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
天启初,廷议起用熊廷弼,罪言官魏应嘉等。光斗独抗疏争之,言廷弼才优
而量不宏,昔以守辽则有余,今以复辽则不足。已而廷弼竟败。三年秋,疏请召
还文震孟、满朝荐、毛士龙、徐大相等,并乞召继春及范济世。济世亦论“移宫”
事与光斗异者,疏上不纳。其年擢大理丞,进少卿。
明年二月拜左佥都御史。是时,韩爌、赵南星、高攀龙、杨涟、郑三俊、
李邦华、魏大中诸人咸居要地,光斗与相得,务为危言核论,甄别流品,正人咸
赖之,而忌者浸不能容。光斗与给事中阮大铖同里,招之入京,会吏科都给事中
缺,当迁者,首周士朴,次大铖,次大中。大铖邀中旨,勒士朴不迁,以为己地。
赵南星恶之,欲例转大铖,大铖疑光斗发其谋,恨甚。熊明遇、徐良彦皆欲得佥
都御史,而南星引光斗为之,两人亦恨光斗。江西人又以他故衔大中,遂共嗾给
事中傅櫆劾光斗、大中与汪文言比而为奸。光斗疏辨,且诋櫆结东厂理刑傅
继教为昆弟。櫆恚,再疏讦光斗。光斗乞罢,事得解。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
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
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
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
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
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
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
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2. 明史·第二百三卷·列传第八十二翻译(在线等梁材,字大用,南京金吾右卫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德清知县,勤敏有异
政。正德初,迁刑部主事,改御史。出为嘉兴知府,调杭州。田租例参差,材为
酌轻重,立画一之法。迁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镇守中官毕真与宸濠通,将举
城应之。材与巡按张缙劫持真,夺其兵卫。寻以忧去。嘉靖初,起补云南。土官
相仇杀累年,材召其酋曰:“汝罪当死。今贳汝,以牛羊赎。”御史讶其轻,材
曰:“如是足矣,急之变生。”诸酋衷甲待变,闻无他乃止。历贵州、广东左、
右布政使。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二人,
材与姚镆也。六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甫两月,召为刑部左侍郎。
寻改户部,遂代邹文盛为尚书。自外僚登六卿,不满二载。自以受恩深,益
尽职。上言:“臣考去年所入止百三十万两,而所出至二百四十万。加催征不前,
边费无节,凶荒又多奏免,国计安所办?详求弊端:一宗藩,二武职,三冗食,
四冗费,五逋负。乞集廷臣计画条请。”于是宗藩、武职各议上三事,其他皆严
为节。帝悉报可。惟武职闲住者议停半俸,帝不纳。经费大省,国用亦充。中官
麦福请尽征牧马草场租,材不可。侍郎王軏清勋戚庄田,言宜量等级为限。材奏:
“成周班禄有土田,禄由田出,非常禄外复有土田。今勋戚禄已逾分,而陈乞动
千万,请申禁之。自特赐外,量存三之一,以供祀事。”帝命并清已赐者,额外
侵据悉还之民,势豪家乃不敢妄请乞。畿辅屯田,御史督理,正统间易以佥事,
权轻,屯政日弛。材请仍用御史。御史郭弘化言天下土田视国初减半,宜通行清
丈。材恐纷扰,请但敕所司清厘,籍难稽者始履亩而丈。帝悉可之。母丧去。服
除,起故官。大同巡抚樊继祖请益军饷,材言:“大同岁饷七十七万有奇,例外
解发又累万,较昔已数倍。日益月增,太仓银不足供一镇,无论九边也。”继祖
数请不得,议开事例,下户、兵二部行之。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
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如所请,当岁费银四十五万;且冬衣例取内库,
非部事。勋怒,劾材误公。帝诘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
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多见从。及是屡忤权幸,不得志,乃乞
改南。为给事中周珫所劾,下吏部,尚书许赞等请留之。帝不悦,令与材俱对
状。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材由此失帝意。考尚书六年满,遂令致仕。初,
徽王守庄者与佃人讼,材请革守庄者,令有司纳租于王,报可。王奏不便,帝又
从之。材已去,侍郎唐胄等执初诏。帝大怒,并责材。令以右侍郎闲住,而夺胄
俸,下郎官诏狱。
明年,户部尚书李廷相罢。帝念材廉勤,大臣亦多荐者,乃召复故官,加太
子少保。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帝眷亦甚厚。其秋,考察京官,特命监之。
有大狱不能决,又命兼掌刑部事。帝叹曰:“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
矣。”大工频兴,役外卫班军四万六千人。郭勋籍其不至得,责输银雇役,廪食
视班军。廷相尝量给之,材坚持不予。勋劾材,帝命补给。勋又以军不足,籍逃
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
帝从其奏。勋益怒,劾材变乱旧章。无是,醮坛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帝衔之。
遂责材沽名误事,落职闲住。归,旋卒,年七十一。隆庆初,赠太子太保,谥端
肃。
当嘉靖中岁,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自材去,边储、国
用大窘。世宗乃叹曰:“材在,当不至此。”
3. 古诗文翻译 何景明传—— 明史 卷二八六何景明,字字仲默,是河南信阳人。他八岁的时候就能作诗,仿写古文。弘治十一年,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年纪刚刚满十五岁,何家的宗族之中富贵的人家便争相资助他前去参加考试。到他家门口的人都聚在一起,就像一堵墙一样。弘治十五年,何景明进士及第,被授予了中书舍人的官职。他和李梦阳等一干人等倡导写作古代风格的诗文,李梦阳写的最为雄峻,景明稍落后一点,两人基本不相上下。正德元年,宦官刘瑾窃取了皇帝的权柄。何景明便上书吏部尚书许进,规劝刘瑾不要干预朝政,言辞十分激烈。之后,便称病回家了。第二年,刘瑾把所有状告他的官员都免职了,何景明也因此躲过一劫。等待刘瑾被诛杀,皇帝听从了李东阳的举荐,恢复了以前的官员秩序,何景明也当值内阁制敕房。后来,李梦阳因罪下狱,大家都不敢为他求情。何景明上书给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了他。崇祯九年,乾清宫遭到了灾祸。何景明上书说皇帝不应该收养义子,不应该留着边防军队,不应该宠幸和尚,不应该任用宦官。很久以后,进官为吏部员外郎,但是仍然和以前一样之言上书。钱宁想和他结交关系,拿来古话给他,请求他题字。何景明说:“这画是名家的手笔,不要污染了人家的手。”最后,把画扔在地上还给了他。不久,何景明被提拔为陕西提学副使(教育厅副厅长)。廖鹏的弟弟太监銮镇守关中,为人十分骄横,遇见了三司使的官员了不下马迎接。何景明便拿着鞭子鞭打他。何景明教育学生,专门以经学世务。把其中优秀学生的挑选到正学书院,亲自给他们说经,不选用诸位大家的训诂学,知识分子们才知道有经学。嘉靖初年,何景明因为疾病辞官回家,没过多久便死去了,活了三十九岁。
何景明的志向和节操都十分耿直,为人崇尚气节和义气,鄙视荣华富贵和争名逐利,和李梦阳都有国士的风范。两个人写的诗歌和散文,一开始的时候互相都十分喜欢,名成之后,互相批评、批驳。李梦阳主要提倡摹仿,何景明则主要崇尚个人的创造,各自坚持观点不相上下,两人出去走路也分别走左右两边。有的人说何景明的才能本来不如李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然而天下间的诗文又以何、李并称,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其持论,谓:“诗溺于陶,谢力振之,古诗之法亡于谢。文靡于隋,韩力振之,古文之法亡于韩。”钱谦益撰《列朝诗》,力诋之。
4. 《明史》卷二百七 列传一百五 于慎行 译文答案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1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的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的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的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橓,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的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的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又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的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5. 文言文明史·列传第三十三的翻译明史 列传·卷三十三 姚广孝 张玉(子輗軏 从子信) 朱能 邱福(李远 王忠 王聪 火真)谭渊 王真 陈亨 (子懋 徐理 房宽 刘才) 姚广孝,长洲人,本是医家子弟。
十四岁时,他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字斯道,奉事道士席应真,获得其阴阳术数之学。道衍曾游历嵩山寺,有一名叫袁珙的相士见到他后说“:这是何等僧人,三角眼,形如病虎,必定嗜杀成性,是刘秉忠之流。”
道衍听后大喜。 洪武年中,太祖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
道衍不受官,被赐僧服而归。途经北固山,赋怀古。
其同辈宗泐问道“:这难道是僧人该说的话吗?”道衍笑而不答。高皇后去世后,太祖要挑选高僧陪侍诸王,为他们诵经祝福。
宗泐当时为左善世,于是举荐道衍。燕王与他交谈,十分投合,便奏请让道衍跟随自己。
到北平后,道衍住持庆寿寺。他出入燕王府中,行踪十分隐密,经常与燕王避人而语。
太祖去世后,惠帝即位,依次削除诸王,周、湘、代、齐、岷诸王相继获罪,道衍于是密劝成祖举兵。成祖说“:民心向着他,怎么办?”道衍回答说:“臣知天道,何必去理会民心呢?”然后向成祖推荐袁珙及卜者金忠。
于是成祖主意更加坚定,暗地里挑选将校,聚集军队,收纳才勇异能之士。燕王宫邸是以前元朝的王宫,宫内十分深邃。
道衍在后苑中练兵。穴地建造层叠的房屋,又以厚墙环绕,暗中用砖将瓶子瓦器砌在其中,日夜在屋内铸造兵器,并畜养鹅、鸭来掩盖所发出的声响。
建文元年(1399)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奏告变。皇上诏令逮捕府中官属。
都指挥张信向成祖献纳诚心,成祖于是决意起兵。适逢大风雨突至,屋上的瓦片坠落下地,成祖见此色变。
道衍却说“:这是祥兆。飞龙在天,风雨相随。
瓦片坠地,意味着将换成**了。”成祖这才起兵,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其军队号称“靖难之师”。
道衍辅佐世子留守。这年十月,成祖率军袭击大宁,李景隆乘机围攻北平。
道衍防守十分严密,击退来攻者。又在夜间派壮士,缒城而出击伤南兵。
援军赶到,内外合击,斩首无数。李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逃。
成祖围攻济南达三个月,未能攻克,道衍马上去信说“:我军已经疲惫了,请班师回来吧。”成祖因而撤军返回。
又攻东昌,战败,损失大将张玉,又返回。成祖意欲稍微休整一下,道衍却极力催促他,更抓紧招募勇士,击败盛庸,攻破房昭西水寨。
道衍对成祖说:“不要去攻城邑,而要迅速直趋京城。京城兵力单薄,一定能攻克。”
成祖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连败诸将于氵肥水、灵璧,渡江进入京城。
成祖即帝位后,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皇上在藩邸时,所接触的都是武人,唯独道衍定策起兵。
当皇上转战山东、黄河之北时,在军中三年,或去或归,战守机宜都由道衍决定。道衍虽未曾临阵作战,但是皇上用兵得天下,道衍出力最多,论功时名列第一。
永乐二年(1404)四月,皇上授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恢复其姓,赐名广孝,追赠其祖父以同样的官职。皇上与他交谈时,称他为少师而不叫他的名字。
命他蓄发,他不肯。又赐给府邸及两名宫女,他都不接受。
姚广孝常住僧寺,去朝见皇上时便穿着冠服,佩上腰带,退朝之后则仍换回僧服。他曾去赈济苏、湖,到长洲时,将所赐的黄金、布帛全都分发给宗族乡人。
朝廷重新编修《太祖实录》,姚广孝为监修。他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
书成之后,皇上褒奖了他。皇上往来于两都,出塞北征时,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
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门就学,姚广孝陪同讲解书籍。 十六年(1418)三月,姚广孝入朝觐见,这时他已八十四岁,病得很重,此后再也不能去朝见了,仍住在庆寿寺。
皇上两次乘车前去探视,两人谈得十分高兴。皇上赐给他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要求。
姚广孝说道“: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
当初,皇上进入南京,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这件事,有人则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皇上便以他事为由禁锢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氵荧等到处寻找建文帝,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狱已有十余年。
直到这时,皇上因姚广孝的请求,马上下令将他放出来。姚广孝叩首拜谢。
不久便去世了。皇上为之震动悲悼,辍朝二日,并命有关官员治丧,以僧礼安葬。
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
皇上亲自书写神道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劳,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姚广孝年少好学,擅长作诗。
他与王宾、高启、杨孟载是好友。宋濂、苏伯衡也都推举他。
晚年著有《道余录》,诋毁以往的儒者,知道这本书的人都开始轻视他。他到长洲去问候同胞姐姐,其姐竟不让他进门。
去拜访朋友王宾,王宾也不见他,只是远远地对他说:“和尚错了,和尚错了。”又再去见他姐姐,其姐骂他。
姚广孝十分惘然。 张玉,字世美,祥符人。
元朝时任枢密知院。元朝灭亡后,他跟随逃往漠北。
洪武十八年(1385),前来归附太祖。他随大军出塞,到达捕鱼儿海,因功被授为济南卫副千户,升为安庆卫指挥佥事。
又随征远顺、散毛诸洞,北逐骚扰边境的元朝人,。
6. 求大神翻译,急 ○ 明史 卷三百二十 列传 第二百八外国一 朝鲜 朝鲜,箕朝鲜,是古代箕子所封得的国家。汉代以前叫朝鲜。开始时,朝鲜为燕人卫满所占据,汉武帝平定该地后,设置了真番、临屯、乐浪和立菟四个郡。汉朝末年,有个扶余人高氏占据了该地,把国号改为高丽,又称高句丽。高氏居住在平壤,就是乐浪郡的所在地。后来,唐朝派兵攻破了高句丽,他们便往东迁徙。后唐时代,王建代替了高氏,兼并了新罗、百济等地,迁居到松岳,称为东京,而把平壤称为西京。该国北部与契丹为邻,西部靠近女真,其南部是日本。元朝至元中年,西京归附元朝,朝廷在该地设置东宁路总管府,以慈岭的尽头与朝鲜为界。
皇帝因为高丽远在东方,并非中国所管辖,另礼部发诏书,如果能顺应天道,人心,不要在边境挑衅,通过使者交往,那是你国家的幸福,我又怎么会来为难你。冬季成桂听闻皇太子死,派使者表示了安慰,请更换国号,皇帝仍然按古代名为朝鲜。
臣查询了朝鲜历代的事情,隋唐都曾在高句丽失败,而蒙古也曾失败过。我看三国史记,朝鲜人与汉人战斗,七成都获胜了,与日本人则只有3成赢了。与蒙古等外族则胜负半开。
宫心计阮司珍与万将军的孩子
小时候,我记忆中的杭州——城南凤山门外有许多桥,其中有两座并排的南星桥。
一座是古南星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它的南边几十步远,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规模宏大的南星桥公路桥。因为有了南星桥的名气,所以,就有了南星桥火车站这个站名。我的爷爷就是南星桥火车站的一名铁路工人。
南星桥桥下是一条开凿于隋代,连接钱塘江和大运河的中河。钱塘江的江水从闸口涌进来,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空,流过南星桥,穿过“凤山水门”(凤山水门——是南宋时期宋江的手下阮氏三雄攻打方腊的古战场);经过杭州的上城区,下城区;一路向北,出了武林门,直奔大运河而去。
南星公路桥西南,离桥栏约20多米的河边,有一口比古南星桥还要古老的水井,这口井应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井有四个眼,井圈分别是用四块一尺多高的青石块挖凿出来的。古四眼井很深,水面离井圈大约有2米多。从井里吊水,要用吊桶系上长长的一根绳索儿,将吊桶倒扑着,“扑通”一声砸向水面,吊绳在井圈里晃荡几下,待吊桶沉入水中,再贴着井圈将吊绳拉上来,不费多少力气就可以拎起一桶清凉甘甜的井水来。四眼井的四个眼可以同时吊水。古时候,这里一定很热闹!
我的爷爷就住在古井的对面,门牌是“四眼井3号”。
四眼井和南星公路桥之间有一条大约3米多宽的青石板砌成的石阶,成“之”字型从路面通向河面。“之”字型石阶的中间是用青石板铺成的平台,再往下,左面的石阶下到“河埠头”;右边的石阶进入“泉池”。
泉池呈长方形,有30来个平方米。泉池用条石砌成,池底铺有鹅卵石,池的三面用栏板和石柱相围,池中有泉眼喷涌出泉水。在泉池的中间搁着一块2米来长的青石踏板,直伸向泉池中央。
平台的西面,也就是古四眼井的东侧石壁上立着块石碑,上面是民国时期重建泉池时立的碑文,上书“南星古泉”四个大字,还刻有“此泉发源于西湖南山”等等。泉池和四眼井,同出一源。泉池和井水一样水质清冽,清澈见底,久旱不涸,附近居民都到这里挑水饮用。
泉池和河埠头相连。河埠头是居民们洗菜、洗衣服、洗澡、及刷马桶的地方;河埠头也是过往的.船民上岸休息、或到南星桥各色商铺里去买东西的码头。
解放前,爷爷和我的小奶奶在四眼井对面的铁路边上搭了几间木屋子,房子不算大,但却很幽深:房子有前厅、后厅,旁边有卧室,后面是厨房,围着厨房是一个蛮大的院子,爷爷在院子里种了好多好多花,地上的花盆,整整齐齐地摆了一地。院子后面就是铁路。
我的爷爷很勤快,年轻的时候就在铁路上做工,他一边上班一边还做些小生意,他做过卷烟,也做过年糕、条头糕等等。小奶奶为人很善良,也很热情,小奶奶也就是在给爷爷帮工的时候好上了,生活在一起,一直到老。五十年代,爷爷退休了,他在给南星桥火车站工会养猪,单位上在爷爷家的旁边盖了一间大约有50平方米的猪舍,爷爷为工会养了十来头肥猪。
爷爷的人缘也好。他在河埠头的“之”字型石阶的中间,就在那块石碑旁,放置了一口七石缸和一只大木桶,木桶上搁着一个“井”字型的木架子。爷爷每天清早从泉池里挑水上来,把水缸装满,让来淘米的街坊邻里舀着水缸里的水——淘米;淘米水就从架子上流到木桶里,沉积以后的淘米浭,爷爷就挑回家去煮猪食。
小时候,我喜欢到爷爷家去玩。爷爷的房子四面是板壁,板壁上糊着一层层《上海铁道》这样的报纸。在前厅的正面,挂着我的曾爷爷的遗像,侧面墙上钉着爷爷在铁路上工作获得的奖状,从奖状上我牢牢地记下了爷爷的名字。小奶奶待我特别好,每当我去了南星桥,小奶奶就忙着给我去做点心。她最拿手的点心是糖煎糯米年糕:糯米年糕切成一寸大小,在油锅里煎得通黄,然后浇上浓浓的糖水,糖水熬透了才起锅。黄灿灿、香喷喷、甜腻腻——好诱人喔!有时,小奶奶怕我年糕吃厌了,就到桥那头的饭店里,叫一碗“片儿川”,所以我对“片儿川”的影响特别深。
我在爷爷家蛮开心的,我到后院看花,看鸟笼子里的画眉儿;看那些肥头大耳的猪喽,吃饱了躺在冲洗得干干净净的水门汀上,“哼哼唧唧”地挤在一块儿相互取暖。
我喜欢站在门口眺望街景。
爷爷家右边是通往南星桥火车站的里街,上下火车的旅客背着大包小包,从门前匆匆而过。家的右前方依次是四眼井,泉池和河埠头的石阶。左前方对着南星公路桥,过了桥再走几十步是南星桥的十字街口,那里商铺云集,有各行各业、各色各样的店铺,其中还有许多像汪德和南货店那样的百年老店。再往前就是“三郎庙”,“钱江第一码头”。爷爷家左隔壁的门牌是1号。过了1号,顺着铁丝网栏杆,向前走二、三十步是铁路道口。道口前三叉口向东,就可以上古南星桥。古南星桥是单孔石拱桥,上桥要走十多级台阶,桥正中栏板上刻有“南星桥”三个字,两边的栏板上有奔马、浮云、卷草、游鱼等浮雕图案,形象古朴生动。穿过铁路道口,向北就是古城门——凤山门,凤山门内就是贯通杭州城南北的(以孙中山先生命名的)中山路了……
我常常在爷爷家门口,探寻周围的这些建筑的历史,很多故事都是爷爷亲口告诉我的。
我喜欢下到河埠头,看小伢儿在河里划水,看大妈们用棒槌儿在石板上轻轻地敲着衣裳;看大伯们怎样走到泉池青石踏板上去挑水。有时,划来一条卖鱼船,舱里养着活鱼,在岸上的人们就围了过去,挑挑拣拣,讨价还价……河里的揽泥船,是揽河底的淤泥运到田里去作肥料的,偶尔,揽泥的农民会在这些烂污泥中捡到一、两件有点值钱的东西,于是他们就专门沿着河,到河埠头去淘宝——船尾由一人掂着竹篙,船头一人用两根竹杆夹着一对网头,奋力地揽起河底沉积下来的烂污泥,捞上船舱,希望能从烂泥中寻到什么宝贝——人们不经意掉到河里去的戒指啊、钢笔啊、什么银元啊、铜钱啊、什么的……
这条河,自古以来就是黄金水道。绍兴乌篷船,艄公用一双脚轻巧地从这里划过。敞篷船,堆着高高的空酒坛,船工们提起水淋淋的竹篙、用那亮晃晃的篙头,撑在河沿的石板上,发出“嗒、嗒”的声音。富春江里漂来的竹排从这里进城。新安江水冲来扎着三角形窝篷的木排——排工在出门时就打算远行……只露出一条船帮的运粪船——船里、船外一样的平,在这里晃晃悠悠地出城。大一点的帆船,想跨越钱塘江和大运河两个水系,也能从桥下通过;帆船进城前,必须把桅杆放倒,船工在船尾一边欣赏着两岸的风景,一边摇着撸,悠哉悠哉……真可谓:船到桥头自会直呵!
我最疑惑的是那方泉池,池外是浑浊的河水,池内则是清澈见底的泉水。深秋以后,泉池上雾气腾腾,尤如瑶池仙景;一到盛夏,喝一口池泉,顿感冰凉透心……
河水和池水只隔了道石板,真是井水不犯河水吗?
爷爷告诉我:这条河的上游有一个水闸,管住了进来的钱塘江水,那里就叫闸口。而泉池里有几股涌泉,水满了就溢出来,有一条水沟流到河埠头的石阶上。清晨,街坊邻里都赶早来挑水,他们一边匆匆地走过,一边打着相互打着招呼,早上这里好闹忙呵!
对岸,南星公路桥头是一家茶馆,茶馆的伙计就是在这里挑水,冲开水泡茶,清泉水泡龙井茶——茶馆生意好得很咧!茶馆里说大书的先生,什么《瓦岗寨》、《杨家将》、《水浒》、《三国》……轮番着评说。听众很多喔,我也喜欢站到门口去旁听……
白天玩够了,就在爷爷家住上一两个晚上,自然也蛮有趣味的。入夜了,爷爷关了灯,屋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在遐想中,甜美地睡去……屋子后面的铁路上,不时的传来“哐铛哐铛”的火车调车的声音,透过门缝也会闪过一阵一阵的亮光,好奇幻呵!
黎明时分,我被一声声“吭哟吭哟”、“吭哟吭哟”的号子声唤醒,我问爷爷那是什么声音?爷爷说,那是城外的菜农,挑着沉重的菜担子,赶早进城,到城里的菜场去卖。长路无轻担,菜农们一拨一拨急匆匆的喊着号子过去了。号子声音很优美,象一串串美妙的音符——“吭哟吭哟”从远到近,“吭哟吭哟”又从近而远。一组音符过去了,一组音符又来了……
爷爷的地理概念很强,他管南星桥这一带叫城外。我跟爸妈住在城里,那时,我爸爸在城站火车站工作。爷爷有空也会到城里去看我们,带我去城隍山,当时的城隍山是杭州最热闹的地方。
我最难忘的是,我十三岁那年(我们一家人为了支援鹰——厦铁路建设,已经从杭州迁移去了江西),我再去杭州,是住在雄镇楼的奶奶家。凡是我回杭州,总忘不了去南星桥——看爷爷。这次,他带我去了里西湖、北山路一带,那里有杭州铁路分局的机关。我们爷孙俩去了岳王庙玩。他顺便从那里的商店里买了两斤钉头儿,说是回去要修房子——他真的好勤快,一刻也不肯闲着。
中午了,爷爷带我到杭州著名的面馆——奎元馆吃面。他叫了两碗腰花面和三两绍兴老酒,面送上来了,很好吃喔。他就着炒腰花喝绍兴酒,他说喝了酒就不要吃那么多的面,他把面擀了些给我,我把碗里的腰花擀到了他的碗里。就这样,我们爷孙俩开开心心地吃了一餐难忘的午餐。
后来,我要回江西鹰潭了。爷爷叮嘱我回去后要给他写信,对我说:爷爷的地址是四眼井3号,不过你要在前面写明南星桥……
我回鹰潭后,给爷爷写了封信:杭州南星桥四眼井3号爷爷收。
不是,他们的孩子在宫外,最后一集布小顺在布公公那里找到一张小孩子生病的药方,是当年布公公带阮司设的孩子出宫看病的凭证,阮司设和万剑锋一起出宫到药方所说的商州,在药铺找到他们的儿子,他们决定定居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