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史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8 23:29:31
字号: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发现药物。逐步积累经验的历史过程。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史

 在原始社会的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不知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只是共同采集,成群出猎,过着“巢栖穴窜,毛血是茹”的原始生活。就在他们采集野果、种子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自然会误食某些有毒植物而发生呕吐、腹泻,甚至引起昏迷和死亡。如误食大黄,引起腹泻,吃了瓜蒂引起呕吐;当然也可能食用某些植物(如生姜)而使原来的呕吐得到缓解。人们就是这样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步学会了辨别药物的方法。通过无数次观察,口尝身受,实际体验,逐步认识了哪些植物对人体有益,有治疗作用,哪些植物对热闹台体有害,有毒副作用,并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当进入的后期,由于弓箭的发明和应用,使在原始社会,人们狩猎和捕鱼时,也逐渐发现一些动物也有治疗作用。例如我国先秦时期有关地理物产的著作《山海经》中,有关治疗痈疽药物如何罗之鱼,“食之己痈”,有关防疫药物如青耕乌、珠鳖鱼、三足鳖,“食之可以御疫”的记载,就是我们祖先从动物食物中发现动物药的旁证。

 在我国一些史书上,如《史纪纲要》中出现的“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中关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述,以及西汉贾陆的《新语卷上·道基第一》、任防《记巽记》中有关神尝百草的传说和古谚,虽属历史传说,但有其社会基础。可以说,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从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鱼猎时代过渡到原始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神农”无非是这一时代劳动人民的代表;“尝百草”正是反映了医药起源于劳动实践的认识过程;“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在发现药物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毋容置疑,神衣尝百草的传说,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艰苦历程的真实写照。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中药”一词的出现确是近代的事情。我国长期以来以“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本草一词首见《汉书》。为什么以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药,治病草也。”五代时韩保异也说:“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药最多也。”这就是说,虽然中药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不同种类,其中以植物药最多,所以自古相沿袭,就把中药称为本草,同时记载中药理论知识的文献书籍,也多以本草命名。近百年来,由于西洋医药学的传入,为了区分两种医药学,始有中医、中药之称。

 所谓中药,是指中医用以防病治病的物质,包括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中药的应用既不同于一般天然药物,更不同于西药,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中药从采集加工、炮制、制剂到临床应用,都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的特色。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些知识由早期的口耳相传,习习相因,师学相承,到有文字之后,才逐渐出现了有关记载药物知识的专书。从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部中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以来,经过后世医药学家的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涌现出大批各有特色本草学著作。这些著作是我国人民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古老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做为防病治病有效武器长盛不衰的历史见证。中药的应用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蕴藏着丰富的药物资源,如人参、鹿茸、附子、黄连、当归、大黄、甘草、黄芪等,都是驰名中外的药材,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而且还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据近代出版的《中药大辞典》所载,供临床使用的中药已多达5767种,医药部门统计,目前开发可供临床使用的中药已超过8000多种。中药的应用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方法,运用中药治疗疾病必须首先进行辩证,找出发病原因,抓住疾病本质,才能确立治疗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结合药性特点,遵循方剂组成配伍法度,才能筛选药物,组成方齐。前人把它概括为辩证求因,审因论治,法从证论立,方从法出。只有通过上述理、法、方、药完整的辨证施治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是中药区别于西药、天然药的重要标志之一。中药的应用还有着特殊的加工方法,这就是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对原药材必须经过挑拣修制,除去杂质及非用药部分,再切制成片、段、丝、块等不同形状的饮片,并通过蒸、炒、炙、煅不同的加工过程,才能入药用,这就是中药的炮制加工。中药的应用,还要根据一定的配伍组合法度,采用复方用药的形式,制成汤饮酒露、丸散膏丹等多种剂型,以方便临床使用。然而无论是炮制还是制剂,也都必须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这也是中药区别于西药和天然药的又一特点。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使中药事业,继往开来,蓬勃发展。由于中医医院、中西结合医院的普遍建立,中药治疗工作得以广泛开展,在治疗急腹症、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多种危重病症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加上中药毒性小,疗效好,人们对中药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每年每人要用0.5公斤中药,全国合计每年需要5亿公斤,而北京市每年要用1400公斤,平均每人每年,需用1公斤,比解放初期增加22倍。为了解决供需矛盾,有关部门积极发展中药生产,开展了南药北种,北药南移、野生变家种、家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使药材生产基地扩大,产量不断增加;对一些药源少,长期靠进口的药材如乳香、血竭、番红花、西洋参及麝香、海马等引种和驯化工作也在顺利开展;牛黄、冰片、天竺黄等人工合成的研究成功,也是解决稀有贵重药材来源的又一途径。中药炮制技术不断提高,中药制剂工艺不断改进,使中药材饮片加工及中成药生产朝着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目标前进,使中药生产伴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目前世界医药界为了寻找征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癌症)的有效药物,为了寻找效价高、毒性低的新型药物以代替毒副作用大的化学合成药,以及为了防治老年病寻找抗衰老的新药,对中医中药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少专家学者及科研部门广泛深入开展中药科学研究工作,掀起了中医中药热。深信在中外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中药必将走向世界。

尝百草的是神农还是李时珍啊?

黄精每天认识一味中药。

别名:龙衔,太阳草,苟格、土灵芝,老虎姜,萎蕤、马箭、仙人余粮。性味: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

优质黄精的特点:可见经脉小点、表面棕褐至黑色、中心棕色至浅褐色、光泽度好。

黄精的九蒸九晒:优质的黄精需要九蒸九晒,九蒸九晒,在古书里又叫九蒸九曝、九制。是一种传统的炮制中药的方法,一般用来炮制比较珍贵的药材,以补品为主。

优质黄精的挑选:野生的黄精一般块头不大,形状如鸡头,右图的一般是大黄精也叫滇黄精,滋补效果相对不足一点。优质黄精,表面清爽,干而不燥,大黄精一般油润多水。

优质黄精怎么选:硫熏发黄--硫熏黄精色泽发黄,陈货无油--陈年旧货干瘪少油,味麻难吸收--生黄精味麻刺咽喉。看,黄精根茎结节状,类圆盘状。识,环节明显,节间距离5-15MM。尝,气微,味微甜。

黄精怎么吃:即食,泡酒,黄精胡桃牛肉汤,黄精山药炖鸡。

尝百草的是神农。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

扩展资料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

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百度百科-炎帝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505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