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各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因类型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双季稻生育期短,特别是大田营养生长期的缩短,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移栽后不久就重叠和并盛发展,即在大田出生分蘖的同时开始穗分化,又在穗分化过程中进入分蘖盛期,因而在移栽后2~3周形成一个突出的吸肥高峰,这与单季稻在移栽后2~3周及7~9周形成的两个吸肥高峰有明显区别。
总的看来,从移栽到分蘖终期,早稻吸收的氮、磷、钾占一生中吸收总量的百分数比晚稻高,从出穗至结实成熟期,晚稻对氮、磷、钾的吸收率又高于早稻。
双季稻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率(%)
中稻从移栽到分蘖停止时,氮、磷、钾吸收量均已接近总吸收量的50%,整个生育期中平均每日吸收三要素的数量最多的时期为幼穗分化至抽穗期,其次是分蘖期。杂交水稻(品种为南优2号)在分蘖至孕穗这一阶段是三要素吸收量的高峰期,约占总吸收量的60%~70%。其中,对氮的吸收以分蘖期稍多于幼穗形成期,对磷、钾的吸收则以幼穗形成期为最多,这个吸肥特点与常规品种类同。
所不同的是,从齐穗至成熟期对三要素吸收较多,约占20%~30%,这可使植株在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营养水平,确保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使迟开的弱势花得到充足营养,从而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所以,在杂交水稻抽穗前后,仍有必要看苗增施穗粒肥。但肥料用量和施肥时期要适当,否则空秕率会显著增加。
总之,不论何种类型的水稻,在抽穗前吸收的三要素数量已占总吸收量的大部分,所以各类肥料的早期供应不容忽视。
答:水稻为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除必需的l6种营养元素之外,对硅元素吸收较多。各种元素有其特殊的功能,不能相互替代,但它们在水稻体内的作用并非孤立,而是通过有机物的形成与转化得到相互联系。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类营养元素,主要依赖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一般来说,每生产100千克稻谷,需从土壤中吸收氮(N)1.6~2.5千克、磷(P2O5)0.6~1.3千克、钾(K2O)1.4~3.8千克,氮、磷、钾的比例为1∶0.5∶1.3。但由于栽培地区、品种类型、土壤肥力、施肥和产量水平等不同,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会发生一些变化。通常杂交稻对钾的需求高于常规稻约10%左右,粳稻较籼稻需氮多而需钾少。
水稻的整个生育过程分为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营养生长期主要是营养体根、茎、叶的生长,并为生殖生长积累养分。此期以氮素旺盛吸收和同化作用为主导,即以扩大型代谢为主,施肥目标在于促进分蘖,形成壮苗,确保单位面积有足够的穗数。生殖生长期主要是生殖器官的形成、长大和开花结实。此期是扩大型代谢逐渐减弱,贮藏型代谢逐渐增强至旺盛,即以碳素同化作用为主,施肥应以促穗大、粒多、粒饱为中心。这两个时期是相互联系着的,只有在良好的营养生长基础上才能有良好的生殖生长。因此,掌握水稻各生育阶段的生长和营养特点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进行合理施肥,才能获得高产。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是:分蘖期由于苗小,稻株同化面积小,干物质积累较少,因而吸收养分数量也较少。这一时期,氮的吸收率约占全生育期吸氮量的30%左右,磷的吸收率为16%~18%,钾的吸收率为20%左右。早稻的吸收率要比晚稻高,所以在早稻生产上强调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这是符合早稻吸肥规律的。水稻幼穗分化至抽穗期,叶面积逐渐增大,干物质积累相应增多,是水稻一生中吸收养分数量最多和强度最大时期。此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百分率几乎占水稻全生育期养分吸收总量的一半左右。水稻抽穗以后直至成熟,由于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吸收养分的数量显著减少,N的吸收率为16%~19%,P2O5的吸收率为24%~36%,K2O的吸收率为16%~27%。一般晚稻在后期养分吸收率高于早稻,生产上常常采取合理施用穗肥和酌情施用粒肥,满足晚稻后期对养分的需要,这是符合晚稻需肥规律的。就水稻品种而言,晚稻由于其生育期短,对氮磷钾三元素的吸收量在移栽后2~3周形成一个高峰。而单季稻由于生育期较长,对氮磷钾三元素的吸收量一般分别在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后期形成两个吸肥高峰。因此,施肥必须根据水稻营养规律和吸肥特性,充分满足水稻吸肥高峰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