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蓝”就是俗称的“板蓝”。但是查阅资料你会发现,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可“马蓝”和“菘蓝”分明是两种植物,所以板蓝根到底是谁的根?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板蓝根”这种药材的原材料,都处于混乱之中,毕竟所有的蓝草都叫“蓝”。直到1995年,《中国药典》才首次为“马蓝”增加“南板蓝根”条,这才将两种植物区分开。
南板蓝根来自“板蓝”,小名“马蓝”,一种爵床科植物,喜暖湿气候,只能生活在南方,所以才叫“南板蓝根”。板蓝曾经在中国南方地区以及缅甸、泰国、印度等地广泛种植,但现在,国内的种植区域已经退缩到西南的零星区域了。
插个题外话,这个“马蓝”跟我们熟知的“马兰头”并不是一回事,马兰头是菊科植物,基本只做野菜用。
与此同时,在我国的广大土地上还生活着一种蓝草——菘蓝(sōng lán)。菘蓝是十字花科植物,由于大量种植,现已成为“板蓝根颗粒/冲剂”的主要原料。菘蓝适应性很强,可在各种环境下种植,只是为了与“南板蓝根”相区别,才俗称为“北板蓝根”。
再拓展一下,“菘蓝”名字取自“白菘”,“菘”是古代对白菜类蔬菜的统称,大白菜、油白菜等都叫“菘”。其中,菘蓝与油白菜尤其相似,“油白菜”又叫“油菜”,就是春天必赏的“油菜花”。
另外,蓝草中最早入药的并不是根部,而是“蓝实”,特指“蓼蓝(liǎo lán)的果实”。蓼蓝也是一种染料植物,更多地被用于染料的制作,而非入药。
其次入药的是茎叶,中药学中称为“大青叶”,通常会被磨碎成粉末状或制成团块使用,称为“青黛”。如果制成染料,就是第一部分所提到的“靛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