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种时必须了解原产地的生态条件、品种本身的特征特性、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两地生态环境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会导致品种发生什么改变等问题。原产地与引入地主要生态条件的差异,表现为纬度和海拔的差异,并由此导致日照长度、日照强度和温度的差异、土质和雨量的差异以及品种栽培技术的改变等。因此,引种时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南种北引:即高纬度地区从低纬度地区引种,遇日照变长、温度变低环境,表现抽穗推迟、生育期延长。若引入低纬度地区的早稻早、中熟品种和中稻早熟品种,或感光性弱、对纬度适应范围较宽的品种,引种较易成功。但晚稻品种北引,因其感光性强、遇长日条件不能抽穗,或抽穗过迟,后期遇低温,不能正常灌浆结实。因此,华南地区的感光晚籼品种不能引至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晚稻品种不能引至华北种植;热带地区品种不能引入东北地区栽培。
(2)北种南引:即低纬度地区从高纬度地区引种,遇短日照和高温环境,会出现抽穗提早、生育期缩短的现象,因此,应选择生育期较长的中迟熟品种。作早稻栽培,应早播;作晚稻栽培,宜迟播。
(3)同纬度、同海拔地区间的引种:由于光温条件相近,生育期和性状变化不大,引种较易成功。原产于日本南部的农垦58和原产于韩国的密阳46,引至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均获成功。浙江省的二九青、浙733等品种引进江西和湖南等省做早稻种植,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通常,由东亚和欧洲地区引进的粳稻品种,适宜在我国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种植;日本东北和北部地区的品种,适宜引入我国华北和辽宁省南部种植;日本关东地区的品种适宜引入我国山东、河南省和陕西省中南部种植;日本南部地区和韩国的水稻品种,适宜引入长江流域做中、晚稻种植。
(4)纬度相近、不同海拔地区间的引种:海拔越高,温度越低,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日平均气温降低0.6℃。由低海拔地区引至高海拔地区的水稻品种,生育期延长,故宜引入低海拔地区的早熟品种。由高海拔地区引至低海拔地区的水稻品种,生育期缩短,宜引入高海拔地区的迟熟品种。另外,还要注意籼粳稻带的分布,如云、贵、川稻区海拔1800米以上,一般仅宜一季粳稻栽培,中等海拔地区一般为籼粳稻混栽区,低海拔地区多为籼稻栽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