故。国外有人称蟑螂为“电脑害虫”。
不同地区蟑螂的季节消长略有所不同。上海和江、浙地区,黑胸大蠊是居民家的优势种群。在4月中旬开始见活动,随着气温逐月上升,活动增强、密度明显上升,7-9月为活动盛期,8月为密度高峰。从10月起,随气温下降而活动减弱,12月到翌年3月为越冬期。这一地区美洲大蠊季节消长与黑胸大蠊基本相同。
南方地区的福建、广西因受亚热带气候影响,室内终年有蟑螂活动,但还有明显的消长规律: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都在6月为高峰期。南宁市美洲大蠊在6月和8月呈双峰型。
东北地区的日本大蠊一般于4月上旬开始活动,5月密度明显上升,6月出现高峰;7月中旬密度有所下降,到8月又出现第二高峰,9月又见下降,10月下旬活动明显减弱,进入越冬期。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型。
黄鳝头到底能不能吃?为什么?
记得老张小的时候,那会儿家里有藕塘,每年到了入冬以后挖藕的时候爸爸总能挖出来很多黄鳝和泥鳅,泥鳅那会都嫌刺多肉少,大家都把泥鳅剁碎喂鸭子,而黄鳝自然就进了我和姐姐的五脏庙。而到了夏天的时候,藕塘挖不了黄鳝,就自己去水稻田里挖黄鳝,那会儿夏天也没像现在这么热,老张都穿着背心短裤去水稻田埂上捉黄鳝,一中午也能捉好几条。
那会儿黄鳝捉回来一般都是在木板上钉一颗2厘米的钉子,然后把黄鳝头钉在上边,之后拿着刀片,顺着黄鳝肚子直直的就是一刀“开膛破肚”,之后把黄鳝肚子里的脏腑全部挖出来喂鸭子。最后再一刀把黄鳝头剁下来扔掉,有时候黄鳝多的时候我们也把黄鳝尾巴扔掉,因为尾巴没啥肉,吃起来浪费时间。
黄鳝洗干净之后用蒜苗爆炒其实味道特别好,或者用荷叶包起来模仿叫花鸡的做法做出来的黄鳝特别好吃,这个我可以推荐给大家,具体的做法是:把黄鳝切成2-3厘米长的节,之后拌上调料,撒上一点清油,然后用荷叶裹起来,外面敷上一层泥,放在灶膛里面做饭的时候烧,等到饭做好“叫花黄鳝”也就做好了。
其实我们这边黄鳝是没人吃头的, 因为黄鳝头难啃,没肉。但是黄鳝头在中医里面是药材,具有滋阴、散瘀、 治消渴、症瘕的作用。但是现在的野生黄鳝生存条件,农药、化肥残留多,而这些残留往往聚集在头部,所以老张不建议吃黄鳝头。至于说人工养殖的,那就更不知道头部聚集了多少药物残留,所以大家都懂得。
黄鳝的头能吃吗,为什么?
简单的说,你黄鳝的血与肉都能吃,那它的头肯定是能吃的。
在咱们农村,吃黄鳝能增加身体的营养物质,因为黄鳝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铁,钙,而且能治疗贫血症。
在农村,黄鳝一般生长在田间,水沟里,小溪里,河塘里,阴沟里,可以说,只要有水的地方,黄鳝是能够生存下来的。
七星老农过去在农村时,喜欢抓泥鳅黄鳝,但是我自己并不喜欢吃黄鳝,滑皮稽顿的,还起着鲶鱼丝,人一看见就作呕。
那时候居住在一个屋场里的堂哥特别喜欢吃黄鳝了,他每次一回家就买些泥鳅鳝鱼回来剖,但我也只看见他剖黄鳝时,用刀剁掉了它的头部,去掉了它的内脏,拿去喂鸡鸭了呀,也没有看见他那么喜欢吃黄鳝的人,去吃头的了是吧。
再说,邻里乡剖泥鳅鳝鱼时,也只见到吃黄鳝的肉,不见大家吃黄鳝们的头与尾巴了,也有可能是黄鳝头部长得象蛇头,一副三角形头的样子,吃起来太恐怖恶心了吧,再一个黄鳝长年生活在田间污水中,头部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与化肥农药,吃了对人的身体 健康 不好的原因吧,所以,我个人估计大家吃黄鳝时,才选择不吃它头部的原因,不知道大家还知道我们乡俗,吃黄鳝不吃头的其它原因没有,欢迎大家都在评论区留言!
所以,七星老农个人认为,黄鳝的头可以吃,过去在咱们农村,大家吃黄鳝不吃其头部尾巴的主要原因,是一种乡俗,是因为黄鳝头藐似蛇头,看着恐怕,怕头上生毒,而尾巴太小太滑,筷子夹不起来的缘故吧,别无它意。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七星老农回答,不胜感激!]
黄鳝的头能吃吗,为什么?说句实在话,农夫几十年了还真没吃过黄鳝的头!
在还是七八岁的时候,就经常吃黄鳝了。那个时候父亲去水田里干活的时候,都会带着一个小桶,就是用来装黄鳝、泥鳅的。因为在当时,水田里的泥鳅、黄鳝这些是特别多的。而在翻耕水田的时候,就经常会挖到黄鳝、泥鳅,而这个水桶就是专门用来装抓到的这些野味的。
那个时候,农夫还不太能吃辣椒,但是妈妈做的盘龙黄鳝,即便是有点辣味也爱吃。而吃盘龙黄鳝,应该是农夫认为黄鳝最美味的一种做法了吧。而且这种 美食 ,还得讲究吃法。因为盘龙黄鳝做好了以后,就真的像龙一样盘着的,而在做之前又是没有去内脏和肠子这些的。所以全部都要使用者,用筷子和嘴巴来配合完成。
方法也简单,只需要在黄鳝头部两厘米左右的地方咬上一口,然后往后面一拉。这样黄鳝就分开成为了两半,然后把它的肠子去掉,剩下的就都是美味了,最后再把黄鳝的头扔桌子上到时候喂猪,或者是直接扔给桌子底下的狗吃了!那黄鳝的头能不能吃吗?
其实,黄鳝的头是能吃的,而之所以很多人不吃,原因是黄鳝的头部并没有什么肉,基本上全部都是骨头,吃起来也是没什么营养的。不过有些人却说, 黄鳝的头不能吃,那是因为可能有重金属,或者还有可能是有蚂蟥等寄生虫。
不过,农夫认为,如果担心有寄生虫的话,那不只是在头部有,全身都有的。只要经过高温彻底煮熟了,无论是蚂蟥,还是寄生虫都统统杀死了的。所以,吃黄鳝一定要彻底高温煮熟哦!
而有很多的人不爱吃黄鳝的头,无非就是口感不佳,既没有多少肉,而且还看起来有点不好啃,就像很多人不爱吃鸡头是一样的道理。但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个看个人的爱好吧,喜欢吃就吃,不喜欢吃就不要吃,这个是没有什么好纠结的。因为黄鳝能吃,那它的头也是可以吃的。
另外有一点农夫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一些年数比较久远的黄鳝的血液是有毒的哦,在食用之前一定要彻底烹饪熟透了才可以哦!
只要环境不被污染,沟渠河道不被堵塞,青草绿水下,一定会生活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黄鳝。
在很多年前,生长在农村的我们,从六,七岁开始,就和黄鳝打交道,在热季,鳝鱼最活跃,白天用钩钓,一根长长的钢丝,未端加热弯成钩,顶端弯成一个圆圈,钩上穿一条大蚯蚓,在水塘,河沟边的石缝,泥洞,草丛中钓,我们因为力气小,大的抓不住,只钓得了小点的黄鳝,有时能钓到十多条,能炒上满满一大碗。晚上,就用鳝鱼笼诱捕,笼内放点诱铒,把笼放在浅些的水草下,用泥伪装,笼尾有一个竹刺扎成的洞,鳝鱼进得去,却出不来,第二天早上去起鳝笼,笼多,捕的就多,吃不完的,用一个小瓦缸,装上清水养,慢慢吃,有多的,还拿到菜场卖一点。
以前的农村,生活很艰苦,肉类很少吃得到,黄鳝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农村家庭改善生活最直接的高端食品。家中有黄鳝,大人都在忙生产,杀黄鳝,都是我们小孩的事,那时杀黄鳝,用剪刀,先把黄鳝颌下剪开,然后从头至屋,从肚皮处剖开鳝肚,剔除内脏,去掉黄鳝头尾,用刀在案板上将黄鳝拍成鳝片,再斜刀切成鳝丝,大小由个人定,一般用姜丝,红辣椒,大蒜等简单佐料下油爆炒,一大碗香喷喷美味的炒鳝鱼就端上饭桌。
鳝鱼浑身是宝,身体各个部位都能食用,在农村,吃黄鳝的风俗习惯,上辈言传身教,吃鳝鱼一般去头去尾去内脏,据说鳝鱼头骨多,鳝鱼尾无肉,别的原因没有,一直到现在,由于传统因素,大家吃鳝鱼都不吃头尾和内脏。
黄鳝的头在医术里说是有滋阴养肾,散瘀、 治消渴、症瘕的作用和功效还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等营养,是完全可以食用的。不过吃的人比较少,因为黄鳝的头比较坚硬,没啥肉,味道也不如肉好。再说现在黄鳝大部分都是人工养殖的,养殖的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一些药,药物会残留在脑补,所以最好还是不要吃头的好。
黄鳝的头看起来其实是有点吓人的,有的人想试试看黄鳝的头是什么味道,又害怕黄鳝的头是不能吃的部位,下面介绍黄鳝头能吃吗 完全可以食用。
黄鳝头能吃吗
黄鳝的头在医典里有滋肾养阴、散瘀、 治消渴、症瘕的作用和功效,还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等营养,是完全可以食用的。之所以很少人吃,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黄鳝头部的骨头很多而且比较坚硬,没有什么肉,味道不太好,黄鳝的尾部没肉,一般都直接减去。
二是现在的黄鳝大多数都是养殖的,养殖过程中使用了一些药物,药物在黄鳝头部和尾部残留的比较多,所以有黄鳝不要吃头吃尾的说法。
黄鳝的毒性
黄鳝的血液有毒,误食会对人的口腔、消化道黏膜产生刺激作用,严重的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使人四肢麻木、呼吸和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
鳝鱼血清有毒,但毒素不耐热,能被胃液和加热所破坏,一般煮熟食用不会发生中毒。民间用鳝鱼血治病,是否为血中毒素的作用所致,尚待深入研究。
吃鳝鱼的禁忌
1、本身对鳝鱼过敏的,最好不要吃。
2、供食用的鳝鱼应当由鲜活鳝鱼烹调,不宜采用死了好几个小时的鳝鱼,否则食用后会引起中毒。鳝鱼一旦死亡,就和蟹一样,体内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故以食用鲜活黄鳝为宜。
3、青色鳝鱼有毒,**鳝鱼无毒,有毒鳝每次食用250克有致死危险。
4、用激素催肥“早熟”的鳝鱼亦不宜吃。
鳝鱼和菠菜相克
菠菜与鳝鱼相克,同食易导致腹泻。鳝鱼性温味甘,可益气补中,除腹内冷气;而菠菜性冷而滑,下气润燥。两者的性味功能皆不相协调,并且鳝鱼油煎多脂,菠菜冷滑,一起吃还可能造成腹泻。菠菜内所含的草酸,会与鳝鱼中的钙相结合,形成草酸钙结晶,还会使肾炎病人的尿色混浊,管型及盐类结晶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