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亩产900公斤的目标有望下月实现!昨日,一批国内著名水稻专家齐聚邵阳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嘴村一块102亩的试验田,专家田间现场测产,结果显示,该百亩稻田部分丘块亩产可望突破900公斤。
尽管袁隆平院士领衔选育的超级杂交中稻在云南等地创下过小面积亩产1200多公斤的历史纪录,但在水稻主产区湖南,大面积示范种植部分丘块亩产冲刺900公斤,尚属首次。这意味我国超级杂交水稻攻陷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的第三级难关已现曙光。
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一个新跨越。据了解,目前,为科研攻关协同建立的三个百亩片试验基地均设在湖南,分别位于邵阳隆回、郴州汝城和怀化溆浦。从目前水稻长势与成熟情况看,隆回示范片有望率先冲刺目标点。
中稻收镰还有些许时日,测产如何确保科学?专家告诉记者,测产主要依据是每株稻穗粒数及饱满度。育种专家罗孝和在隆回羊古坳乡牛形嘴村的一块试验田向记者现场演示,他随手拢过一把,数数有300多颗,换一把“稀疏”点的数也有200多颗,而且稻穗都很饱满。罗孝和告诉记者,根据测算,每穗平均只要高于200粒即可达亩产900公斤,眼前试验田测产甚至亩产可达1000公斤。
为了提高亩产,当时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过黄河,过长江,超纲"。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的粮食产量要达到500斤/亩。长江以南地区的粮食亩产应达到800斤。亩产达到500斤时是过黄河,800斤是过长江,达到800斤以后就叫超纲。这是几十年前农业计划中制定的计划。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经过不懈努力,2000年实现了亩产1400斤,2004年为1600斤,2012年为1800斤,2014年为2000斤,现在可以达到亩产2400斤。袁隆平追求高产的梦想一步步实现了。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是袁隆平的毕生追求。在我国政府的推动下,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推广,在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国家的试种示范取得了巨大成功。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起到了造福世界的积极作用。如果打除自然因素的危害,杂交水稻的产量会更高,一年前水稻成熟,金灿灿的谷子很好,人们刚高兴几天,由于水稻灌浆,达到饱满,成群结队的麻雀鸟就会飞来祸害,如有些上面的水稻往往被吃干净,就是吃不到下面的部分;上述的产量是经过麻雀危害测出来的。在我的印象中,传统水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家种植的品种有 "白小米"、"红小米"、"八百粒"、"金包银"、"粳米 "等品种,都是自留种,产量很低,一般在三四百公斤之间。
白小米,"颈梗高,但很软,风一吹就容易断,导致产量低,所以农民两年后就放弃了"。红小米,即红歌《红米南瓜汤》中的红米,1980年从江西省引进到贵州,一些农民尝试种植。稻穗与 "白小米 "非常相似。它们的味道非常好,但容易得病。如果种了几行水稻,整个田地都会被感染。"八百粒",当时国家专门推广一种水稻品种,据说有八百粒米,但有些农民就是不相信,等水稻成熟了,挑几滴小米坐着慢慢数,结果没有八百粒,顶多两百粒就了不起了。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只种了一两年,就改种 "金包银 "和 "粳米"。在杂交水稻推广之前,20世纪80年代,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主要以 "金包银 "和 "粳米 "为主。这两种水稻品种的产量比白小米、红小米和八百粒高。农民种植这两种水稻主要有五六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