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与浇水的多少关系不大。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的病害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一般立枯病分为"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一旦发病很难防治,主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传播途径及危害]: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播病害,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例如:丝核菌和镰刀菌等诱发的水稻立枯病,丝核菌则以菌丝和菌核在寄主病残体中和土壤中越冬,靠菌丝蔓延于幼苗间传播,进行侵染弱秧苗。水稻发生立枯病后,茎部发生枯萎,稻叶发生卷状。幼苗时期容易出现烂种、烂芽的情况。水稻发生此类病害后,茎部发生枯萎,植株矮化、变黄、新根少或无新根,发生轻时,苗床秧苗变黄,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
[防治办法]:(1)施用完全腐熟的肥料。处理好排水系统,避免地面潮湿。苗间距不能过密,以免造成地面不通风和光照不足。(2)种子消毒:用25%使百克20g稀释500倍液浸种,40~50Kg。苗床消毒:用25%敌克松50g兑水30Kg浇20m?床苗。(3)秧苗发病期:喷施立枯清,每平方米用1.5g兑水均匀喷在苗床上。病害发生期:可用70%敌克松1000倍液喷雾或1500倍液浇灌,也可用移栽灵每平方米2~3ml兑水适量喷雾,防效可达95%以上,3~5后,秧苗恢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