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概况
(经 济)
俄罗斯是前苏联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当前世界也是经济大国。从工农业总产值来看,它占原苏联工农业总产值的70%。与原苏联平均水平之比(%),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14%,人均消费为108%,人均国民财富为117%,工业劳动生产率110%,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08%。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占原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58.7%。
〔工 业〕
俄罗斯已经形成了以9大工业部门(能源、黑色冶金、化学和石油化工、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木材加工和造纸、建筑和材料、轻工、食品和微生物)为中心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无论从经济实力的基础情况来看,还是从工业、科技区域布局来考察,俄罗斯占有了原苏联工业的绝对优势。
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集中了原苏联纺织工业1/2以上,机械工业1/5。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西北区是原苏联重要的加工工业区,精密机械制造、机电、化学和有色冶金等部门均较发达。北方区木材采伐、锯木制材、经济用材运出量和制浆造纸工业均居原苏联的首位。乌拉尔区的采煤业居原苏联第二位。
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有原苏联经济中也占有决定性地位。主要产品占原苏联同类产品的比重,分别为:发电量占62.5%,石油占90.9%,水泥占60.2%,天然气占77.3%,煤占55.4%,钢占57.9%,商品木材占91.6%,纸占84.6%,玻璃占61.9%,机床占50%,汽车占80%,拖拉机占45%。能源 电力,1988年发电10660亿度,1991年为10460亿度。煤1988年为4.25亿吨,1991年为3.53亿吨。石油,1988年5.69亿吨,为历史最高纪录,1990年
5.15亿吨,1991年减至4.6亿吨。钢铁 1988年钢产量为6387.7万吨,1991年为5510万吨,原苏联5大钢铁基地中的乌拉尔、中央区和西西伯利亚3个位于俄罗斯境内。1991年大多数消费品生产比1990年下降2~6%,食品生产下降9%。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工业很不发达,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仅占1/3,而工业部门结构中又以轻工业为主,其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2/3。 本来就十分落后的俄国工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战争的破坏,使工业濒于崩溃的边缘。国内战争结束后,在国民经济恢复基础上,原苏联通过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决议。决议明确规定,工业化的总路线的基础就是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这实际上就是偏重于甲类工业,即生产资料生产。当前,俄罗斯已成为拥有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农业的工业强国。这是原苏联几十年间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果。 目前,工业在俄罗斯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俄罗斯工业的特点是:重工业发展始终占优先地位,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涌现出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工业生产集中程度很高,这是俄罗斯生产力布局政策的结果。 俄罗斯工业部门分工很细,现共有12个行业及其下属300多个不同的部门和相当数量的个别生产部门。
12个行业是:
电力工业;
燃料工业(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工业);
黑色冶金工业;
有色冶金工业;
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
微生物和复合饲料工业;
医药及医疗器材工业;
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
(包括:动力和机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冶金设备制造业、机床制造业、化工和石油机
械制造业、建筑机械和筑路机械制造业、机车
车辆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航空工业、
轴承制造业、拖拉机制造业、农业机械制造业);
林业、木材加工业、制浆造纸业;
建筑材料工业;
轻工业(包括:纺织工业、缝纫工业、制鞋工业);
食品工业。
在工业生产中,俄罗斯把以上工业部门分成几个综合体来进行计划和组织发展。这几种综合体是:燃料动力综合体、冶金综合体、机器制造综合体、化学森林综合体、建筑综合体、社会综合体和东部的区域性生产综合体。 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俄罗斯东部的工业。东部包括西伯利亚和远东,面积为1276.59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面积的2/3以上。近年来东部的地位越来越高。 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联邦,东西两大部分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欧洲部分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产值占全俄罗斯的3/4以上。可是,欧洲部分因其资源有限,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而东部地区却拥有各种各样蕴藏量极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这里的工业基础薄弱,部门单一,资源远未得到充分利用。为了改变这种生产力布局的不合理状况,俄罗斯实行了工业东移政策,称之为“纲领性政策”。目前,俄罗斯经济对东部地区的依赖日益增强。今后,东部地区在增强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保障出口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将是“亚太时代”的下个世纪,俄罗斯将更为重视其东方的发展。
俄罗斯的电力工业包括火力、水力和核能发电三大部门。发电量仅次于美国,居第二。其中火力发电为主,约占72%。 俄罗斯丰富的电力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进入70年代后,由于欧洲部分有机燃料日益匮乏,俄罗斯决定在该地区加速发展核电工业。目前,俄罗斯拥有8座核电站(1985年)。 俄罗斯电力生产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绝大部分电力是由大型电站生产的。目前,俄罗斯已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输电系统,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90%,保证了主要工业区的动力供应。 俄罗斯电力的主要消费部门是工业,其用电量占全国用电量的60%。俄罗斯电力也用于出口,由于经互会的解散,现在出口量急剧减少。
俄罗斯的燃料工业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工业。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工业国家唯一燃料能够完全自给并可保持一定出口的国家。
石油工业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能源工业部门。天然气工业是俄罗斯一个发展很快的新型能源部门。煤炭的生产在能源生产工业中一直占重要地位,它是燃料平衡的基础。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在十月革命前是俄罗斯工业部门中最薄弱的一环。当认识到化学工业是保证工业物质基础最重要的部门,是推进国民经济工业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时,俄罗斯才采取紧急措施来建立和发展这一部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俄罗斯化学工业有了显著提高。俄罗斯的化肥、硫酸、焙烧苏打的产量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80 年代以来,在化学工业中,化学制药工业、基本化学工业、化学纤维工业发展最快;在石油化学工业中,基本有机合成产品发展最快。 俄罗斯目前共生产9万余种化工产品,其中90%以上的生产工艺不是最先进的,质量亦不如国外产品。为此,俄罗斯开始进一步扩大新型结构材料的生产,增加品种和提高质量。 但是,近几年,由于政局动荡,经济急剧衰退,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萎缩,化学工业产量也急剧下降。
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是俄罗斯的工业核心、科技进步的基础。其发展受到极大重视,发展速度亦十分迅速。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只有3个独立部门:机车车辆制造业、造船业和农机制造业。现在,俄罗斯这个部门已发展到100多个分部门。其产品已超过13万种。 机器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是:迅速发展能保证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分部门;大幅度增加自动化工具、仪表和仪器;金属加工设备中优先增长先进的锻压设备、数据控制机床、速控和速算成套设备。
建筑材料工业 建筑材料工业是俄罗斯的传统工业部门之一,十月革命前就已具有一定的生产基础。主要部门有水泥、混凝土预制件和玻璃制品工业等。俄罗斯建筑材料工业70%集中在欧洲部分。俄罗斯发展建筑材料工业的基本方向是,优先发展既能降低金属用量、降低造价和劳动量、减轻建筑物重量,又能提高其保暖程度的建筑材料;扩大高标号、多成份和特种水泥的生产;增加抛光玻璃、强化玻璃和玻璃纤维布以及建筑用瓷器等高效装修材料的生产。进一步研制开发新产品并注意提高其传统产品质量。
轻工业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传统工业部门之一。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轻工业就已初具规模。轻工业的主要部门有纺织工业、皮鞋业、针织业等。俄罗斯的轻工业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人口稠密的地区。 由于原苏联长期片面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严重制约了轻工业的发展。俄罗斯轻纺工业的设备落后,长期以来生产质量差、产品款式陈旧。 为了改变这些现象,原苏联和俄罗斯新政府都曾努力加速轻工业的发展。但是,整个国民经济体制几十年来一直重重工,轻轻工,一时难以扭转。加之近几年经济衰退,轻工业生产趋于下降。
食品工业在俄罗斯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工业由24个分部门构成。主要部门有肉类及罐头加工工业、奶和奶制品工业、捕鱼业、制糖工业、饮料和面食制品工业等。 肉食品工业是本部门中最大的分部门,其产值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4。大型肉类制品联合企业大都建在大中城市。近年由于经济全面衰退,肉食品工业产量亦大幅度下降。另外近年面食制品亦明显下降。 长期以来,由于对食品工业投资的不足,加上农业生产不稳定,食品工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因为,市场供应长期紧张不是短期内所能改善的。
〔农 业〕
从60年代以来开始实行集约化经营,主要是全盘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科学化和知识化,从而逐步改变以前的粗放经方式,使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
俄罗斯农业中的主要项目,如谷物、马铃薯、亚麻、肉乳等产品,占原苏联的1/2到1/3。近年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速度受到动荡局势的影响。1991年农工综合体产品总值,包括农业总产值比1990年减少5%,并低于最近5年的平均产值。1991年,国家谷类收购量达2250万吨,比1990年低34%,是最近25年以来最低的一年。1991年国家向日葵收购量170万吨,比1990年少产25%。国家土豆收购量470万吨比1990年少产6%,国家蔬菜收购量440万吨,比1990年少产28%。1991年,向国家交售油料的数量是近6年以来最低的,土豆和蔬菜交售量是近18年以来最低的。但1992年10月国家已征购到12300万吨粮食,较去年增加150万吨,粮产量为250万吨,较去年增加50万吨,土豆产量基本与去年持平。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年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值的57%。十月革命后,原苏联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农业发展道路。
50年代以前,原苏联全力发展重工业,加上国内战争、卫国战争和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失误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50年代中期起,农业开始得到重视,旧的农业体制和政策都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改革。60年代,开始从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扩大农业投资,促进了农业发展。但70年代到80年代初,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实行了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改善农村经济关系,采用各种承包制、租凭制,改变农业投资取向,加强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改造等措施,试图挖掘农业的发展潜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力争在短期内解决食品供应问题。
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混乱,从原苏联晚期开始,农业就处于滑坡状态。1990年起,农业产值呈负增长。1991年,俄罗斯农业产值下降5%;到1992年,农业产值下滑速度更快,下降幅度达12%,畜产品下降幅度更大,如头9个月肉产品产量下降27%。
种植业
俄罗斯的种植业主要包括谷类作物、经济作物(棉花、甜菜、向日葵、亚麻等)以及土豆、蔬菜、瓜类、水果和饲料作物等生产部门。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种植业以谷物为主,其播种面积占全部播种面积的90%。 1909~1913年,谷物年均产量为7250万吨,其中每年出口15%。
十月革命后,种植业遭受到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以及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破坏,生产发展缓慢。50年代以来,种植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内部结构也得到了调整。 1950年种植业中谷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0%,经济作物占8.1 %,土豆、蔬菜和瓜果作物占7.4 %,饲料作物占14. 5%。1988年,种植业中谷物种植面积占54%,经济作物占6,4 %,土豆、蔬莱和瓜果作物占4 %,饲料作物占到34.6%。1988年与1950年相比,谷物播种面积比重有所下降,而饲料作物比重则明显上升。
1.谷类作物
50年代中期,由于大面积垦荒,迅速扩大了谷物播种面积,谷物产量大幅增加。 60年代初,由于农业政策的严重失误和垦荒地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谷物产量增长缓慢。60年代中期,俄罗斯农业生产开始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增施化肥、培育优良品种、改良土壤和兴修水利等措施,谷物产量有所提高,1976~1980年平均谷物产量比60年代上半期提高56%,同期谷物单产量提高了54.9%,1981年到80年代后期,由于旱灾和经营机制方面的问题,谷物产量持续下降。
数十年来,尽管谷物生产有了大幅度增长,但由于饲料粮消费量的不断上升,俄罗斯每年需大量进口粮食。近几年,对粮食的进口需求量日胜一日。
在谷物播种面积中,小麦占重要地位,小麦的产量和国家收购量在谷物中均占首位。小麦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0%,产量占总产量的39%,国家收购量占总量的48%。在小麦播种面积中,春小麦占2/3,但单产较低;冬小麦单产比春小麦高得多。大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小麦。播种面积占谷物播种面积的26%,总产量占到谷物总产量的27.1 %。
燕麦的播种面积比40年代减少了40%,但其单产高于大麦和春小麦,适于作饲料。播种面积占谷物总面积的10%左右。
黑麦的播种面积不断缩小,这是单产较低没有较高生产价值的原因所造成。
此外,俄罗斯远东地区还种植水稻。另外还生产高粱、养麦等,但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不多,不占重要地位。
2.经济作物
俄罗斯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甜菜、亚麻和向日葵等。
十月革命后,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作物,采取了增加投资、提高收购价格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上升。
棉花的生产在十月革命后得到迅速发展。播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增长了一倍半。
亚麻是俄罗斯的传统纺织原料之一。其种植面积一直在减少,主要原因是其收获和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低,费劳力,而亚麻的种植主要分布在劳动力十分缺乏的中央黑土区。亚麻单产量也较低。
向日葵籽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其播种面积约占全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的3/4,产量约占80%。滁此之外,油料作物还有亚麻籽、棉籽、大豆、油菜籽、大麻籽。但产量都不是太多。
3.上豆、蔬菜和瓜果作物
土豆是俄罗斯居民的基本食品之一。但是土豆产量日益下降。主要因为,一部分土豆生产者是个人副业者,随着农村居民的减少及其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土豆生产量下降。二是种植土豆机械化程度低。
战后,蔬菜种植面积,一直都保持不变,其中约有2/3是水浇地。俄罗斯人均年消费量为100公斤。
瓜类作物的种植主要是西瓜、甜瓜和南瓜。俄罗斯盛行水果和浆果。为了提高水果产量,俄罗斯建立了大型果园。目前,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果园合作社,农庄农场协助合作社建立基础设施,并提供农业技术与各方面服务。
畜牧业
俄罗斯的畜牧业包括的主要部门有:养牛业、养猪业、养羊业、养禽业。此外,还包括小规模的各个部门,如养马业、养蚕业等。当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5%,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畜牧业的意义会越来越大。
十月革命前,俄国畜牧业的经营方式落后,畜产品产量不高。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农畜产品产量减少,到20年代末,已经超过1913年,然而,在农业全盘集体化期间,由于政策严重失误,使畜牧业遭受重大损失。加之二战的巨大创伤,直到1950年后,畜产品产量尚未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
50年代中期后,俄罗斯采取了增加投资、加快发展专业化和集中化、提高畜产品的收购价格、扩大质量差价和加强科研工作、采用科学的饲养工艺、加强饲料基地等措施,大大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俄经济衰退,投资危机、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致使畜牧业大大停滞不前。畜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1992年头9个月,畜产品产量就下降21%。
1.养牛业
这是俄罗斯规模较大的畜牧业部门。目前这个部门提供98%的奶和40%以上的肉。此外,还提供高质量的皮革原料。
全俄饲养的牛,80%是由农庄农场、跨单位组织或其他农业生产企业饲养的:另外20%由个人副业饲养。
80年代末,奶牛业的专业化和集中化水平有所提高,有的地方出现了奶牛业跨单位综合体或养牛联合公司,其内部分为繁育、育成、饲养及产奶、加工饲养等专业化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
2.养猪业
这是俄罗斯第二大畜牧业部门。按标准头数计算,养猪业约占牲畜总头数的15%。养猪业提供肉类、皮革、猪鬃和其他轻工原料。
近些年来,养猪业进行了技术改造,逐渐建立了许多工业型大猪场。内部分为专业化繁育、肥育企业等具有完整工艺的大型企业,此外,还有专门从事良种畜培育和繁育的猪场,负责提供优良种猪。
3.养羊业
这也是畜牧业一大部门。按标准计算,绵羊和山羊占牲畜总数的14%。该部门主要提供肉、奶、油脂、羊毛、羊皮等。由于养羊业产品价格偏低,处于低赢利状态。所以,养羊业发展缓慢。
4.养禽业
这是俄罗斯一个作用日渐提高的畜牧业部门。养禽业提供高营养价值的肉、蛋以及绒毛和羽毛。
目前,俄罗斯养禽业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是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提供的产品大大超过了副业。这改变了60年代以前主要靠个人副业提供禽产品的状况。 这是俄罗斯大力发展机械化养禽场,实现了养禽工序的综合机械化的结果。
畜牧业部门结构近20年来变化较大。其中,养禽业由于技术改造和工厂化饲养方法的采用,发展速度最快。肉用养牛业发展也较快,而奶牛业由于工厂化程度低而发展也较慢。在养猪业中,肉用和腌肉用方向得到较大发展,这方面的产品,居民需求量很大。
从肉类总平衡表的结构来看,猪肉和羊肉的比重下降,牛肉和禽肉比重上升。这主要是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提高、产品消费量的增长和食品结构的完善起着重作用。
发展畜牧业最重要的条件是建立可靠的饲料基地,它对增加牧畜头数和提高其产品率以及增加产品产量和降低成本有直接影响。俄罗斯饲料作物,以多年生牧草面积最大,此外有一年生牧草、玉米、大麦、燕麦、豌豆、饲用黑麦、粮豆作物、瓜类作物等。
另外,在农业集体化后,俄罗斯允许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职工经营个人副业,作为农村居民的收入补充。个人副业主要是经营畜牧业,其畜牧业产值约占其全部产值的2/3。
〔交通运输〕
铁路为主导,1990年铁路运营线总长85000公里。西伯利亚7416公里长的铁路中的6000公里是世界最长的电气化铁路。
公路在交通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公路总长71万多公里。以莫斯科为中心,14条公路干线,四通八达。
海洋运输和内河航运发展都较快。此外还有发达的管道运输。航空运输以客运为主,与80多个国家有航线相通。
商业概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战略重点的调整,俄罗斯的商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些不稳定因素。
几十年来,商品零售总额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零售总额之中,非食品商品(文化生活用品、日用品,特别是耐用品)的比重不断增加,而食品的比重则相对下降。在食品商品中,高质量食品,如鱼、肉、奶、蛋、水果等比重在增加,粮食制品比重下降。这反映了俄罗斯居民生活的提高和日用轻工业的迅速发展。
60年代以来,商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所发展和改善。现代化的商业网络和公共饮食业网相继出现。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方式也得到一定的应用。
俄罗斯商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是商业体制不完善、商业与工业严重脱节的后果。同时存在一些技术和设备上的问题,如商业网点、营业面积严重不足,设备陈旧,机械化程度低等。
近几年,由于经济全面衰退,商业也相应萧条。这主要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社会产品急剧减少,尤其是消费品。1992年1~9月,消费品生产下降14%,其中食品生产下降23%,轻工业生产下降24%。二是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价格上涨速度,同时居民存款也大大贬值,这使居民购买力急剧下降。消费品严重不足加上居民购买力降低,致使1992年前9个月的零售商品流转额下降39%。
伴随着零售商品流转额的急剧下降,商品价格急剧上涨。1992年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了33倍,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5倍,其中许多食品价格提高了上百倍,到1993年上半年,食品价格又上涨了数倍,尤其是食品价格。这些造成了商业的一片混乱。表现在市场上,一方面是商品供应奇缺,百姓家庭了无存储,一方面是私营商人囤货居奇,哄抬市价。
为了刺激商业的发展,俄罗斯政府推行私有化,把大量的百货商店转入私人手中。并订出计划,每月出售大约8000家百货商店和服务性企业,这将大大提高商业私营化程度。
商业形式
目前,俄罗斯存在着四种商业形式。即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集体农庄贸易,以及近几年随着私有化的推行而日益壮大的私营商业。在这四种形式中,国营商业日益失去主导地位,而私营商业发展势头迅猛,极有可能会后来居上。
国营商业
这是国家所有制商业,国营商业是经营消费品的主要形式。国营商业除包括俄罗斯商业部系统的商业组织和企业外,还包括工业部系统的职工供应处、文化部、卫生部等非工业部系统的专业网点。
国营商业企业和组织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由国家预算拨款和本单位所得利润组成。绝大部分国营商业网点设在城镇,主要为城市居民服务。国营商业在全国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中仍占优势。约占48%的工农业部分产品目前还集中于国营商业。
合作社商业
这是集体所有制商业。其财产由合作社成员所缴入社费和股金、经营活动所得利润形成。建立合作社商业的原则是自愿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原则。主要为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居民服务。其出售价格与国营商业相比较为灵活。除提供商业服务外,合作社商业还从事收购农产品和原料,发展个人副业等。合作社商业占全国商业零售总额的23%左右。
从事合作社商业的主要有:消费合作社商业网络和手工业合作社商业网络。除国营商业、消费合作社商业外,近年来,又出现了国营一合作社联合公司和跨部门联合公司,如农工商联合公司。
集体农庄贸易
原苏联时期,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集体农庄贸易就已出现。在集体农庄和公民个人的财产基础上建立集体农庄市场。经营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和劳动者个人完成任务后剩余的农副产品,以及副业产品。这种形式是城市居民食品供应的必要补充来源。
集体农庄贸易主要是经营私人生产的剩余产品的一种形式。因此,这种形式能刺激农副产品产量的增加,扩大城乡商品交换的渠道,改善农产品的供应,同时增加集体农庄和劳动者个人的收入。
近几年,俄罗斯出现了农贸市场,这是改革措施推行的结果。这种商业形式对居民的农副产品供应能起到促进作用。这种市场,由官办改为民办,管理由行政管理改为经济杠杆调控。在农贸市场上,产品价格不加明确限制,由市场自行产生、浮动。
私营商业
在长期的中央计划经济指导下,俄罗斯私营经济一直增势甚微。原苏联解体后,随着私有化的推行,私有经济开始迅猛发展,私有商业企业的不断建立。这是原苏联经济市场化的重要步骤,也是对商业形式的一个补充。俄罗斯提出《关于财产非垄断化(私有化)》法律草案,使更多的居民和劳动集体拥有私有财产,甚至把国营企业、合作社企业自愿联合改造成股份制公司,出售或拍卖给私人业主。
私有化的推行,在商业领域尤为显著。如批发性和零售商业设施企业、公共饮食业及生活服务设施、国营合作社贸易等领域。目前俄罗斯已有40%以上的商店实行了私有化,农村出现了37万多个私人农场,而且每月以约8000的速度增加,资本额也越来越大,仅在商业流通领域,拥有百万美元以上的私人业主已超过1 万。他们正在改变俄罗斯的商业服务内容和形式。
一、寒地水稻农时标准
1、大棚扣膜
3月5日~15日。
2、浸种催芽
第一批种子3月26~28日浸种,4月4~6日催芽;第二批4月5~7日浸种,4月13~15日催芽。
3、秧田播种
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棚内置床温度稳定通过12℃以上时开始播种,4月18日前结束。
4、泡田整地
4月上旬旱整地,4月15日开始放水泡田,4月20日开始水整地,5月4日前结束。
5、插秧
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2.5℃,泥温稳定通过15℃时为插秧始期,5月12日开始插秧,5月25日结束。水稻高产插秧期是5月15日~5月25日。
6、晾田
水稻进入有效分蘖临界叶位,11叶品种8叶,预计田间茎数达计划茎数80%时,在7叶期开始晾田控蘖,控制9叶的同伸分蘖发生。
7、防治稻瘟病
11叶品种水稻9.1~9.5叶期防治水稻叶瘟,孕穗末期~始穗前期(抽穗5%~20%左右)防治水稻穗颈瘟,水稻穗颈瘟防治做为常规措施有病无病此期必须防治,齐穗期后15~20天防治枝梗瘟、粒瘟。
8、齐穗期
7月25日齐穗,保证结实期活动积温850~900℃。
9、安全成熟期
水稻在9月11日前安全成熟,安全成熟的标志为水稻黄化完熟率95%以上。
10、收获期
水稻种子收获9月25~10月5日,商品粮收获10月15日前结束。
二、寒地水稻生产用种标准
1、种子标准
种子发芽率90%,发芽势85%、纯度大于98%、净度大于98%、水分小于14.5%。
2、种植比例
以11叶品种为主,搭配种植10叶品种。
3、主栽品种
主栽品种以空育131、三江一号为主,搭配种植龙粳20。
三、寒地水稻旱育壮苗技术标准
(一)、旱育壮苗量化标准
1、旱育中苗标准
秧苗叶龄3.1~3.5叶,秧龄35天,地上部分3、3、1、1、8,即中茎长3毫米,第一叶鞘高3厘米以内,第1叶叶耳与第2叶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第2叶叶耳与第3叶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第3叶叶长8厘米左右,株高13厘米左右;地下部分1、5、8、9,即种子根1条,鞘叶节根5条,不完全叶节根8条,第一叶节根9条突破待发;百株地上部干重3克以上,须根多、根毛多、根尖多。
2、旱育大苗标准
秧苗叶龄4.1~4.5叶,秧龄35~40天,株高17厘米左右,百株地上干重4克以上,带1-2个分蘖;地上部中茎长3毫米以内,第1叶鞘高3厘米以内,第1叶叶耳与第2叶叶耳、第2叶叶耳与第3叶叶耳、第3叶叶耳与第4叶叶耳间距各1厘米左右,第一叶长2厘米、第二叶长5厘米、第三叶长8厘米、第四叶长11厘米左右;地下部根系23条,种子根1条、鞘叶节根5条、不完全叶节根8条、第一叶节根9条,第二叶节根11条突破叶鞘待发,须根多、根毛多、根尖多。
(二)、水稻旱育壮苗外部形态五项标准
1、根旺而白
移栽时秧苗的老根移到本田后多半会慢慢死亡,只有那些新发的白色短根才会继续生长,生产上旱育壮苗根系不少于10条,所以,白根多是秧田返青的基础。
2、扁蒲粗壮
扁蒲粗壮的秧苗,腋芽发育粗壮,有利于早分蘖,粗壮秧苗茎内大维管束数量多,后期穗部一次枝梗多、穗大,同时扁蒲秧体内贮存的养分较多,移栽后这部分养分可以转移到根部,使秧苗发根快,分蘖早,快而壮。
3、苗挺叶绿
苗身硬朗有劲。秧苗叶态是挺挺弯弯,秧苗保持较多的绿叶,对于积累更多有机物,培育壮秧,促进早发有利。
4、秧龄适当
秧苗足龄不缺龄,适龄不超龄。看适龄秧既要看秧苗在秧田生长时间,更要看秧苗的叶龄,这才实际反应秧苗的年龄。
5、均匀整齐
秧苗高矮一致,粗细一致,没有楔子苗、病苗和徒长弱苗等。
四、寒地水稻培育旱育壮苗技术标准
(一)、寒地水稻旱育秧田标准
1、规范化秧田
规范化秧田或以户(井)为单位集中固定秧田,置床高度20~30厘米置床,置床宽度7~7.5米,棚间距13米,秧田布局合理,井(水源)、池(晒水池)、床(苗床)、路(道路)、沟(排水沟)、场(床土、有机肥堆放场)、林(防风林)综合配套。
2、二秋三常年
秧田秋整地、秋做床,常年备床土(2.5立方米/公顷)、有机肥(0.5立方米/公顷),常年培肥地力。推广本田取床土熟化隔年使用技术。
3、钢骨架大棚标准
钢骨架大棚高2.3~2.4米,宽6~6.5米,长60~63米。大棚开闭式育秧,实施肩部通风技术,以燕尾槽开闭式为主,示范拉链式、窗式通风技术,加强防风建设,培育壮苗。
4、扣棚
早扣棚、早化冻,保证种子播在暖床上,早生根、早发苗。
5、置床增温
积极推广稻壳、发泡塑料隔离置床保温增温层育秧技术。
6、秧棚增温
扩大三膜覆盖等综合增温面积。
7、保温浸种
以作业站为单位集中浸种。
(二)、寒地水稻种子处理技术标准
1、晒种标准
在盐水选种前5~7天晒种2~3天,然后,进行风筛选种。
2、盐水选种标准
盐水选种比重为1.13,即50公斤水加大粒盐12~12.5公斤,充分溶解,用新鲜鸡蛋测试,鸡蛋倾斜在水面上露出5分硬币大小,或用千分之一比重计测量盐水比重,为了保证盐水比重1.13,要经常检查、补充浓盐水。浸种、洗种时严防混杂。
3、清水洗种标准
盐水选后的种子用清水洗种二遍,以洗净种子表面附着的盐份,要做到每洗3~4次种子更换一次清水,以防止清水中盐份浓度过高,种子表面残留盐份过多影响种子质量,要彻底洗净种子表面附着的盐份。
4、种衣剂拌种标准
种子盐水选种洗种后淋去表层多余的水分,堆放在大棚或室内10~12小时后用种衣剂拌种。使用方法,以友缘牌护苗种衣剂为例,种衣剂用量为种子量的2%,即每一瓶(0.5公斤)种衣剂兑水0.6-0.8公斤拌一袋种子(25公斤),混拌均匀后灌袋或堆放在室内或大棚内36~48小时,待种衣剂阴干药膜固化后即可进行浸种,浸种时100公斤包衣种子加水100-120公斤,浸种时要求袋装浸种,以防种衣剂脱落。种衣剂拌种要确保均匀一致,用量准确。
5、保温浸种标准
采用电器增温、地火龙增温、双膜增温等保温增温棚内浸种,浸种时水层要没过种子20厘米以上,温度11~12℃,浸种积温85~100℃,浸种时间7~8天,烘干种子应相对延长浸种时间2~3天,但不宜增加 浸种温度,严防温度过高浸种过度,种子内含物外渗,影响浸种质量。以作业站为单位集中浸种时,要注意浸种箱内上下层、内外层种子温度保持一致,如果温度差较大时,每天要及时倒种2次以上。以作业站为单位统一浸种时要设专人负责浸种工作。
6、浸好种子标准
浸好种子的标志是种子颖壳表面颜色变深,种子呈半透明状态,透过颖壳可以看到腹白和种胚,剥去颖壳米粒易掐断,手捻成粉末,没有生芯。浸好种子捞出后直接催芽。
7、集中催芽标准
积极推广大型循环水催芽器催芽技术,催芽时保证种子内外、上下温度均匀一致,破胸温度为32℃,催芽温度为25~28℃,时间18~20小时左右,芽长一致,芽种标准为芽长2毫米以内,根芽呈双山型。要有设专人负责催芽工作。
8、催芽泵催芽标准
浸好的种子使用恒温催芽泵集中催芽,破胸温度32℃,催芽温度25~28℃,时间20~24小时,催芽标准芽长不超2毫米,根芽呈双山型。在机械催芽过程中,为了保证芽长一致,要经常检查催芽器内上中下层的温度变化,并且上下、内外倒种2~3次。注意使用护苗种衣剂拌种的种子在浸种槽内捞出后不要冲洗即可催芽,催芽时要使用蒸汽催芽器催芽,不能使用循环水催芽器催芽。
9、晾芽标准
催好芽的种子要在大棚或室内常温条件下晾芽,提高芽种的抗寒性,散去芽种表面多余水分,保证播种均匀一致。注意晾芽时不能在阳光直射条件下进行,温度不能过高,严防种芽过长,不能晾芽过度,严防芽干。
(三)、寒地水稻置床处理技术标准
1、做床标准
做置床时要求旱整地旱做床,秋季粗做床使床土平整细碎,床面平整,土质疏松,有利于部分根系通过盘孔,扎入置床吸收养分和水分;春季做床使床面达到平:每10平方米内高低差不超过0.5厘米;直:置床边缘整齐一致,每10延长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实:置床上实下松、松实适度一致。
2、常规调酸消毒施肥标准
摆盘前先测定置床PH值,然后每百平方米用77.2%固体硫酸1~2公斤,拌过筛细土后均匀撒施在置床表面,然后耙入土中0~5厘米,使置床PH值达4.5~5.5之间;与调酸同时每100平方米施尿素2公斤,磷酸二铵5公斤,硫酸钾2.5公斤,肥料粉碎均匀施在置床上并耙入土中0~5厘米;调酸施肥后再用3%育苗灵或3%育苗青15~20毫升/平方米,兑水5~10公斤/100平方米喷于置床上进行消毒。
3、壮秧剂调酸消毒施肥标准
为了操作方便,可以用壮秧剂调酸、消毒、施肥,每百平方米用壮秧剂30公斤均匀撒施在置床表面,耙入土中0~5厘米。如测定置床PH值达不到4.5~5.5之间,再用77.2%固体硫酸补调到标准PH值。
4、防治地下害虫
为防治地下害虫,在摆盘前每百平方米置床用2.5%敌杀死2毫升兑水6公斤喷洒,或5%锐劲特悬浮剂10~2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或5%锐劲特10~20毫升+水150毫升+稻糠4公斤均匀制成毒饵播种前均匀撒施在苗床上。
5、床土配制标准
将过筛的床土三份与一份腐熟有机肥(酵素有机肥、炭化稻壳等)混拌均匀,然后,用壮秧剂调酸、消毒、施肥。按照水稻壮秧剂使用说明将床土与壮秧剂充分混拌均匀后堆放待用,要堆好盖严,防止遭雨和挥发。其混拌方法是首先测算每百平方米置床可摆放的秧盘数量为600盘,每盘用混好的床土数量(标准盘长58.5厘米,宽27.5厘米,床土厚度2厘米,每盘3217.5立方厘米)为数量3公斤,每百平方米用床土数量为1800公斤。先将每百平方米壮秧剂用量与床土用量的1/4左右混拌均匀做成小样,再用小样与剩余床土充分混拌均匀。然后,测定床土PH值,如PH值未达到4.5~5.5之间,可再用77.2%固体硫酸调至规定标准。
6、摆盘标准
在播种前 3~5天进行摆盘,摆盘时将四周折好的子盘用模具整齐摆好,要求秧盘摆放横平竖直,子盘折起的四周与子盘底部垂直,盘与盘间衔接紧密,边盘用细土挤紧;边摆盘边装土,普通机插盘内装土厚度2厘米,高速插秧机盘内装土厚度2.5厘米,盘土厚薄一致,误差不超过1毫米。摆盘后浇水时要在秧盘上铺一层编织袋或草袋,严防浇水后盘内床土厚度不一致,水分渗干后等待播种。要一次浇透底水,标准是置床15厘米土层内无干土。
钵育苗摆盘时,在做好置床上浇足底水,趁湿摆盘,将多张钵盘摞在一起,用木板将钵盘钵体的2/3压入泥土中,再将多余钵盘取出,依次摆盘压平。种土混播时,亦可先播种,再将播种的钵盘整齐压摆在置床泥土中。也可以在置床上先铺一层2厘米厚经过调酸、消毒、施肥处理后的细土,再将钵体压入土中后装土播种。
7、覆土标准
摆好盘后,当气温达到秧苗生育低限温度指标(气温5℃,置床温度12℃)时即可播种,播种后先用调种器(木杆绑鹅毛翎)调种,然后,用压种磙(木磙)将种子压入土中(使种子三面着土),覆土厚度0.5~0.7厘米(以盖严的炒熟大豆粒为准),厚薄一致。钵育苗时,钵体装土3/4深度浇水后播种覆土。播种时要求播量准确,播种均匀,秧盘边缘无聚堆和压摞现象。
8、保温增温
水稻播种后采用三膜增温时先覆地膜,然后再扣小棚,或采用炭火炉、液化气炉等增温。4月15日前播种的秧田全部采用三膜增温技术。
(四)、寒地水稻播种技术标准
1、播期标准
采用三膜覆盖技术或具备增温措施的大棚4月8日开始播种,最佳播期为4月10日~18日。
2、播量标准
机插中苗播芽种4400粒/盘(种子发芽率90%,机插中苗田间成苗率90%。),每100平方厘米播种275粒;种子田机插中苗播芽种 4200粒/盘;八行插秧机机插中苗播芽种3100粒/盘,八行插秧机要比常规育苗增加20%育秧面积;钵育大苗播芽种3~5粒/穴。
3、播种方式
人工手动播种器播种为主,扩大工厂化机械播种面积。
(五)、寒地水稻秧田管理技术标准
1、管理工具
秧田管理必须必备温度计二只、秤、量杯、秧田管理指标卡二份。
2、温度计摆放标准
育秧大棚内应摆放二支温度计测量床温变化情况,温度计分别摆放在距棚头20米距中间步道30厘米处,用8#铁线做成支架,播种后放于床面上,秧苗出土后温度计始终放置于秧苗下1厘米处。
3、秧田管理四个关键时期技术标准
①第一个时期:种子根发育期
从播种到第一叶露尖,约需7~9天时间,此期以培育种子根为主,要求根系长的粗、长的长、须根多、根毛多。突出育苗先育根,育根先育种子根的原则。管理重点是控温,要求棚内温度不超过32℃,超过此温度时开始通风。此期一般不浇水,如湿度过大或局部过湿时撤膜散墒,晚上再复上地膜,露种处要适当复土。
当秧田出苗80%时,在早晨8时前或晚上5时后揭去地膜,严防中午高温时揭膜,阳光灼伤秧苗。
②第二个时期:第一完全叶伸长期
从出苗到第一完全叶展开共需5~7天时间,管理重点是地上部控制第一叶鞘高度不超过3厘米,地下部促发与第一叶同伸的鞘叶节5条根系。此期用PH4的酸水普浇一次,棚温控制在22~25℃,最高不超过28℃,及时通风练苗,水分管理除苗床过干处补水外,一般少浇或不浇水,使苗床保持旱育状态。
③第三个时期:离乳期
从第二叶露尖到第三叶展开,约需10~14天时间,管理重点是地下部促发不完全叶节8条根系健壮生长,地上部控制好第一叶与第二叶、第二叶与第三叶的叶耳间距各1厘米,防止茎叶徒长。重点是控制温度和水分,棚温控制在20~22℃之间,最高不超过25℃。此期要大通风练苗,棚内湿度大时下雨天也要通风练苗。水分管理做到三看浇水,一看土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情况,二看早晚叶尖是否吐水,三看午间新叶是否卷曲,如床土发白、根系发育良好、早晚新叶叶尖不吐水或午间新叶卷曲,则在早晨八时左右浇水,一次浇透。
⑴防病灭草
离乳期(秧苗2.5叶期)应注意防治水稻立枯病,发现中心病株及时防治,如遇低温冷害秧苗叶片受冻害,应在早晨8时前通风,缓解叶片冻害;在秧苗1.5叶期,稗草2~3叶期喷施除草剂灭草。
⑵秧田追肥
为了保证秧苗健壮生长,在秧苗生长期间分别在秧苗1.5叶期、2.5叶期各追肥一次,每次追纯氮1克/盘,即硫酸铵5克/盘,将硫酸铵与适量过筛细土混拌均匀后撒施在秧田上,施肥后要立即喷一遍清水洗苗,以防化肥烧苗,追肥前不能浇水,以免床土含水太多,肥水渗不进去,追肥一定要撒施均匀。同时,在秧苗2.5叶期茎叶追施0.015%天然芸苔素1—2克/棚、酿造米醋100—150毫升/棚,兑水15—20升/棚喷雾。
⑶防止早穗
在秧苗的2.5叶期,棚温不超过25℃,即“双二五”标准,也是水稻早熟品种防止早穗的主要措施。
④第四个时期:移栽前准备期
从3.1~3.5叶,时间2~3天,管理重点是控水蹲苗壮根,使秧苗处于饥渴状态,以利于移栽后发根好、返青快。同时,做好插前三带工作,移栽前一天带磷: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铵125~150克,少量喷水使肥料粘在苗床上;带药:40%乐果15毫升/平方米或70%艾美乐6~8克/百平方米或25%阿克泰6~8克/百平方米,兑少量水喷洒防治潜叶蝇;带生物肥:天然芸苔素1克/棚、生物肥按产品说明书使用。
五、寒地水稻田间作业技术标准
(一)、寒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标准
1、育秧机械化
以作业站为单位集中浸种,积极推广大型循环水催芽器催芽技术和新型精密秧田播种器播种技术。
2、插秧机械化
以机械插秧为主,示范推广钵育机械摆栽技术,第一生态区、第二生态区以四行、六行插秧机机插为主,第三生态区以八行插秧机插秧为主。
3、整地机械化
水田整地以搅浆整地为主,手扶拖拉机找平为辅,搅浆整地1~2遍后用手扶拖拉机找平。
4、收获机械化
水稻收获霜前以机械割晒、机割机拾、半喂入式收获为主,枯霜后以机械直收为主、充分发挥半喂入式收获机的作用。种子田全部以半喂入式收获机收获。扩大格田面积,提倡横插竖割,扩大机械割晒拾禾面积。
5、植保机械
在充分发挥飞机航化作业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机动喷雾器(弥雾机)的作用,每户(井)一台弥雾机,本田防病防虫要坚决淘汰喷雾效果差、防效差的人工背负式喷雾器。本田除草积极推广弥雾机施药技术。
6、种子加工机械化
种子收获后进行烘干、清选、除芒、除糙、包装等项机械作业后入库保管,统一进行室内检验。
(二)、寒地水稻耕作技术标准
1、本田规划标准
实行单排单灌,灌水渠地上渠,排水渠地下渠,条田宽50米,格田面积5~10亩。实现田、池、路、渠、林综合配套。加速老稻田改造,裁弯取直、去高添洼、消肥补瘦,增大晒水池面积、扩大格田面积。
2、耕作制度
稻田耕作采用翻地、旋耕和深松相结合的耕作体制,以翻地为主,旋耕为辅。质量标准,翻地深度18~20厘米,旋耕深度20~25厘米,做到扣垡严密、深浅一致、不重不露、不留生格。
3、秸秆还田
结合翻地耕作,实行秸秆还田,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或高茬收割还田,秸秆还田量以秸秆总量的60%左右为宜。秸杆还田做到抛撒均匀,严防积堆。为加速秸秆腐烂速度,减少秸秆腐烂过程中对氮素的固定,秸秆还田的地号翻地时增施尿素2公斤,或在春整地时增施碳酸氢铵8~10公斤/亩,有条件时增施石灰20公斤/亩。
4、泡田标准
本田实行花达水泡田、花达水整地,即泡田水深为垡片高的2/3。
5、整地标准
为了提高水田整地质量,在水田放水泡田之前先进行旱整地(旋耕或平地),放水泡田3~5天垡片泡透后即可进行水整地,水整地要求达到早、平、净、大、齐、深、匀,即早:适时抢早,保证有足够的沉淀时间;平:格田内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做到灌水棵棵到,放水处处干;净:捞净格田植株残渣,集中销毁;大:扩大格田面积,格田面积5~10亩;齐:格田四周平整一致,池埂横平竖直;深:水整地深浅一致,搅浆整地深度12~15厘米;匀:全田整地均匀一致,尤其是格田四周四角。整地结束后,常规整地沉淀7~10天,搅浆整地沉淀15~20 天以上,保持水层5~7厘米,不能落干。
6、沉淀标准
水整地沉淀后,田面指划成沟慢慢恢复是最佳沉淀状态,此期正是插秧适期;指划不成沟,说明沉淀不好;指划成沟,但不恢复,说明沉淀过渡,二者都保证不了插秧质量。八行插秧机一定要在最佳沉淀状态下插秧,严防边行推苗,影响插秧质量。
(三)、寒地水稻插秧技术标准
1、秧苗类型
机械插秧旱育中苗3.1~3.5叶,决不插3.6~4.0叶超龄秧。钵育摆栽旱育大苗4.1~4.5叶超龄,不摆4.6~5.0叶超龄秧苗。
2、插秧密度
①插秧原则
插秧密度总的原则是地力条件好、秧苗素质好的地号插秧密度宜稀植,地力条件差,秧苗素质差的地号宜适当密植;积温条件好的农场宜稀插,积温条件差的农场宜密插。
②插秧密度
机械插秧规格为30×10厘米、23.8×12厘米,30~35穴/平方米,4~5株/穴,基本苗数130~150株/平方米。
种子田机械插秧密度30×10~12厘米,25~27穴/平方米,4~5株/穴,基本苗数100~120株/平方米。
八行插秧机往复结合线应加大到35—40厘米。
③钵育摆栽密度
钵摆时间5月15日~25日。
机械摆栽为30×12厘米,人工摆栽为9×3寸,28穴/平方米,基本苗数100~110株/平方米。
④移栽质量标准
机械插秧标准为早、密、浅、正、直、满、扶,插后同步补苗。保证做到适时抢早,合理密植,保证田间基本苗数,插秧深度2厘米以内,插深小于1厘米,穗虽多而穗小,不抗倒伏,插深大于2厘米,穗少而不能高产,秧苗栽的正,插行要直,格田四周插满插严,插后立即上护苗水扶苗,插秧同步补苗。
摆栽标准为适、平、扶。保证做到适时摆栽、钵面与泥面平、摆后及时放水扶苗,防止晒干。
(四)、寒地水稻施肥技术标准
1、肥效反应线
水稻肥效反应线是指水稻在N叶期施肥,肥效反应在N+1叶较少,N+2叶较多的现象。按照水稻生育叶龄进程,根据肥效反应线的原理科学施肥,确保水稻生长发育。例如在水稻返青后3.5叶施蘖肥,4.5叶得到肥效较少,5.5叶期得到肥效较多,而5.5叶正是11叶品种水稻盛蘖叶位期,此期发挥肥效对促进水稻早分蘖、快分蘖十分有利。
2、施肥量
施肥总的原则是因地因土施肥,土地肥沃、地力条件好的地号少施,尤其是氮肥,地号瘠薄、肥力较差的多施,推广测土施肥。如计划产量在550~600公斤/亩时,建议施用化肥商品量25~30公斤/亩,其中,旱改水5年以内的稻田施肥氮磷钾总量在25公斤,6~10年稻田施肥量为27~28公斤,11年以上的稻田施肥量为30公斤。
3、注意事项
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号,在现有氮肥施肥水平的基础上不能降低氮肥用量,因为,在秸秆腐烂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氮素,所以,秸秆还田的地号增施碳酸氢铵8~10公斤/亩,示范增施20公斤/亩石灰技术,加速秸秆腐烂。八行机插由于水稻插秧规格变小,田间基本苗数增加,前期控制个体、群体不要生长过旺,以减少无效分蘖,防止封行过早,生产上注意增施磷钾,增施硅肥,以提高水稻抗逆性,尤其是抗病、抗倒伏性能。水稻生育后期视田间水稻长势长相,按照水稻叶龄进程做到三看施穗肥,哪黄施哪,哪弱施哪。切忌中后期氮肥用量过大,田间水稻长势过旺,加重水稻病害、倒伏现象的发生。
4、施肥比例
常规施肥N:P:K=2:1:1.2~1.5,高产地号施肥2:1:1.5~1.8,超高产地号N:P:K=2:1:2。
5、肥料种类
水田施肥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硅肥为主,严禁使用复合肥、复混肥等,微肥、生物肥和调节剂按照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意见使用。
(五)、寒地水稻灌溉技术标准
1、灌溉定额
井灌区灌溉定额400立方米/亩,自流灌区灌溉定额500立方米/亩。做到早春截留桃花水、充分利用天降水、科学利用循环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井水综合增温
晒水池面积2%以上,利用散水槽、长渠道、隔墙式晒水池、叠水板、渠道复膜、回水灌溉等综合增温措施,保证6月份水稻分蘖期井水入田水温15℃以上,7月份水稻长穗期入田水温17℃以上,减数分裂期入田水温18℃以上,8月份水稻结实期入田水温20℃以上。
3、灌溉技术
返青期灌溉:水稻在花达水插秧(插秧水深1厘米左右)后及时放水扶苗,水深苗高2/3(约5~7厘米),以不淹没秧苗心叶为准,以水护苗,以水增温,促进水稻早返青。
分蘖期灌溉:水稻返青后,进行浅水灌溉,保持水层3~5厘米,以浅水增温促蘖,早生快发。水稻至有效分蘖临界叶位(N-n+1叶龄期)(10叶品种7叶、11叶品种8叶、12叶品种9叶),田间茎数达到计划茎数80%时,在N-n叶期,撤水晾田3~5天,标准是地表呈湿润状态或地表发白呈火柴秆微裂,以控制N-n+2叶龄期(11叶品种9叶期)的无效分蘖发生。
长穗期灌溉:水稻进行晾田后进入间歇灌溉,灌3-5厘米水层后停灌,让其自然渗干,直到地表无水,脚窝尚有浅水时,再灌3~5厘米水层,如此反复。如无低温冷害至出穗前3~4天再晾田1~2天,目的是不断向土壤中通气,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做到以水换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保产。
结实期灌溉:水稻进入抽穗期保持水层3~5厘米,齐穗后由浅水层转入间歇灌溉。
停灌期:水稻抽穗后30天以上,进入腊熟末期再停灌,到黄熟期再排干。要严防深水淹灌,对于部分低洼地要强行排水,增加晾田的次数,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其抗倒伏性、抗病性(尤其是稻瘟病)。八行机插的稻田晾田时间应比常规晾田时间提早3~5日左右,并增加晾田次数。
来自中国有机农业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