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以前的话,题主说的这种情况的确很明显。因为那时候农村的水稻加工工艺实在有限,所以农村的大米显得不那么光亮、不那么透明,有些发乌的感觉。但是现在农村的大米加工工艺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了。
大米是水稻通过加工而来的产物,而且大米加工的工艺其实也很复杂。正规的大米加工场首先需要把收购来的水稻过一遍烘干塔,将水分降到14.5%,这是最适合水稻、大米储存的最适水分,也是最适合水稻加工的水分。把水分降低到14.5%,大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米是最少的、整精米率是最高的。降水完成之后,就需要进入大型加工设备进行风选去掉秕粒、空壳;然后是色选,去掉一些表面颜色不正常的,比如说褐变粒,稻瘟病、稻曲病感染的籽粒;之后是碾磨,碾磨的过程是最重要的过程,不同的机械、不同类型的水稻碾磨的程度也不同。可以说,大米最有营养的那一部分都在这个过程中给磨掉了;经过碾磨之后,还需要经过色选,选掉其中的水黄粒等颜色不正常的大米籽粒;最后就是抛光了,这也是为什么超市的大米都是亮晶晶的、处于透明状态的原因。虽然说大米的加工说起来简单,但是实际的加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但是农村的水稻加工设备就比较简单了,通常都是那种小型的水稻加工设备。这些设备通常需要碾磨2-3次才能将水稻籽粒的果皮去掉,也没有去杂、色选和抛光的程序。只是简单的去掉果皮和表层种皮,这样加工的大米在外观上必然会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但是这样的大米营养留存要比超市里那种外观亮晶晶的好很多。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些加工场拍卖得到的粮库陈化粮,通过加工之后在进行抛光、添加一些香料成分,而形成的这种外观较好的大米。但是这类大米看起来不错、闻着也挺香,只不过焖饭之后的口感就会差上许多。特别是在关外以及南方的一些地区,这类大米还是比较多的。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