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秧病、立枯病、稻瘟病、疫霉病、恶苗病、小球菌核病和低温冷害是水稻生产的六大障碍和防治难症。
1.水稻烂秧病是水稻种子、幼苗在秧田期死亡的总称,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分生理性和侵染性两种。侵染性烂秧主要由绵腐菌、腐败菌和镰刀菌引起。
2.水稻立枯病水稻立枯病是水稻常发性病害,对水稻秧苗素质影响很大。水稻立枯病分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主要发病原因为秧苗对土壤酸碱度、水肥气热条件不适,而出现发病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变黄、新根少或无新根,发生轻时,苗床秧苗变黄,发病中心成锅底状黄化,重时秧苗成片枯死;病理性立枯病是由于土壤中病原真菌侵染引发的一类病害,表现为秧苗植株基部腐烂、矮化、黄化,用手拔植株时根部易断,两种立枯病对水稻秧苗危害都很严重,如发现晚,防治方法不当,防治不及时,都易引起整体秧苗死亡。
3.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稻瘟病是对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流行性病害,也是全国各稻区常见的重要病害。在发生条件适宜时,短时间内可迅速大面积暴发。特别是遇上高温潮湿的天气条件,一旦发生穗茎瘟和枝梗病,将会给稻农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发病一株,绝产一株;发病一亩,绝产一亩;发病一片,绝产一片。该病是由稻梨孢菌引起。在自然条件下,稻瘟菌只侵染水稻。稻瘟病危害水稻各部分,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发生。
4.水稻疫霉病70年代以来在南方稻区陆续发生。秧苗受害,可造成15%~20%的死苗,未死秧苗也造成部分叶片枯死,影响生长。由稻苗疫霉菌引起。主要危害早、中稻秧苗。
5.水稻恶苗病又叫徒长病、马鹿苗病、枪杆、公稻子,此病分布广泛,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危害较重。水稻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发生。发病秧苗常枯萎死亡。
6.稻小球菌核病水稻产区发生有几种菌核病,其中危害较重的是小球菌核病。是由歧曲长蠕孢菌侵染所引起。受害田块一般减产10%~25%。有的年份造成大面积稻株倒伏。
以上六大水稻病害和低温冷害导致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引起的生理性病害,防治的最佳方法是应用“天达2116”壮苗灵+天达恶霉灵。或50%天达腐霉利+“天达2116”壮苗灵。
据黑龙江农垦、吉林、辽宁、江苏、安徽、山东、四川大田水稻实验大面积推广验证,“天达2116”壮苗灵+天达恶霉灵(“天达1+1”)可有效防治水稻烂秧、立枯、稻瘟、疫霉、恶苗、小球菌核六大病害和低温冷害。
延迟型冷害是水稻从播种到抽穗前各生育时期遇到较低温度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因低温延迟水稻生长发育,穗分化和抽穗期显著延迟,或抽穗虽未明显延迟,但灌浆结实期温度明显降低,以致成熟不良造成减产。受害严重者直到收割期穗部仍然直立,甚至颗粒无收。受害轻者穗上部谷粒饱满,中下部多为空秕粒,出米率低,青碎米多,米质差,作为种子则发芽势和发芽率明显低劣。尤其是种植晚熟品种,抽穗期延迟,减产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