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钱存在哪里?金库吗?怎么我从来没听说过泥?我知道那些小说电影的高手都是假的,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4:38:56
字号:

隋唐之前,皇帝的钱其实就是国家的钱,那时候没有明显的分别。不过在隋唐之后,皇家成立了内库,内库专供皇室及宫廷生活的库藏。唐朝的内库收入主要是来自国库的支拨(主要的)、地方上供和皇家庄田收入。

古代皇帝的钱存在哪里?金库吗?怎么我从来没听说过泥?我知道那些小说电影的高手都是假的,

但在古代“朕即国家”的历史时期,这种划分对皇帝来说没有太大限制。有时候本该内库掏的钱却让国库掏。这也造成了在唐朝,很多时候国库里边的钱还不如内库里边的多,有以至于有时候皇帝不得不掏自己的钱来供养军队什么的。而且内库只是皇家仓库的一个总称,在唐朝还有什么藏书库、药材库、服饰库、酒库等等。

至于你说发生动乱,动乱一般最后才乱到京城来,如果真的乱刀京城了,那之前皇帝肯定不是把东西运走,就和重要的东西一起走。真的不行了的话,那就留那里吧,反正皇帝自己都要死了,还要钱财何用。

皇帝吃什么东西,这个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皇帝都不一样,有的很节约,有的很浪费。皇帝吃饭前好像都有小太监先自己尝尝,看有事没有。(不过这好像)

底下是摘自《另类历史:帝王秘事》作者:倪方六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皇帝贵尊人间天子,穿的是龙袍,住的地方是金鸾宝殿,行以辇代步。食,自然也不同寻常。皇帝如何吃饭,是不是如普通人家那般,一家老小围坐一桌?吃的是不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在魏晋时期,曾有用人乳汁做菜的传说,后来的皇帝御膳中是不是这样?

这个问题在过去是皇家机密,秘不示人。

皇帝喜欢“吃独食儿”

皇帝怎么吃饭,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吃法。饭菜的丰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皇帝们口味和喜欢的不同而有异。目前知道比较多的是明清皇家的吃法。

皇帝并不都是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如清朝皇帝,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即早膳和晚膳。

皇家自称孤家,吃饭时也是自己一个人吃,在专设的桌子前单独进餐,民间称为“吃独食儿”。虽然皇帝喜欢吃独食儿,但吃饭时不会就他一个人,旁边会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监。因为菜太多,桌子摆得满满的,用餐时远处的菜便够不着。但不必担心,皇帝吃饭时,并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送到嘴边。

皇帝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时高兴,更多时候是吃不完,就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因为是皇帝赏的,即使不饿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极了”。

早期,帝王吃饭时还会有乐队助兴,后来的皇帝只有寿诞或庆典活动的餐会上,才会用乐。但吃饭时摆谱,却一直被发扬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

清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讲到了这点——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专业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的时候——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巳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自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所谓的“摆谱”,不是东北人的摆家谱,而是摆菜谱。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张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后来,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菜谱变少,120道减为64道;慈禧太后的老公奕詝当皇帝时的咸丰年间,又减为32道;奕詝死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减为24道。慈安太后死后,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又摆起了谱,恢复了每顿饭百道大菜的老规矩,一顿饭少说要花200两银子。

称皇帝吃饭时摆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每道菜名叫什么,掌勺的大厨是谁,在盘子边都要标得一清二楚。这样一是保证饭菜的质量,显掌勺的手艺;二是万一饭菜出了质量问题,比如有毒,追究起来也方便。如今上等级饭店也会这样做,不知是不是学自皇家。

防御膳里下毒的招儿

皇帝的餐具也是有讲究的,以金银器为主,即使是陶瓷制品,也是上好的质地。其中,金质碗、碟、盘等器皿最能显示皇家的气派,故而皇家都喜欢“金饭碗儿”。如果改用其他质地的器皿盛饭菜,会惹主子生气的。

清顺治皇帝御制《端敬皇后行状》中透露了当初废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她“癖嗜奢侈”,“尝膳时,有一器非金者,辄怫然不悦”。

除了金器,银器在皇帝的餐具中,也占有很大比例。如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十一月初三日《御膳房金银玉器底档》所记的餐具如下——

金羹匙1件、金匙1件、金叉子1件、金镶牙箸1双、银西洋热水锅2口、有盖银热锅23口、有盖小银热锅6口、无盖银热锅10口、银锅1口、银锅盖1个、银饭罐4件、有盖银桃子6件、银镟子4件、有盖银暖碗24件、银盖碗6件、银钟盖5件、银錾花碗盖2件、银匙2件、银羹匙13件、半边黑漆葫芦1个、内盛银碗6件、银桶1件、内盛金镶牙箸2双、银匙2件、乌木筷10双、高丽布3块、白纺丝1块、黑漆葫芦1个、内盛皮7寸碗2件、皮5寸碗2件、银镶里皮茶碗10件、银镶里5寸无分皮碗1件、银镶里罄口3寸6分皮碗9件、银镶里3寸皮碗22件、银镶里皮碟10件、银镶里皮套杯6件、皮3寸5分碟10件、汉玉镶嵌紫檀银羹匙、商丝银匙、商丝银叉子2件、商丝银筷2双、银镶里葫芦碗48件、银镶红彩漆碗16件。

从这份档案中可看出,乾隆所用餐具中,绝大部分都是银器。如果说皇家喜欢金,那是为了显示气派和高贵,而使用银器,则有很多实际功能。

在中国历史上,并不乏皇帝被人在饭菜中做手脚而毒死的事件。《资治通鉴·晋纪八》(卷86)记载,汉惠帝司马衷,“食饼中毒,庚午,崩于显阳殿”。所以,皇家为了保证食品安全,过去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在皇帝用膳前让别人先尝,这差事往往是侍膳太监的份内事,叫做“尝膳”。如果有毒,皇帝就可躲开毙命的危险。再是,餐前验毒,常用工具就是银器。

刘寄奴的营养价值有哪些?刘寄奴的功能与效果介绍

古代的君王保养皮肤的方法主要是内服八珍膏和外用玉肌散

首先来说一下八珍膏,八珍膏的原材料主要是党参、万灵桂、白术、薏苡仁、芡实、扁豆、莲子、山药、白糖,制作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原材料磨成细细的粉末,然后和上白米粉一起做成蒸糕。每天可以吃三两次,用白开水送服。

八珍膏属于温补类的药膏,寒热体质皆可服用,可以调理脾胃,治血虚。有史料记载,乾隆就是从40岁的时候开始就一直吃八珍膏。在他之后的清朝的历任君主和妃嫔,还有慈禧太后,都是一直服用八珍膏。本来党参就是有滋补元气的作用,而薏米和扁豆这些就可以调理脾胃和祛湿气,这些药材搭配在一起,可以治疗脾虚、血虚、肾虚。

另外一种宫廷养颜秘方就是玉肌散,它的原材料主要是白芷、白附子、绿豆粉和滑石。制作方法是将这些原材料加在一起磨成粉末状,每天洗脸时就加适量粉末在水里,然后再洗脸。这样就可以使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气色也会变得很好。经常使用玉肌散洗脸还有祛雀斑的作用,可以滋润肌肤。

据史料记载,白芷的味道芳香沁鼻,有润肤美白、提升气色的功效,非常适合拿来化妆,在古代的宫廷里经常拿来美容护肤。白附子主要是可以击退黑色素,因此有祛斑的功效。这些药材加在一起,就能起到很好的养颜美容作用了。

刘寄奴又名金寄奴、六月雪,属于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刘寄奴即是活血止血的中药,也是民间常用的创口草药,而传说刘寄奴是以南北朝宋国的开国皇帝刘裕(小名叫寄奴)来命名的。

刘寄奴通常野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山坡、树林、田边等较为阴凉的地方,用于中药材加工的刘寄奴价格也不贵,一般为12元/公斤。

那么这味中草药有哪些用途呢?下面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下起功能和效果吧。

刘寄奴的功能和效果

1、治疗跌打损伤

刘寄奴性苦,温,能活血散瘀,止痛止血,可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

2、治疗血瘀经闭

刘寄奴可以搭配当归、川芎、伍桃仁等药材使用,能破血通经,散瘀止痛,同时可用于治疗血瘀经闭。

3、治疗食积腹痛

刘寄奴气味芳香,既能醒脾开胃,又能消食化积,适用于食积不化,一般可单独煎服。

4、抗菌杀菌

刘寄奴对福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有抑菌作用。

刘寄奴的营养价值

刘寄奴含香豆精,异泽兰黄素,西米杜鹃醇,脱肠草素,奇蒿黄酮,奇蒿内酯醇等成分;刘寄奴水煎液有加速血液循环,增加豚鼠灌脉流量,对小鼠缺氧模型有明显的抗缺氧作用;刘寄奴总生物碱和总黄酮均能防治醋酸棉酚肝损害引起的大鼠高SGPT,是刘寄奴煎剂防止棉酚肝损害的有效成分。

刘寄奴的用药禁忌

气血虚弱、脾虚作泄者忌用。

孕妇忌服。

以上就是关于刘寄奴全部内容介绍。

总的来说,刘寄奴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同时是目前上畅销的中药材,正因为如此也凸显刘寄奴良好的经济价值,所以现在有许多人种植,别看刘寄奴名字不大,如今在城里备受欢迎。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543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