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库的建造意义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8 20:42:03
字号:

国家种质库保存对象是农作物及其近缘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这些资源是以种子作为种质的载体,其种子可耐低温和耐干燥脱水。国家种质库在接纳到种子后,需对种子进行清选、生活力检测、干燥脱水等入库保存前处理,然后密封包装存入-18℃冷库。入库保存种子的初始发芽率一般要求高于90%,种子含水量干燥脱水至5%~7%,大豆8%。根据科学家估算,在上述贮藏条件下,一般作物种子寿命可保存50年以上。至2001年底,国家种质库贮存的种质数量已达到33万余份,长期保存的种质数量处于世界第一,为我国作物育种和生产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该进展---“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种质资源库”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排列第4位。

种质库的建造意义

按植物分类学统计,库存资源种类不仅丰富,隶属 35科192属712种,而且这些种质的80%是从国内收集的,不少属于我国特有的,其中国内地方品种资源占60%,稀有、珍稀和野生近缘植物约占10%。这些资源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经过上千年的自然演变形成的,蕴藏着各种潜在可利用基因,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繁衍生存的基础。国家把这些资源收集起来作为战略资源加于保存,以备子孙后代加以利用。随着贮存数量、种类多样性的增加,以及贮存时间的延长,国家库贮存资源正在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受到世界的高度重视。1998年以来,已有云南农科院、山西农科院、江苏盐都农科所、湖南水稻所、湖南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等十多个单位,从国家长期库取出在原保种单位已绝种的种质材料,作为原种材料应用于育种项目及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以国家种质库贮存资源为依托,开发其遗传潜力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也已启动。此外,每年有上千人次的中外学者及大中小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是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宣传和教学基地。

“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保存设施的建设项目,由农业部于1999年3批准建设,并于2002年竣工投入使用,该中心的保存设施是原国家种质库1号库原址上,拆除原旧库后重新建设的。总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由种质保存区,前处理加工区和研究试验区三部分组成。保存区共分成12间冷库,其中5间长期贮藏冷库,6间中期贮藏冷库和1间临时存放冷库。长期贮藏冷库,贮藏温度常年控制在-18℃±2℃,相对湿度(RH)控制在50%以下,主要用于长期保存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作物品种资源,包括农家种、野生种和淘汰的育成品种等。中期库贮藏条件是-4℃±2℃,相对湿度<50%,其种子贮藏寿命在10至20年左右。保存在中期库的资源可随时提供给科研、教学及育种单位研究利用及其国际交换。1间临时存放冷库(+4℃)供送交来的种子在入中长期贮藏冷库之前先临时存放。“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保存设施投入使用后,不仅使得国家种质库保存总容量达到近百万份,并基本满足30年内我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将使得国家种质库种质资源能为我国作物育种和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研究五种微肥锌、钼、铜、硼、锰配合施用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主因素、单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对青贮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的因子是锌、硼和钼肥,有显著影响的交互项为锌肥与铜肥、锌肥与钼肥、锰肥与钼肥。定量地评价了五种微肥用量与青贮玉米产量的关系,提出了目标产量的最优微肥组合方案。从青贮玉米最大产量考虑得到其最优组合为:硫酸锌施用量28.72千克/公顷,硫酸锰量10千克/公顷,硫酸铜量30千克/公顷,硼砂量5千克/公顷,钼酸量 0.93千克/公顷。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北保定071000张兰兰等发表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适宜在湖南省作节水栽培应用的水稻品种

 

 节水栽培是当前水稻栽培的方式之一,长期以来湖南省的季节性干旱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抗旱性水稻品种的应用可以降低干旱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通过比较研究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14个品种和引进国内外抗旱品种4个共18个水稻品种,观察“旱管”和“浅灌”两种水分管理条件下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综合考虑各品种旱管处理下的表现,以丰源优299、旱优3号、岳优6135对干旱适应性最好,产量分别为6423.3千克/公顷、7048.5千克/公顷、6414.0千克/公顷,表明可以在湖南水稻抗旱生产上应用。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刘云开等发表于《湖南农业科学》2009年第5期)

 

 ○机播油菜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直播油菜与移栽油菜相比具有生育期短、总叶数少、扎根深、抗倒能力强、单株个体生长量小、群体优势显著等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油菜的机械化收获。在适宜播种期和最适种植密度范围内直播油菜也同样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在10月20日以前翻种,无论是杂交油菜还是常规油菜,都具有3000千克/公顷以上的产量水平,10月20日以后播种产量急剧下降,主要表现为单株生长量偏小、一次分枝数少和单株产量低。试验结果还表明,在适宜播种期内,无论是杂交油菜还是常规油菜,种植密度以37.5万~45万株/公顷产量最高。直播油菜虽然个体生长量小,但群体优势显著,这是直播油菜高产的根本原因。在大面积生产上要充分利用直播油菜的这一特点,在播种偏迟或肥力水平较差的田块,直播油菜应进一步加大种植密度,以群体优势弥补个体生长不足,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浦惠明等发表于《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第3期)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488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