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土壤:
水稻土:
A1,(腐殖质层)
AB,(混交层)
c,(母质层)
D,(基岩)
自然土坏:
1,低丘红壤。
2,中高丘和山地红壤。
3,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黄棕壤。
4,山地草甸上。
农业土壤:
1.水稻土。
2,早作土。
不知你是那种土壤?各种土坏的剖面符号表示不一。一般A,B,C,B表示。回答满意吗?给个好的评价!
水稻土主要是水耕熟化中的水层管理的灌水淹育和排水疏干,使主体发生还原与氧化的交替进行。
1.氧化还原与Eh:
灌水前,Eh一般为450~650mV,
灌水后可迅速降至200m V以下,尤其土壤中有机质旺盛分解期,Eh可降至100~ 200mV,水稻成熟后落干,Eh又可达400mV以上。
同一水稻土剖面中,由于水层的微环境不一样,其Eh也不一样。
表面极薄层(几mm至1c m)一泥面层与淹水相接,受灌溉水中溶解氧(每升水中含氧7。9mg )的影响,呈氧化状态,Eh为300~650mv.其下耕作层和犁底层,由于水饱和,加之微生物活动对氧的消耗, Eh可降至200mV以下,为还原层。犁底层以下土层的Eh值则取决于地下水位深度,如地下水位深,该层不受地下水影响,由于受犁底层的阻隔,水分不饱和,故又处于氧化状态,Eh可达400mV以上;如地下水位高,则该底层处于还原状态。水稻土的这种Eh特征就决定了水稻土的形成及有关性状的一系列特性。2.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与母土(不包括有机土)相比,水稻土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故有机质增加。但富里酸比重加大。
3.盐基淋溶与复盐基作用:种稻后土壤交换性盐基将重新分配,一般饱和性土壤盐基将淋溶,而非饱和土壤则发生复盐基作用,特别是酸性土壤施用石灰以后。
4.铁、锰的淋溶与淀积:在还原条件下,低价的铁、锰开始大量增加,特别与土壤有机质产生络合而下移,于淀积层开始淀积,而且锰的淀积深度低于铁。一般铁、锰在耕作层较低,淀积层较高,潜育层最低。铁、锰的淋浴可以导致“白化土”作用的发展,这方面可参考R.Brinkman有关铁解作用的学说。 铁、锰的淋溶与淀积:铁锰还原,胶膜溶解,结构破坏,粘粒悬浮
粘粒的淋移淀积:分化出白色粉砂层和粘重黄泥层,上层滞水
粘粒矿物的蚀变:吸收复合体上的盐基被氢取代,矿物晶格破坏,出现硅粉
5.粘土矿物的分解与合成:水稻土的粘土矿物一般同于母土,但含钾矿物较高的母土(如石灰性紫色土)发育的水稻土,则水云母含量降低,而蛭石增加。 水稻土的剖面构型一般为W-Ap2 -Be-Bsh(g)一Br
水耕熟化层(W):由原土壤表层经淹水耕作而成,灌水时泥烂,落干后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厚约5~7cm, ,表面(<1Cm )由分散土粒组成,表面以下以小团聚体为主,多根系及根锈;第二层:土色暗而不均一,夹大土团及大孔隙,空隙壁上附有铁、锰斑块或红色胶膜。
犁底层(AP2 ):较紧实,片状,有铁、锰斑纹及胶膜。
渗育层(Be):它是季节性灌溉水渗淋下形成的,它既有物质的淋溶,又有耕层中下淋物质的淀积。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可以发展为水耕淀积层,另一是强烈淋溶而发展为白土层(E)。后者可认为是铁解作用的结果。
水耕淀积层(Bshg):也有人称之为渗育层或渗渍层,或鳝血层:此层含有较多的粘粒,有机质、铁、锰与盐基等。铁的晶化率比上覆盖土层高,而且可根据其氧化还原强度进一步划分。
潜育层(Br):同于一般的潜育层。
母质层(C):因母土和水稻土的发展过程而异。
不同母土起源的水稻土,如果经过长期水耕熟化,可以向比较典型的方向发育,如图11-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