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土壤类型主要有黄绵土、红壤、山地黄壤、水稻土。
1、黄绵土:分布于市区及东、北、南部的丘陵地区。其中黄绵土居多,覆盖广泛。这种土壤土层较厚,质地疏松,具有很高的持水保肥能力,是当地的主要农田土地类型。
2、红壤:主要分布在市区南部及西部。红壤通常土层较浅,石灰含量较高,比较贫瘠,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地貌侵蚀。
3、山地黄壤:分布在新乡市南部的山地地区。这种土壤比较肥沃,土层深厚,但也容易受到水土流失、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4、水稻土:分布于新乡市北部及东南部的盆地、平原地区。这种土壤多为淤泥质土,呈碱性或中性,具有良好的持水性和保持肥力的能力。
请问 为什么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会有肥沃的水稻土?
对水稻土的划分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认为水稻土不是一个独立的土壤类型,只能从属于其它有关的土类
第二种认为水稻土的形成与地带性因素关系密切,因此首先应按地带进行划分;三源分类法:
起源于地带性土壤(自成型)
起源于水成土(沼泽土)
起源于半水成土(草甸土)
(1.日本管野一郎的三水分类法:良水型地下水型地表水型
2.徐琪的分类法:爽水型囊水型滞水型漏水型侧渗型
3.龚子同<中国红壤>中的分类:氧化型还原型氧化还原型石灰性酸性)
第三种认为水稻土的形成与其土壤的水文关系密切,因此划分为淹育型、渗育型、潜育型等等。三育分类法
我国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分类系统,水稻士可以根据水文状况分为淹育、渗育、潴育、潜育等亚类,另又根据其母土的表现特点分为脱潜、漂洗、盐碱、咸酸等亚类。 具体可参考图11-4。 主要分布在平原中地势较高地区,及丘陵缓坡地上,受地面季节性灌水影响。或种稻时间短的旱改水地区。土体构型为W-Ap2 -Be-Bg-C型,渗育层(Be)厚度在20cm以上,棱块状结构,有铁锰物质淀积。渗育层中铁的晶胶率比剖面中其它层次明显提高。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渗育水稻土相当于底潜铁渗水耕人为土。
(土壤中铁的形态全铁Fet硅酸盐类非硅酸盐类(游离铁Fed)
晶质铁
(老化)弱晶质铁针铁矿
强晶质铁游离铁Fed--活性铁Feo
非晶质铁 (凝胶态铁)(活化)(无定形铁)活性铁Feo 与有机质富里酸结合的Fepo
未与有机质富里酸结合的凝胶态铁Feo
铁的转化:老化与活化:螯合、漂洗、氧化、还原、水合、溶解
干燥老化: 游离铁Fed---无定形铁Feo--- 弱晶质铁--强晶质铁
研究水稻土的定量指标:
氧化铁的游离度=Fed/Fet*100%反映风化程度
晶化度=(Fed-Feo)/Fed*100%反映成土时间长短
晶胶率=(Fed-Feo)/Feo*100%研究水成土性质
活化度=Feo/Fed*100%
活化度低,晶胶率高,成土时间长
络合度=Fepo/Fed
晶胶率>2 潴育型水稻土
晶胶率<1 潜育型水稻土
晶胶率<2 淹育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地形倾斜明显,土体中有一不透水层,并受侧渗水影响的地段。土体构型为W-Ap2 -(E)-Bts-C型,或W-Ap2 -E-Be-Ce型。即在上层40~60cm 处出现灰白色的漂洗层(E),厚度>20Cm,粉沙含量高,粘粒及铁锰均比上、下层低。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漂洗水稻土相当于漂白水耕人为土。(t粘化s二三氧化物e水耕熟化渗育层)
白土的肥力特征:
一小:代换量小21 .5-17.7cmol(+)/kg
二高:白土层出现层位高,剖面向下28-57cm,粉砂含量高耕层。0.01mm物理性砂粒>40%易淀浆板结
三缺:缺P、K、有机质 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岛的局部滨海地区,即在酸性硫酸盐土上发育的水稻土。红树林埋藏的草炭层含硫量高达23 g kg-1。这些含硫有机物氧化为硫酸。一般将这种土壤围垦种植水稻而成为咸酸田。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咸酸水稻土相当于含硫潜育水耕人为土。
在北方地区,水稻种植历史短,在一些草甸性土壤上种植水稻,或实行水旱轮作,因此多为淹育型或渗育型水稻土。另外是在盐渍土上种植水稻,水稻土壤剖面发育甚弱,以淹育型居多。
起源于地带性土壤(自成型)
起源于草甸土
(半水成型)
起源于沼泽土
(水成型)
氧化型
氧化还原型
还原型
石灰性
酸性
红壤性水稻土
黄棕壤性水稻土
紫色土性水稻土
酸性草甸型水稻土
中性草甸型水稻土
石灰性草甸型水稻土
潜育性水稻土
沼泽性水稻土
那是长江上游带来富含养料的土壤形成了平原,后来经过人们一代代辛勤耕耘,不断种植水稻,将这里的土质变成了越发适宜水稻生长的水稻土。
南方红壤则主要因为气候湿润降水多,土壤表层养分流失严重,但并不是说南方处处红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