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成为全国产粮大市的自然原因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5 21:40:15
字号:

自然条件禀赋优良,有大量黑土地,环境也适宜农作物生长。光照条件能达到大粮仓生产级别。水利灌溉方面也跟得上,因为地理优势,自然病虫害也少。

榆树市成为全国产粮大市的自然原因

  强化政策支持。2021年,榆树市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进一步激发了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强劲动力。及时制定《榆树市支持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十条政策保障措施》,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2022年,对农业设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秸秆全量还田等农业生产环节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协调银信部门为粮食生产者发放信贷资金,破解发展生产的资金难题,满足农户种地需求。做好农业参保工作。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全成本保险试点,协调相关部门大幅调增玉米、水稻作物保额,降低保费费率,有效提升粮食生产风险保障能力,充分调动了粮农种粮积极性。

  强化宣传引领。榆树市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带动作用,建立了党建引领的政策宣传体系,把党的惠农好政策送到百姓家,让农民种粮吃上“定心丸”。2022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565万亩以上。同时,坚持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2022年,从省市争取资金2900万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生产条件,建设冷链仓储设施,开展两个“三品一标”创建,实现从“卖资源”到“卖品牌”的转变,让更多的新型经营主体感受到发展粮食生产有效益、有奔头。

  保护黑土地,建好大粮仓

  实施土地复耕复垦工程。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土地复耕复垦,彻底清除违规大棚房、关闭禁养区、有效利用废弃砖厂等闲置土地、巩固拓展“六必拆”成果。近年来,通过复耕复垦等措施,全市新增耕地面积1万亩以上,“黑土粮仓”实现创造性发展。

  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累计投资28.78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28.6万亩,占全域耕地面积的40%。累计投资11.7亿元,实施“引松济卡”工程,铺设管线16公里,新增水田灌溉面积14万亩。持续加大田、林、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黑土粮仓”实现可持续发展。榆树市民悦农机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高兴地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实施农业机械化工程。玉米免耕播种机、高架植保机、深松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农业装备得到广泛应用,农业全程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各类拖拉机拥有量6.1万台,配套农机具13.9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29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黑土粮仓”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2022落实保护性耕作312.36万亩,加大“水肥一体化”“水稻秸秆粉碎抛洒还田”等新技术应用。采取农户自主还田、堆沤发酵、专业化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年转化粪肥400万吨,运用“深翻+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技术,持续改善耕地质量,“黑土粮仓”实现跨越式发展。

  推广新科技,种好高产田

  抓好科技应用。推广粮食增产增效技术,累计投入5700万元,实施水稻稻瘟病飞防作业面积85万亩,赤眼峰防治玉米螟面积415万亩,玉米提质增效促熟面积54万亩,水稻提质增效促熟面积23.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

  抓好高产示范。依托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建设的三个生态农业技术示范基地,依托省农科院建成的100公顷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1万亩优质高效示范区,以及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为主体,开展粮食单产攻关,不断取得新成效。通过上下互动、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有力推进了榆树市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抓好标准化生产。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原则,在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以及产品加工、储运等关键环节,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绿色生产水平。累计创建绿色有机示范园区16个,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23.6万亩,“两品一标”企业发展到30家,在优质高效农业方面,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未来,榆树市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聚力兴农保粮,为全省粮食“增产”、为国家粮食“保安”贡献更大力量。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37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