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姓汪的名人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8 04:57:33
字号:

历史上姓汪的名人都有哪些 汪姓名人: 汪光焘, 汪菊潜, 汪克明, 汪福祥, 汪应铨, 汪鲸云, 汪大经

历史上姓汪的名人

汪姓在古代有哪些名人 见于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唐代有泾县人汪伦,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曾经两下东西洋,游踪广远。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

清代有医学家汪昂,著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非常实用,流传很广,对普及医学有所贡献;有散文家汪琬;有书画家汪士慎,善于写诗,精通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其擅于画梅,笔墨清劲,对后世影响较大,是“扬州八怪”之一,有军机大臣汪由敦,以办理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也善于书法。

有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汪中,早年因曾经助书商贩书,所以遍读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所作《哀盐船文》被杭世骏所叹赏,从此文名大显。他尤其致力于西洋数学,曾经自制仪器多种,测绘黄河新旧海口地势。他还曾为墨子荀子翻案被统治者视为“明教之罪人”。

有女作家汪端,编著有诗集《明十三家诗选》、小说《元明佚史》。还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有早期话剧活动家、演员、剧作家汪优游;著名诗人汪国真,网络诗人汪艾若(爱若干)。 汪精卫:字兆铭,清末著名革命义士,曾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民国日军侵华时期,摇身一变而成为最大的汉奸头子,后死于日本。

姓汪的名人,越有名越好 有..明朝的汪值... 汪精卫见于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 唐代有泾县人汪伦,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 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 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曾经两下东西洋,游踪广远。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 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 清代有医学家汪昂,著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非常实用,流传很广,对普及医学有所贡献;有散文家汪琬;有书画家汪士慎,善于写诗,精通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其擅于画梅,笔墨清劲,对后世影响较大,是扬州八怪之一;有军机大臣汪由敦,以办理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也善于书法;有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汪中,早年因曾经助书商贩书,所以遍读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所作《哀盐船文》被杭世骏所叹赏,从此文名大显。他尤其致力于西洋数学,曾经自制仪器多种,测绘黄河新旧海口地势。他还曾为墨子荀子翻案被统治者视为明教之罪人。有女作家汪端,编著有诗集《明十三家诗选》、小说《元明佚史》。还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 近现代有曾在1940年任伪国民 *** 主席的大汉奸汪精卫,还有早期话剧活动家、演员、剧作家汪优游;著名诗人汪国真。

世上姓汪的名人哪些。 汪源

精学锐为你解答

历史上姓汪的的名人与姓董的坏人 40分 汪伦,汪精卫, *** ,

南宋宰相汪伯彦

航海家汪大渊

散曲家汪元亨

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

医学家订昂

书画家汪士慎是扬州八怪之一

董姓只知道董卓

历史上姓江的和姓汪的有什么关系 汪姓和汪姓并没有什么关系,两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源流,历史上也没有大规模的两者之间改性。

枞阳姓汪的名人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海人氏。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著名小说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齐之鸾,之鸾字瑞卿,号蓉川,明桐城(今枞阳县雨坛乡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先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之鸾学识渊博,文彩宏丽,于桐城文学兴起有先导作用。著有《蓉川集》7卷、《奏疏》2卷、《南征纪行》和《入夏录》各若干卷。方学渐(1539――1615),字达卿,今浮山乡白人。明代著名学者。明代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东林党魁。为诸生祭酒二十余。领乡荐,弃去,专事讲学。以子大镇贵,赠大理寺少卿。学渐著有《迩训》二十卷,《桐彝》三卷,及《心学宗》等,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阮鹗(1509-1567),字应荐,号峰,南直隶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山镇松园乡阮家享堂)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浙江提学副使。为明代抗倭将领,后因罪革职为民。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阮鹗卒,时年五十九。著有《礼要乐则》2卷、《枫山章文懿公年谱》2卷。 方维仪(1585――1668),女,字仲贤,今浮山乡陆庄人。其父方大镇,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维仪精心研读文史,辑录古今女子诗作,编著《宫闱诗史》1部,另著《清芬阁诗集》7卷,均为珍贵的名媛史料和佳咏。其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特别是白描《观音大士图》形神兼备,人争相收藏。何如宠(1569――1642),字康侯,号芝岳,今石矶乡何家青山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是明末一代名臣。《明史》称其“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安徽省枞阳县山镇阮家小凹(原枞阳县破罡乡)人,明末政治人物、著名戏曲作家。所作传奇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钱田间,田间先生原名秉镫,字饮光,后更名澄之,武肃王二十六世孙,安徽枞阳人,代表作有《大水叹》、《水夫谣》、《捕匠行》、《苦旱行》、《莱阳宋铨郡部死难歌》、《虔州死节歌》等。与方以智共同开创了“桐城派”之先河,史学界称之为“桐城派”开山鼻祖。方以智(1611―1671),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今桐城市区)人。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钱澄之(1612――1693),字饮光,初名秉镫,字幼光,晚号田间,又号西顽道人。今枞阳镇石矶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钱澄之自小随父读书,十一岁能写文章,崇祯时中秀才。南明桂王时,担任翰林院庶吉士。诗文尤负重名,与徐元文有书信往来,《与徐公肃司成书》曾披露顾炎武偏激的一面。王夫之推崇他“诗体整健”。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 姚莹,《桐旧集》序中曰:“自齐蓉川(之鸾)给谏以诗著有明中叶,钱田间(钱澄之、原仪山乡田间村人、今属汤沟镇)振于晚季,自是作者如林。”齐之鸾著有《蓉川集》、《南征纪行》和《入夏录》等各若干卷。之鸾诗歌直面现实,出语新奇,是当之无愧的桐城派始祖。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桐枞“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祖,与明初大思想家方孝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

姓汪的诗人有谁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宋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宋恭宗德v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姓汪的名人

有点长...

为全面了解都江堰市花木产业发展现状,探究提高花木产业档次和水平的途径与措施,进一步提高花木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最近本人对都江堰市花木重点产区安龙镇的花木生产情况及抽取的24户花木种植户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都江堰市花木重点产区目前已具一定规模和优势,在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应对当前花木产业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及实现产业升级的高度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亟待寻找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特点与趋势

安龙镇地处都江堰市南端距市区26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31亩,人口12000余人,全镇辖9个行政村,56个农业社,一个居委会。迄今为止,全镇花木面积达到7000亩,粮经比例3:7。花木种植户3125户,占全镇总户数3518户的89%,在地产值1.5亿。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0元,其中花木收入32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7%。发展中呈现以下特点:

1、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都江堰市花木产业起源于七十年代未,兴起于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发展于九十年代未。1998年至2003年,安龙镇花木种植面积由600亩达到14600余亩。2002年被都江堰市农牧局命名为“都江堰市生态农业示范镇”。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花木种植的专业化程度也日益提高。种植面积达80%以上的村是:吉乐村、三圣村、泰安村、东风村、铜池村、接龙村、泊江村。种植面积达90%以上的组有:吉东村1、2、3、4组;铜池村1、2、3、6组;接龙村3、4、6组;泊江村4、5、7、8组。安龙镇近年共涌现花木专业村8个,其中花木年产值超千万元的村3个。全镇花木在地产值100万元以上的有14户,50万元以上有62户,30万元以上的有115户。一村一色、一村一品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2、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各村在花木种植得到发展的同时,还围绕花木这一主导产业,延伸发展与之相关的配套产业,拉长了产业链,促进了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一是花业逐步成为优势产业。全镇现有规模较大的花木公司5家、花木研究机构1个。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并具备了承接较大工程的能力。同时,依托花木产业,还延伸发展了根雕、园艺、赏石、装饰、园林用具等多个新兴产业。二是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力,农民务工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单一性,仅花木产业带动务工达全镇劳动力的90%。三是带动了三产的发展,成立农家公园1个,高标准农家乐1个,常年农业旅游观光接待300人次,实现收入1.5万元。

3、市场流通活跃。安龙镇在成都青石桥花木市场和月亮弯花市上有长期销售点的36家,其中在青石桥花市的有7家,当中以三圣村二组付文刚最为突出。该同志在八十年代开始从事园艺,现已建成在地产值上百万元、面积20余亩的川派盆景,优质高档绿花苗木园艺场,1994年到青石桥花市设门市,开创了安龙花木进入成都花市的先例。在月亮湾花市的有23户,其中以铜池村一组汪玉文最著名,该同志是安龙镇比较早从事花木产业的同志之一,其家中建有10余亩盆景、桩头、绿化林木,在地产值80余万元,并带动了当地31户农户从事花木种植,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他的倡导下,铜池村一组12户农户在该镇的围街路两旁建成精品川派盆景、桩头、苗木展示观光带。月亮湾花市共有45户花木经营户,安龙镇就有23户在此经营,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另外,在上海、广州等地有该镇营销人员住点销售。形成了以重庆、云南、贵州为主的省、市周边市场,以北京、西安、上海和两广为主的国内远程市场,2002年7月—2004年6月,安龙镇年花木外销交易2315起,交易额达6000余万元。今年,网上销售在今年成为安龙花木销售的新渠道。2003年,建立了“古堰花卉”、“安龙情意”网站,2003年上半年该镇花木通过“西部在线”网站、农经网等向广安、眉山、南充、陕西、乐山等省、地、市,销售了以桂花、天竺桂、银杏、贞楠等高档绿化苗木,销售额达430万元。同时,“四川安龙天然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全面启动为安龙镇花木营销注入了活力,四川安龙天然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投产以后就为我镇推销了价值450万元的苗木。该镇172人的运销队伍发挥了一定作用,每到周未,该镇就有3万余元的花木涌向成都青石桥、月亮湾花木市场。

4、经济效益良好,富裕了一方百姓。据统计,2003年底,安龙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328元,其中花木专项收入3260元,占96%以上;农民人均存款1万元以上,占全市之首;花木在地产值达1.5亿元。

调查中发现该镇花木产业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虽只是星星点点,未成气候,但其发展趋势已露端倪。

一是由低效品种向高效品种转变;二是由小苗向大苗甚至大树转变;三是由露天栽培向设施栽培转变;四是常规品种向专用品种转变;五是由季节性生产向常年性生产转变;六是由各村各自发展向全局性发展转变。

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我发现都江堰市花木重点产区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产业总体水平和整体素质还不高。一是花木发展的科技水平不高。从调查情况看,该镇上千种花木大都由花农依靠经验来种植和管理。生产手段落后,经营比较粗放;大路货多,名贵品种少;农科教结合不紧密,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不广;花木产业自身科研基础差,科技人员短缺。总体科技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和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二是花木品种结构不合理。苗木多,花卉少,虽有“花卉之乡”美誉,但其主打品种仍停留在绿化茵木阶段。都江堰市区销售的鲜切花,本地产的不到三分之一。即使是绿化苗木,也是小苗多,大苗少,大路货多,精品、珍品少。三是布局分散。虽然目前也出现一些专业镇、村、组和户,而且在全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影响不远,缺乏象宜兴比利时杜鹃、苏州维生种苗、句容草坪草等在全国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四是外向化程度低。目前该镇以及我市花木对外交流与合作基本空白,一些国外品种都是从国内其它花木企业转手而来,难以从直接的对外交流中获取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销售上也全部为内销。五是花木产业化中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花木公司与经纪人、经纪人与农户之间并未真正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公司与经纪人之间是单纯的收费与服务的关系,经纪人与农户之间也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花木种植户承担了主要的风险,但收益远远低于花木经纪人,这种极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影响了该镇花木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六是众多花木公司无序竞争,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和品牌,导致本地产品大多成为外地产品的提货基地,使我市花木销售利润大部份被外地所占据。七是产业投入不足,虽有几家较大的公司,但公司加农户的生产形式并未真正形成,花木生产仍以小农生产为主,种植盲目的性较大,如安龙镇前几年心意的大面积种植,导致了许多农户后来不得不将其扔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极不利于本地花木进入国内或国际大市场,花木生产的风险也非常之大。

面临的挑战

从该镇情况来看,当前都江堰市花木产业既具有加快发展的内在潜力,又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必须面对非常严峻的各种挑战。

有利因素有:一是都江堰市花木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特色明显,栽培技术纯熟,管理水平较高,在全省乃至全国已有一定知名度,具备了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基础条件。二是花木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市场需求环境。首先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据悉,西部13个省退耕还林需要苗木4OO亿株,目前缺口一半,这给本地花卉苗木进军西部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机会。其次面临着城乡创卫的良好机遇。最近成都市党代会又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这些都对花木保持了旺盛的需求。第三,都江堰花木重点销售地区对花卉苗木将出现新的需求。今年北京拟实现三层绿化隔离带阻隔风沙,需要大量绿化苗木。此外,目前北京正在筹备2OO8年奥运会,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将带来大量配套绿化工程。这些都为都江堰花木进军北京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三是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木消费领域不断拓展。

不利因素有:一是加入WTO后,花木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加入世贸组织后,花木的关税将大幅降低,现有的一些贸易保护措施或优惠政策到时将会取消,花木进口将增加,国内市场将受到较大冲击,尤其是种子和种苗受到冲击会更大。而目前都江堰市花木重点产区在品种、技术、质量、单位面积产量及效益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都有一定差距,可以说尚未做好甚至根本没有开始做入世准备。二是花木产业国内竞争压力将增大。目前全国性的农业结构调整正在蓬勃展开,花卉苗木将是调整的重点之一。种植面积扩大,花木产量增加,势必加剧市场竞争。再从都江堰市花木重点产区现状看,虽然已具一定规模和基础,但总体竞争力不强。花卉生产上土壤及气候条件不及得天独厚的广东、云南;苗木生产上目前品种、档次、技术及亩均产出率已落后于浙江萧山;设施栽培上,上海的科技实力和资金实力雄厚;在市场培育上,不及常州、温江等地;在产业扶持上,当地政府无明确扶持政策,势必形成自生自灭的状态。因此,目前都江堰市花木国内竞争的态势并不乐观。

办法与措施

(一)继续扩大花木重点产区规模,放大做强产业优势。

以现有产区为基础,以安龙镇为轴线,在横向和纵向上延伸、拓展、辐射。河西片区可由现有花木乡镇为基点向周边拓展,河东片可由聚源镇为基础逐步向成都方向扩展,可以借鉴常州市的做法,大力引进花木种植大户和经纪人,在安龙、聚源、崇义一带形成规模。逐步形成成灌线和旅游沿线花木产业密集带,形成都江堰花木产业的独特景观和氛围。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花木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以现有专业村、组、户为基础,加快形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尽快形成一个或几个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花木品种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声势,打响牌子。

(二)科技兴花,努力提高花木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一是要加快农科教结合步代。把科技对接、人才引进作为提高花木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制定优惠政策,加强产学研联合,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挂钩,鼓励专家教授、技术人员到本地技术指导、科技攻关、科技合作。四川安龙天然林技术有限公司等科研实力较强的科技型企业,要主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继续抓好苗木育种的同时,逐步涉足花卉等优势主导产业的研究和攻关,特别是花木种子、种球的培育,以提高都江堰市花木产业自身科研实力。安龙镇要充分利用制作根调、桩头等传统优势技术,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做大做强花木的同时作好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快花木科技示范园建设。借鉴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路与办法,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走企业化发展的路子。一方面对培育、引进的新品进行试种、示范,另一方面进一步壮大公司自身实力。要充分利用现有花木产业基础设施较好的有利条件,创办花木科技示范园。三是要积极培植花木大企业。围绕花木产业,积极引导现有花木企业开展资本经营和资本重组,发展集生产基地、科研开发、加工生产、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大型花木企业集团。四是加快从国外引进新品良种,加快对外合作步伐。要紧紧抓住我国将要人世的机遇,利用本地基础条件、劳动力等优势,吸引发达国家合作经营。

(三)追踪市场脉搏,大力发展市场适销对路的花木产品。

苗木生产上,一是要瞄准大西北开发,发展抗干旱、抗风沙的花木品种。二是瞄准城镇建设的需求,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种植大苗,再经过产业区适应性移栽后供应市场。三是要积极引进高档、稀有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加快新品更新步伐,缩短产品周期,提高种植效益。

草坪生产上,由于草坪市场需求大,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且绿化面积大,颇受经济欠发达地区青睐,可以大力发展。但我市草坪生产却廖廖无几,作为花木生产的代表乡镇安龙镇还无一家生产草坪的农户或企业,因此当前要大力推广草坪栽培技术,在引种草坪的同时,不断提高草坪质量,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花卉生产上,鉴于都江堰市土壤、气候等,要注意优化品种结构,延长上市期,避免季节性过剩,逐步抢占都江堰市场,并积极向周边城市拓展。

盆景生产上,目前产区粗放型的大路品种多,竞争力不强,要进一步提高档次,逐步形成“浅奇、清新、自然、古拙”的特点,发展精品、珍品。

(四)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花木相关产业。

一是形成花木重点产区园林建筑的合力优势。改变目前园林建筑公司少、规模小的状态,建议组建都江堰园林建筑总公司。进一步提高园林建筑企业的设计能力、施工能力和市场知名度。二是积极发展花木生产用材工业。凡花木及相关产业所需材料,本地都应大力发展。既可拓展本地花木产业领域,壮大产业整体规模,又可降低本地花木生产成本,提高花木产业竞争力。三是努力发展旅游观光业。充分利用本地花木种植优势、园林设计建筑优势积极开发花卉旅游业。可在成灌线、青城山沿线辟建各具特色的观光花园,吸引社会资金、个人资金参与投资,允许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参与建设。此外,与旅游观光相配套,线沿线乡镇的镇区必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利用本地花卉苗木优势,逐步建成风景秀丽、各具特色的花园式小城镇。最终形成房在花中建、人在花中行的旅游专线。

(五)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多渠道搞活市场流通。

一是抓好花木大市场建设。市场建设要突破行政区域,按照产业布局,以河花池市场为基础,组建统一的大市场。安龙等镇的花木市场可成为其分市场。此外都江堰市其它地方的花木生产基地,如中心镇的花木等可打这个牌子。这样,在统一的市场体系中,有主市场,有配套市场;有综合市场,有专业市场;有批发市场,有产地市场;有季节性市场,有常年性市场,逐步使都江堰花木市场发展成全省领先的花木大市场。二是进一步到外地设立销售窗口和上网销售。

(六)成立都江堰花木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建议市里成立花木联合会,各有关乡镇成立花木协会,下设花木种植会、经纪人协会等。组建协会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工作上坚持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单项到多项,由松散到紧密,绝不能搞行政命令。形式上可以是松散型的协会,也可以是紧密型的专业合作社,也可创举办股份合作制的花木企业。活动范围上可以是本市的,也可以是跨市的。

(七)进一步加强对花木产业的信息指导和服务。

一是切实增强产业化意识。进一步提高认识把花卉苗木发展置于社会经济的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按照产业联动的要求,科学地做好产业规划、指导、服务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业知名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必要时可以拍摄产业区花木发展的录像或VCD光盘发行,扩大影响。要经常举办花木展销会、研讨会、交易会等活动,并积极参与全国性的花木活动,扩大影响。要学习利用互联网络获取信息及进行电子商务贸易。三是制订产业区扶持优惠政策。建议市上特别是产区要在地方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划出专项用于花卉苗木课题研究。引种试验推广、人才培训等。建议产区成立花木培训中心、花木信息中心和花木开发研究中心。要建立新品引进、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鼓励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外商、个人及其他社会资金投资花卉苗木开发。要尽快实行小额贷款证制度及农户联保制度,解决农民发展花木生产的资金困难。四是切实加强对花木产业的领导。花卉苗木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产业,必须理顺行业管理体制。建议成立市花卉苗木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成员由农业、城管、园林、环保、建筑、水利、规划等部门组成,以加强对花木产业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订和实施各项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在此基础上,农技推广部门要积极开展花卉苗木生产中的技术服务、引种试验和研究开发。

(八) 大力发展花木经营经济人队伍。

花木生产更注重销售,为了搞活市场营销,常州市培育了大批花木经纪人到全国各地推销花木,仅夏溪镇就有3000花木经纪人,而安龙镇却只有172人。他们走南闯北推销花木,带回了各地市场需求的信息,还扩大了本地花木的知名度。农民只需用心种,不需操心销售,看似农民收益少了,但与此相反,有的地方种植花木因为规模不大,没有名气,又远离花木市场,客商少,就只能低价出售,甚至卖不掉,农民损失更大。固我市还应进一步提高农民经纪人的整体素质,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经纪人参与创办花木示范园及市场建设,以进一步增强花木经纪人的带动功能。

只供参考哦!

汪伯彦:(公元1071~1141年),字廷俊;祁门城里人(今安徽祁门)。著名宋朝大臣、宰相。汪伯彦颇有才学,著有《春秋大义》十卷、《中兴日历》五卷、《汪伯彦文集》二十五卷。 汪应辰:(公元1118~1176年),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人(今江西玉山)。著名宋朝大臣、诗人、散文家。著有文集五十卷,今传《文定集》二十四卷。《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及明朝宏治年间程敏政摘抄本辑出,收于集部别集类。他学问具有渊源,作品有不少巨制鸿篇。他的不少诗作都体现了“好贤乐善,尤笃友爱”的思想品格和个性。如《挽宣扶吴郡王》:“节义家传久,艰难始见忠。一心惟殉国,百战竟平戎。环列周庐肃,管仪道路同。细看麟阁上,谁得似初终?”这一方面歌颂了吴郡王的忠精殉国的品格和战功,另一方面是对那些不能特立不回,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人的辛辣嘲讽,可见诗人品格的一贯性。 汪元量:(公元1241~1317年后),字大有,号水云;宋末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南宋诗人。汪元量在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或稍后,以善琴供奉内庭,以词章给事宫廷,不久,为宫廷琴师。宋亡,跟从被俘的后妃前往燕京,时慰文天祥于囚所,天祥死,元量去为道士,放浪江湖以终。与柴望(著有《秋堂集》)、马廷鸾(著有《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着有水云词、湖山类稿等。 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汪元量《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两卷,均已佚传。清朝乾隆间,鲍廷博刻刘辰翁选《湖山类稿》五卷(前四卷为诗,第五卷为词),《水云集》一卷。以流传系统不同,重见的诗很多。二者共收诗三百多首、词二十多首,《四库全书》即以鲍氏二本著录。今人孔凡礼自明朝抄本《诗渊》及《永乐大典》残卷中辑得汪森本未收诗约一百首、词二十多首,与汪氏二本合为一编,题为《增订湖山类稿》,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 汪大渊:(公元1311~?年待考),江西南昌人。著名元朝航海家。曾经两下东西洋,游踪广远。汪大渊远航回国后,便着手编写《岛夷志》,把两次航海所察看到的各国社会经济、奇风异俗记录成章,作为资料保存下来。当时泉州路正在修郡志,泉州地方长官(称达鲁花赤)与主修郡志的人见此书在为赞赏,即将《岛夷志》收入《泉州路清源志》中,作为附录。后来汪大渊回到久别的故乡南昌,将《岛夷志》节录成《岛夷志略》,在南昌印行。这本书才得以广为流传。但《岛夷志》一书却在元末兵乱中大部分散失,明朝后终于失传。除《岛夷志略》外,未见有其他著作传世。汪大渊的晚年生活也无记载可寻。但是他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是早为中外学者一致公认的。 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 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 汪廷讷:(生卒年待考),万历中后期还在世,终年约八十岁。字昌朝,号无如,别号坐隐先生、无无居士、全一真人、松萝道人、清痴叟;休宁松萝山东麓汪村人(今安徽休宁)。著名明朝戏曲作家。 汪 昂:(公元1615~1695年),字仞庵,安徽休宁西门人。著名清朝医学家。集当时医方之大成,对普及医学颇有贡献。有《素灵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非常实用,流传很广,对普及医学有所贡献。 汪 中:(公元1744~1794年),字容甫;江都人(今江苏扬州)。著名清朝学者、骈文学家。对经学、方志学等均有著述,尤精于先秦诸子之学,有《广陵通典》、《容甫先生遗诗》等。 散文家汪琬;汪文升:(生卒年待考),长洲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清朝诗人、书法家。清康熙进士,工诗、古文、尤善书法,与姜宸英齐名,与两兄一弟合称吴门四汪,著述甚丰 书画家汪士慎,善于写诗,精通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其擅于画梅,笔墨清劲,对后世影响较大,是"扬州八怪"之一; 汪士铎:(公元1814~1889年),字梅村;江苏江宁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清朝历史地理学家。汪士铎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曾经过商,中过举人,一生以游幕和接徒为业。主要著述有:《汪梅村先生集》、《乙丙日记》、《梅翁笔记》、《南北史补记》、《水经注图》等。留存下来的只有前三种,其中《乙丙日记》是一部谈人口问题的重要著作。学术界曾经有人把清朝干嘉之际的人口思想家洪亮吉比作中国的马尔萨斯(ThomasR.Malthus)。当代著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家赵靖认为:“洪亮吉并不能算作中国的马尔萨斯,这个头衔应该归于半个多世纪以后的汪士铎。” 汪士慎:(公元1689~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县人(今安徽休宁),居扬州以卖画为生。著名清朝书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 汪由敦:(公元1692~1758年),字师茗,号谨堂,晚又号松泉居士;休宁上溪口人。寄籍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军机大臣,以办理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也善于书法。 汪大燮:(公元1860~1929年),原名尧俞,字伯唐,一字伯棠;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大臣。 汪中,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因曾经助书商贩书,所以遍读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所作《哀盐船文》被杭世骏所叹赏,从此文名大显。他尤其致力于西洋数学,曾经自制仪器多种,测绘黄河新旧海口地势。他还曾为墨子荀子翻案被统治者视为“明教之罪人”。 女作家汪端,编著有诗集《明十三家诗选》、小说《元明佚史》。 还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有早期话剧活动家、演员、剧作家汪优游;著名诗人汪国真,网络诗人汪艾若(爱若干)。 汪 易:(公元1916~1995年),原名王善德;生前为了纪念两名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而改名。四川阆中水观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汪 洋:(公元1920~2001年),陕西横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枚。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2001年4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汪乃贵:(公元1905~1991年),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汪少川:(公元1915~2002年),安徽金寨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43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