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经过70年的奋斗,我国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新中国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我国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跨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创造力和活力竞相迸发,“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景象成为新时代的社会标识。
3、新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分量越来越重,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78个。中国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策,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还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无论是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还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彰显了中国外交的大国特色、大国风格、大国气度,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新”的含义意思是现在的社会制度相对于之前的封建制度和奴隶制度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1、创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土地革命,是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中国***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3、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射,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人民网--天翻地覆慨而慷——新中国7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有多少人口
200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0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万人。在总人口中,市区人口499.9万人,县(市)人口203.7万人;农业人口248.6万人,非农业人口454.6万人。
沈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认真贯彻中共沈阳市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速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着眼于实现“两个不低于”和“三大目标”,深入开展“开放年”活动,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5.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137.7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1209.6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1:43.5:50.4调整为5.5:45.8:48.7。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39亿元,增长18.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6.4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5%,高出上年0.8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5.8亿元,增长27.3%。地方财政支出330.1亿元,增长31.6%。其中,农业支出10.6亿元,增长22.5%;科技支出7.5亿元,增长42.5%;教育支出33.8亿元,增长21.7%;社会保障支出46.8亿元,增长25.2%;城市维护费支出39.0亿元,增长35.6%。
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种植业产值 95.3亿元,林业产值 6.0亿元,畜牧业产值121.0亿元,渔业产值13.5亿元。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59.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21.4万吨;水果产量11.8万吨,增长6.5%;蔬菜产量271.5万吨,增长13.6%。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56万公顷,增长3.5%;植树4262.4万株。肉类总产量76.3万吨,增长8.4%;禽蛋产量45.8万吨,增长7.8%;牛奶产量28.8万吨,增长35.7%。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51.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8%。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7.7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4万公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创建农民科技研修基地100个;拥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6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8个;各类富民经济小区发展到3780个;蔬菜保护地面积3.93万公顷,花卉生产基地54个;千元高效田面积达到16万公顷;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81个,其中省级以上的27个,年销售额317亿元,较上年增长31%;各类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68个。全市耕地已全部通过环境质量检测,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达18.9万公顷,增长10.5%;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138个,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399个;拥有绿色食品138个,有机食品3个。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粮食及大豆 万吨 321.4 -6.2
#水稻 万吨 105.2 17.0
玉米 万吨 197.9 -14.6
小麦 万吨 1.9 3.4
大豆 万吨 5.2 -33.7
油料 万吨 3.5 5.7
蔬菜 万吨 271.5 13.6
主要畜禽产品、水产品生产情况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肉类总产量 万吨 76.3 8.4
#猪牛羊肉 万吨 47.5 13.9
牛奶产量 万吨 28.8 35.7
禽蛋产量 万吨 45.8 7.8
生猪出栏数 万头 409.8 13.1
牛出栏数 万头 57.1 36.7
羊出栏数 万只 68.0 4.0
猪年末存栏数 万头 250.4 10.6
牛年末存栏数 万头 55.1 13.3
羊年末存栏数 万只 57.1 -5.7
水产品 万吨 16.2 8.2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08.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29.3亿元,增长32.5%。其中,重工业增加值671.9亿元,增长34.7%;轻工业增加值257.4亿元,增长27.0%。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8.1亿元,增长19.5%;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419.9亿元,增长35.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286亿元,增长36.7%。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IT产品、农副产品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八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758.6亿元,增长34.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19.7亿元,增长45.2%。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189.4亿元,增长40.5%。工业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96种,其中,国家级名优产品11种,省级名优产品94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81.8亿元,增长50.1%;利润总额74.4亿元,增长64.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7.2%,比上年提高23.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汽车 辆 266605 92.7
#中华轿车 辆 63298 783.3
宝马轿车 辆 25808 165.1
汽车发动机 万千瓦 2870 85.8
金属切削机床 台 80681 18.2
#数控机床 台 15216 50.2
矿山设备 吨 106989 -5.9
水泥设备 吨 22250 4.1
蓄电池 万千伏安时 180 28.9
输送机械 万米 21.2 71.4
变压器 万千伏安 4613 28.2
彩色电视机 万台 272 33.8
化学原料药 吨 34758 4.0
轮胎外胎 万条 363 12.9
铝材 吨 45854 35.5
皮鞋 万双 3191 9.9
啤酒 千升 606427 13.5
液体乳 万吨 47.1 62.1
软饮料 万吨 118.2 22.0
味精 万吨 5.2 12.0
建筑业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9.5亿元,比上年增长6.0%。资质等级以上企业完成施工产值 391.3亿元,增长19.7%;施工面积 3031万平方米,增长13.6%;竣工面积1408万平方米,增长 11.8%;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13万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90.3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01.1亿元,增长31.9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9.2亿元,增长22%。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384.7亿元,增长14.4%;外商及港澳台经济投资299.5亿元,增长35.2%;民间投资1106.1亿元,增长37.3%。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7.3亿元,增长 51.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16.3亿元,增长37.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36.7亿元,增长26.7%。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05年的1.8:38.2:60调整为2:40:58。完成工业投资694.3 亿元,增长 36.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37.4%上升至38.8%。全市新增固定资产104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全年城镇开(复)工建设的3000万元以上项目1692个,完成投资1330.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14个,完成投资1022.2亿元。建成投产的3000万元以上项目682个。国电康平发电有限公司电厂一期工程、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的50万吨/年催化热裂解制乙烯等一批工业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沈阳机床搬迁改造、13万吨丙烯酸等项目建成投产。沈阳地铁一号线及延长线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6.6亿元,地铁二号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奥体中心体育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沈西、沈北开发大道、沈铁大道顺利竣工通车。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38.3亿元,增长30.2%。房屋施工面积3456万平方米,增长11.4%;房屋竣工面积1185.3万平方米,增长12.1%。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243.8万平方米,增长 24.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150.6万平方米,增长 23.6%;商品房销售额419.9亿元,增长 32.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366.4亿元,增长30%。
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7552万吨,比上年增长10.7%。其中,铁路846万吨,剔除玉米转化减少粮食运量因素,增长7.8%,铁路货运中集装箱发运量增长26%,钢铁发运量增长28.8%,工业机械发运量增长12%;公路货运量16700万吨,增长11.2%;民用航空货运量6.3万吨,增长10.1%。完成旅客发送量9598万人次,增长11.2%。其中,铁路3096万人次,增长7.3%;公路6152万人次,增长13.3%;民用航空350万人次,增长12.7%。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47.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5.1%。其中,载客汽车31.1万辆,载货汽车9.3万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28万辆,增长48.2%。
沈阳与国际29个城市、国内37个城市(地区)通航。沈阳机场航线达到83条,其中,国际航线34条,国内航线49条。运输飞机起降4.8万架次,增长13.6%;机场旅客吞吐量534万人次,增长17.2%。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7亿元,增长11.6%;电信业务总量138.2亿元,增长25.7%。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29万门,比上年增长18.9%。城乡固定电话用户374万户,增长3.3%,其中城乡住宅电话用户322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39万户,新增1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已达412万户,新增64万户。国际互联网络登记注册用户达到83.4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65.9万户,增长33.1%。固定电话普及率为53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58部/百人。
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按商品用途划分,食品零售额392.9亿元,增长14.9%;服装零售额230.8亿元,增长14.1%;日用品零售额425亿元,增长14.6%。据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统计,汽车零售量6.8万辆,增长15.7%;数码相机6.2万台,增长92.5 %;移动电话89.6万部,增长17.2 %;房间空调器10 万台,增长42.6 %;摄像机4.2万台,增长61.0 %。
全市处于营业状态的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综合超市和专业超市54家,其中10000平方米以上超市40家。连锁店铺达4500余个。
全年实现商品购进总额33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商品销售总额3626.2亿元,增长13.9%,其中批发2728.9亿元,增长13.0%。
对外经济贸易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863项,外资额8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3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9%。
全年进出口总额5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进口总额26.3亿美元,增长18.6%;出口总额26.6亿美元,增长13.4%。完成出口商品供货值182.7亿元,增长11.2%。
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同金额28803万美元,增长177.5%;实现营业额12700万美元,增长43.4%;外派人员1.59万人次,增长10.9%。
截止2006年底,同世界上12个国家的13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旅游业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 4553 万人次,增长28.9 %,其中世博园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68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40万人次,增长22.5%。实现旅游总收入272.7 亿元,增长20.5%,旅游外汇收入 2.3 亿美元,增长33.5%。三个“黄金周”累计接待游客53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5亿元。全市国际、国内旅行社累计181家。星级饭店(宾馆)111家,其中,三星级54家,四星级15家,五星级5家。全市星级饭店(宾馆)客房出租率达到64.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金融、保险业
年末全市银行机构及网点 1063家。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101亿元,比年初增长11.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14.5亿元,增长10.9%;贷款余额2614.4亿元,比年初增长12.4%。银行现金收入8944.4亿元,现金支出869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 12.1%。收支相抵,货币回笼 244.5亿元。全年证券交易额2993.9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其中,股票交易额2595.9亿元,增长2.2倍;国家债券交易额113.2亿元;基金交易额38.4亿元,增长4.9倍。
年末全市保险机构及网点144家,实现保费收入54.3亿元,增长1.6%。其中,国内财产险保费收入17.9亿元,增长15.6%;人身险保费收入36.4亿元。支付各类保险赔款总额18.3亿元,增长38.1%。其中,国内财产险赔款金额8.9亿元,增长0.8%;人身险赔付金额9.4亿元,增长1.1倍。
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0.8,消费品价格指数102.2。分类别看,食品类指数103.4,烟酒及用品类指数101.1,衣着类指数104.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指数100.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指数101.0,交通和通讯类指数98.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指数99.6,居住类指数102.2。
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102.9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107.05。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106.6,其中住宅商品房价格销售指数106.9;房屋租赁价格指数102.3,其中住宅租赁价格指数101.2。
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8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5.8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6.7亿元,增长4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2亿元,增长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5亿元,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8.5亿元,增长10.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85亿美元,增长56 %;出口6.2亿美元,增长15.4%。
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55.4亿元,比上年增长26.3%。重点实施了西部开发大道、胜利南大街延长、沈北开发大道和沈铁大道4条区域性交通干道建设工程,建成了卫工桥。开工建设兴华地道桥、北一路公铁立交桥、三好跨河桥、南阳湖跨河桥等桥梁工程。完成了105条二级以下街路、65万平方米的小巷改造工程;建设了1012公里农村公路。
市区铺装道路总长度2533公里,总面积4323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2932 公里,路灯 15.3万盏,永久性桥梁233座。
公用事业
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达到1710公里,比上年增加22公里。年内新增更新公交车辆536辆,公交标准运营车辆5587标台,比上年增长3%,其中小公汽409标台。市内公交运营线路142条,比上年增加6条;公共交通客运总量达到9.0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年末全市出租汽车19318辆。
全年新增供水管网7公里,供水管道总长度2965公里,供水量 5.24亿立方米,综合日供水量155.1万吨。新、改、扩建热源20处,供热面积达到15800万平方米。煤气供气管道总长度2295公里,人工煤气、天然气及液化气家庭用户达到153.8万户。
环境保护
全面展开生态城市建设,沈北新区、于洪区、辽中县、法库县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的验收,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10个、市级环境优美村28个、生态环保模范小区(单位)19个、市级绿色社区22个,创建安静小区19个。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1天,实施了污染源烟尘治理、拆除分散供暖锅炉房、扬尘污染控制等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工程,全市范围内拆除烟囱210根,锅炉297台,完成6万户棚户区的改造,搬迁企业45家,全市“三堆”覆盖率达到96%,建成区内裸露地面覆盖率达到92%。实施细河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建成运行20万吨/日仙女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15万吨/日西部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3%;对细河24公里城市段进行了清淤工作,清除了30万立方米污染严重的底泥。开展重污染行业整顿行动,对64家造纸企业实施停产治理。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实施了48条街路机动车禁鸣工作。围绕噪声污染热点扰民问题,推进《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立法。
城市绿化
主要实施了和平大街、方型广场等5块街头公共绿地,黄河北大街、东陵路、迎宾路三条出口路重点部位绿化工程,浑河南岸植树,以及市区内主要街路植树工作,新增绿地1.3平方公里。植树 60万株。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339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1%,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8平方米,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0.14平方米。
三、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项目74项,举办重大科技活动26项。科技型企业达到5100家。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其中1人为双院士。市及市以上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17个。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3185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110项(国际领先15项,国际先进95项);达到国内水平3075项(国内领先141项,国内先进2172项,国内一般762项)。高新技术产值1500亿元,各类技贸机构技术贸易成交额40.2亿元。专利申请433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677件;专利授权251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52件。
教育
普通高等院校 30所,其中,高等专科职业技术院校10所。招收本、专科学生8.8万人,在校生30.1万人,本、专科毕业生6.7万人。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10007人,在校研究生25880人,毕业研究生 5575人。
普通中等学校472所。其中,普通中学348所,在校生36.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35所,在校生5.8万人;职业中学85所,在校生5.5万人。技工学校32所,在校生1.6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3.5%。
小学校849所,在校生37.8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5%。
文化
成功举办第六届沈阳艺术节,推出10台精品剧目。全市各专业艺术院团共演出1000场,演出收入突破1200万元。全市100多家民营演出团体共演出15000场。全年共组织8大系列文化活动20000余场,受益群众达千万人次。文物保护及展览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年接待观众166万人次,门票收入4616万元,比上年增长17%。新发现青铜时代遗址等一批历史遗迹。锡伯族家庙、高台山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金融博物馆建成开馆。全年引进境外文化活动22起,组织出国演出团组18起。
年末拥有市级群众艺术馆2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2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
卫生
全市有卫生机构659个(不含诊所、卫生室、医务室及村级卫生组织)。其中,医院211个,卫生院1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个,疾病防治控制中心(防疫站)19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5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4个,卫生监督所14个。年末实有病床3522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4721人,其中,执业医师16770人,执业助理医师1624人,注册护士16871人。
体育
参赛辽宁省第十届运动会,创造了省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城市包揽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三个第一的新纪录,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先后举办中日韩三国围棋元老赛、沈阳龙舟大奖赛、“浑河晚渡杯”沈阳万人生态慢跑、奥林匹克健身路命名仪式暨“三星电子杯”迎奥运万人长跑、“哈啤杯”万人横渡浑河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到2006年底,全市体育人口达355万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沈阳足球赛区筹备工作稳步推进,奥体中心体育场建设进展顺利。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8.9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6.5万人。216.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46.9万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为72.9万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了养老金,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8.08万户、15.87万城镇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18亿元。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260元/月。4.47万户、8.58万农村特困群众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730万元。农村低保标准三县一市为每人800元/年,其他区为每人1000元/年。9.13万城市特困居民享受政府医疗救助,累计救助金额2432万元。
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174个,床位13455张,收养各类人员9436人。全年通过发售福利**筹集社会福利资金8810万元,接受社会捐款1172.7万元。
四、人民生活
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0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万人。在总人口中,市区人口499.9万人,县(市)人口203.7万人;农业人口248.6万人,非农业人口454.6万人。人口出生率6.93‰,比上年下降0.16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81‰,下降0.3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12‰,上升0.23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达到99%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5。
就业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00.2万人,比上年增长0.02%。在岗职工95.3万人,比上年减少0.3%。其中,国有经济单位56.3万人,增加0.8万人;集体经济单位6.8万人,减少0.5 万人;其他经济单位32.2万人,减少0.6万人。从在岗职工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0.7万人,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37.2万人,减少5.6%;第三产业57.4万人,增加3.4%。年末离岗职工19.4万人。
全年开发就业岗位10.1万个,实现实名制就业25.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群体1.02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951万元,新增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15.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11.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5.07%。
居民收支、工资及人均储蓄
全年城镇单位全部职工平均工资19812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392元,增长17.6%。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7415元,增长9.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1.4元,增长 15.4%;人均消费支出8670.3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5712.5元,增长13.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94.3元,增长12.9%。
居住水平
城镇住宅建设投资407.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新建成住宅1067.1万平方米,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5.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3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9平方米。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人口:约12万人
人口密度:45人/km2
石棉县地处四川省西南部,雅安市最南端,东连汉源县、甘洛县,南接越西县、冕宁县,西依九龙县、康定县、北与泸定县毗邻。距离省会成都365公里,距雅安市城区210公里。境内山高谷深,山地为主,河流纵横,岭谷相间。有贡嘎山、大雪山、令牌山、黄草山、鸡冠山 、坛子山等主要山脉,最高海拔5793米,最低海拔780米;县域属中纬度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冬春无严寒,夏秋多雨无酷热的特点,干湿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石棉县是建国后的新建县(1952年建立)。地处东经101°55'—102°31',北纬28°51'—29°31'。幅员面积2678平方公里,辖1镇16个乡(其中10个民族乡),总人口11.6万人,有汉、彝、藏等14个民族,享受少数民族县待遇。国道108线过境,是川藏南线、川滇西线的交通要道,连接凉山州和甘孜州的必经之地。
县人民政府驻棉城街道彩虹路9号,邮编:625400。代码:511824。区号:0835。拼音:Shimian Xian。
全县地处横断山脉,多呈南北纵列。地势西南部高,东部低,四周有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形以山地为主,山高谷深,坡陡岭峻,岭谷相间。最高点为西部与九龙县、康定县交界的高峰(神山梁子)海拔5793米,最低点为丰乐乡大渡河谷最东端,海拔790米。县内呈垂直型气候,高山、中山、河谷气候反差大,干湿季分明。年降雨量801.3毫米,年均气温16.9℃。
基础设施条件 良好,县内交通方便、电力充裕、邮电通讯十分发达。
国内生产总值:1999年比1978年增长18.1倍。能源、交通、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县城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涌现出了"全国十佳少年"赖宁、"全国保密卫士"万建昌等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在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发展中,石棉县荣获了全国体育先进县、四川省卫生县城、四川省双拥模范县、四川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等光荣称号。 通过斗个世纪的沧桑巨变,石棉县由原来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大渡河畔的一颗明珠。值此世纪之交、醅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全县唯一一所高中为石棉中学——曾经的少年英雄赖宁的母校。
行政区划
石棉县辖1个街道、1个镇、5个乡、10个民族乡:棉城街道;新棉镇、安顺彝族乡、先锋藏族乡、蟹螺藏族乡、永和乡、回隆彝族乡、擦罗彝族乡、栗子坪彝族乡、美罗乡、迎政乡、宰羊乡、丰乐乡、新民藏族彝族乡、挖角彝族藏族乡、田湾彝族乡、草科藏族乡。
历史沿革
1951年析置石棉县。因地产石棉,故名。
2000年,石棉县辖1个镇、6个乡、10个民族乡:新棉镇、安顺彝族乡、先锋藏族乡、蟹螺藏族乡、永和乡、农场乡、回隆彝族乡、擦罗彝族乡、栗子坪彝族乡、美罗乡、迎政乡、宰羊乡、丰乐乡、新民藏族彝族乡、挖角彝族藏族乡、田湾彝族乡、草科藏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2326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新棉镇 26068 安顺彝族乡 6542 先锋藏族乡 5568 蟹螺藏族乡 3711 永和乡 5561 农场乡 13243 回隆彝族乡 12738 擦罗彝族乡 3655 栗子坪彝族乡 3876 美罗乡 8106 迎政乡 7026 宰羊乡 5516 丰乐乡 5353 新民藏族彝族乡 7713 挖角彝族藏族乡 3133 田湾彝族乡 3啦 草科藏族乡 2370
2004年,石棉县辖1个镇(新棉)、5个乡(永和、美罗、迎政、宰羊、丰乐)、10个民族乡(安顺彝族、先锋藏族、蟹螺藏族、回隆彝族、田湾彝族、草科藏族、擦罗彝族、栗子坪彝族、新民藏族彝族、挖角彝族藏族)。
2005年,石棉县辖1个镇、5个乡、10个民族乡:新棉镇、安顺彝族乡、先锋藏族乡、蟹螺藏族乡、永和乡、回隆彝族乡、擦罗彝族乡、栗子坪彝族乡、美罗乡、迎政乡、宰羊乡、丰乐乡、新民藏族彝族乡、挖角彝族藏族乡、田湾彝族乡、草科藏族乡。
2006年9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46号)批准:同意石棉县丰乐等4个乡人民政府驻地迁移。具体批复如下:将丰乐乡人民政府驻地由红岗村迁到三星村。将宰羊乡人民政府驻地由坪阳村迁到碾子村。将迎政乡人民政府驻地由八牌村一组(海拔851米以下) 迁到八牌村一组庙子(海拔851米以上)。将永和乡人民政府驻地由玉龙村迁到白马村。
2006年9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50号)批准:同意石棉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具体批复如下:
一、新建棉城街道办事处。辖原新棉镇的新街、老街、西区、岩子4个社区和原四川石棉矿的川棉、广元堡、川心店、草八排4个社区所属行政区域。棉城街道办事处驻川棉社区。
二、新棉镇辖城北、东区、礼约、顺河、向阳、安靖6个村所属行政区域。新棉镇人民政府驻地由老街社区居委会迁至城北村。
三、石棉县人民政府驻地名称由新棉镇彩虹路9号变更为棉城街道办事处彩虹路9号。
工业农业
工业 全县已建成以能源、原材料、建材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体系,县、乡、村三级工业同步发展,形成了水电及电冶工业、矿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旅游、丝绸等具有经济优势和开发前景的支柱产业。主要工业产品有真丝制品、工业硅、碳素锰铁、碳化硅、锌锭、电熔镁砂等。最具代表性的“昱兴”牌锌锭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畅销国内外。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4亿元,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4家,乡镇企业总产值15亿元。
农业 到2003年底,全县有耕地面积60432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其中水田21233亩,占35.1%,粮食总产量34068吨,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有核桃、板栗等干果和良种桔、橙、桃、李、葡萄等水果。
在宰羊乡三明村还有大量的鱼腥草和藕种植。
交通通讯
境内交通方便,公路纵横交错,国道108线、川藏公路南线横贯全境,全县公路总里程937.66公里(其中国道88公里,省道45公里,县道41公里,乡道61公里,村道702.66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0.26公里,92%以上的村通公路。全县程控电话装机16256门,移动用户已经到达7850户。城乡电话普及率达13.6%。(2003年数据)
现在新的国道108线正在紧张的施工中,雅安至泸定的高速公路也正在施工中!
教育科技
全县有中学9所,小学89所,在校学生16337人(其中小学10814人,初中3963人,高中1561人), 2003年高考录取301人,录取率达68.4%;现有各类科技人员1611人,其中高级职称52人,中级职称593人,到2003年实施县级科技项目25项,市级科技项目2项。
文化卫生
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乡乡通了闭路电视,有县级电视台1座。全县拥有各类医疗机构141个,在岗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86人,拥有各类病床325张,医疗设备先进。
自然资源
石棉境内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植被良好。是发展水果、蔬菜、蚕桑、林业的理想基地。草山草坡资源极为丰富,适宜发展畜牧业。矿藏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开采石棉、煤、铅、锌、铜、金、大理石、花岗石、石英石、辉碲铋矿等10余种,尤其是大理石质地优美,储量丰富,全县大理石矿产地质储量达14880.39万立方米,可与云南大理石媲美。红色花岗石已有25年的开采历史,“石棉红”花岗石先后被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国贸大厦、成都火车站等大型建筑选用。石棉生产也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北京地质博物馆陈列的2.19米长的“石棉王”就产于该县。
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水力、森林、矿产、旅游四大优势。水力资源蕴藏量大。大渡河贯通县境长84公里,集水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有楠桠河、小水河、松林河、田湾河等27条支流,天然径流量273亿立方米,可开发水能资源450万千瓦。森林资源覆盖面广。有森林面积11.8万公顷,活木林蓄积量1262多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桦树等,并有大小熊猫、鹿、豹、野鸡等数十种珍稀动物,盛产天麻、贝母、虫草等十多种名贵药材。矿藏资源品种繁多。有金、银、铜、铁、铅、锌、铀、石棉、花岗石、大理石、黑石板、云母、水晶、硅石、煤炭、蛇纹石、石灰石、石膏等20多种,近年又新发现世界罕见的碲铋矿。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为34.2%,有森林面积1038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1400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630平方公里。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闻名古今中外的红军强渡大渡河胜利纪念地安顺场和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全军覆没遗址;有与海螺沟冰川公园相毗邻的贡嘎山南坡的省级风景区田湾河自然风景区,这里山川雄奇险峻,飞瀑激流相连,蛇盘石、龙盘石、珍稀双人棕、玄秘仙人棕、绝世猿人瀑、莲花山、洁白的冰花岩、人中海尾等,令游人神思飘逸,流连忘返。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石棉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6月,石棉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
2017年2月21日,石棉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1年12月20日,石棉县上榜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