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吧?还有人不知道去宾阳,一定要打包黎塘莲藕回来的吗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4 13:10:39
字号:

冬天正是吃藕的好时节!虽然江湖上流传着一句话“吃藕~丑”,但是在冬日里,有谁能抵挡得了热腾腾的莲藕排骨糖呢!

不是吧?还有人不知道去宾阳,一定要打包黎塘莲藕回来的吗

反正我是宁愿丑死,也不会放弃藕的。

藕,又称莲藕,属睡莲科植物,莲的根茎。藕在南北朝时期种植就已相当普遍,迄今已有三千余年。

连古人对藕也是情有独钟,这不!连手撕龙王三太子的哪吒都逃不过莲藕的“魔爪”,在他被重塑肉身的时候,用的就是莲藕。

更有文人雅士描绘红颜“一弯藕臂玉无瑕”,而莲花更是被赞誉“出污泥而不染”。

在广西,莲藕最出名的产地就是宾阳县黎塘镇,其县种植莲藕已有六七百年历史。

黎塘镇是广西最大的莲藕生产基地,被誉为“莲藕之乡”。“黎塘莲藕”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镇莲藕种植面积大、产量高。

黎塘莲藕分为丘陵农田藕和山土农田藕两种。丘陵莲藕,藕质鲜甜,香脆可口;山土莲藕,则藕质厚实丰满,水开即粉,煲汤必备。

黎塘莲藕肉质肥厚、清甜可口、淀粉含量高,既可直接食用,也可以制成淀粉,因其横长于地下不易受农药污染,被誉为“绿色蔬菜”。

目前,黎塘镇大约有6000多户农户种植莲藕,种植面积在1.5万亩左右。黎塘莲藕产业也逐渐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让更多农民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其中雷响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种植莲藕产生的经济占全村收入的80%,年产值1600多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1.5万元。

其实,莲藕很多地方都种有,雷响村之所以那么特别,就是因为他们会“套娃”。在田里采用了水稻与莲藕套种技术,部分藕田还套养禾花鱼。

当地农民每年3月底到4月初种植莲藕,8月上旬用抛秧栽培技术种下水稻,11月中旬收割晚稻,可根据市场行情变动,随时挖藕上市。

袁隆平院士到宾阳县参加现场会的时候,对这种栽培技术给予高度评价,并亲笔题字“稻藕套种很妙,钱粮双增更好。”

有句俗话说得好,“男不离韭,女不离藕”。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藕熟时节,莲藕如同长成的姑娘,饱满诱人,秋冬养生进补良材.

莲藕的各个部分皆可入菜,藕头、藕身、藕尖,不同的口感适合不同的做法。

藕尖 ,这是整个莲藕最嫩的部分,做成凉拌藕片、清炒藕丁等,尽显爽脆清甜。

藕身 ,则粉甜。简简单单地用“煲”的做法便能体现,而且百搭好吃,沁人心脾。

藕头 ,是藕身中比较老的部位,直接用来煮口感不够好,可以将老藕头磨成藕粉,摇身一变成就成了美味的藕羹、藕糕、藕饼。

藕叶 ,其实也就是荷叶,荷叶饭是一道著名广府菜肴,做出来的饭尽显清香怡人。

藕子 ,也就是莲子。莲子羹是不可多得的养颜圣品,而生吃莲子还能降火,是夏天的必备单品哦!

莲藕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含量也很丰富。

多吃莲藕不仅可以补益气血,增强免疫力,更是润肺清燥的佳品。

而且“煎炒烹炸煮炖焖,腌卤酱拌生烤蒸。”怎么都好吃!

煎藕夹,将切成碎末的肉放进藕夹,裹上薄薄的淀粉,炸至两面金黄。

焦香酥脆的清甜,鲜香的肉糜,简直是脆口爱好者的福音!

容易上火的朋友也不用担心,藕片蒸着吃也很美味,

糯米莲藕,将浸泡好的糯米放入藕孔中,上锅蒸10-15分钟,莲藕的粉绵和糯米的软糯,像棉花糖一样的口感。

不只是糯米,你还可以加上其他食材“莲藕+”的美味,意想不到的好吃。

莲藕饱含大量的淀粉,容易让人有饱腹感,但它要是做起“腌酸”来,比起山楂那种开胃的食材可是当仁不让的。

腌莲藕,广西人爱酸,“酸嘢”的魅力就在于,任何东西,能入口就能酸!

烧水,水开时放入粗盐,顺时针搅拌两分钟,倒入小碗甜酒和晾干水的莲藕,最后加入一点冰糖,3、4天后“酸野莲藕”就大功告成了。

喜欢辣的朋友还可以加一些小米椒,酸酸辣辣,开胃解腻,现在想想都口津泛滥了!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炖汤。特别是秋冬和开春的时候,极易倦怠、乏力。

莲藕益气温补,与猪脚煲食可强身,与猪肺雪梨煲汤可清肺止咳,与排骨同煲可消食生肌。

不过莲藕好吃,但也要挑好哦~我们再来复习一遍黎塘的莲藕吧,丘陵莲藕,香脆可口,清鲜爽口;山土莲藕,粉绵软糯,口口连丝。一定要认准“黎塘莲藕”哦!

年度数据

2008年,宾阳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较快增长,工业总产值85.8亿元,比2007年增长20.1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5%。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猛扩大,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76亿元,比上年增长35.7%。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完成财政收入5.02亿元,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2.03%。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3元,比上年增长24.18%;农民人均纯收入4169元,比上年增长19.49%。城乡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全县城乡市场同步增长,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3亿元,比上年增长23%。

2011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1.8亿元,同比增长15.1%;全部工业总产值153亿元,同比增长27.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同比增长37.62%;完成财政收入10.26亿元,同比增长26.83%;农民人均纯收入6121元,同比增长17.5%。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1亿元,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70亿元,达到172.9亿元,同比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8亿元,同比增长14%;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0.1亿元,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94亿元,增长30.81%;财政收入12.67亿元,增长23.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79亿元,增长13.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93亿元,增长5.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73亿元,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21元,增长12.94%;农民人均纯收入7187元,增长16.3%。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52948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GDP增速比上年加快1.6个百分点。从分产业数据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6284万元,增长5.1%,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57479万元,增长13.2%,比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65719万元,增长7.2%,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26.56:36.45:36.99,与2012年相比,第一、第二产比重有所回落,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5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15%、61.79%和26.05%,分别拉动GDP增长1.13、5.76和2.43个百分点。 本县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较多,日照充足,对发展农业生产颇为有利。农作物以粮食为主,1950年至1985年的36年间,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90.03%。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占耕地面积64.47%。其次是玉米、黄豆等。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黄(红)麻、烟草、木薯、桑、茶、果、瓜、药材等。1949年,粮食亩产137斤,总产12539.86万斤,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下同)2500.54万元;1983年亩产523斤,总产68968.08万斤,总产值21018.53万元。比1949年分别增长2.96倍、5.50倍和7.41倍。1985年因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等原因,亩产487斤,总产53177.08万斤,总产值283.6750万元,比1984年,亩产增2.51%,总产减2.09%,总产值增126.96%。

2013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98.15万亩,比上年增长0.8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106.16万亩,比上年增长1.44%;花生播种面积8.67万亩,比上年增长2.05%;甘蔗播种面积33.22万亩,比上年减少9.17%;蔬菜播种面积38.52万亩,比上年增长8.13%。全年粮食总产量37.91万吨,比上年增产6.32%;蔬菜产量达到50.39万吨,比上年增长4.81%。畜禽生产保持稳定。上半年受H7N9疫情影响,生猪、家禽市场价格出现了周期性波动,生产受到一定影响。进入7月以后,禽流感疫情得以有效控制,家禽市场价格回升,家禽生产明显恢复。三季度末,全县肉类总产量6.42万吨,同比增长2.04%;蚕茧产量2.03万吨,比上年增长2.78%。201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4.8%。初步统计,201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5852万元,比上年增长4.16%,其中,农业产值356900万元,增长4.76%;林业产值27009万元,增长5.14%;牧业产值227442万元,增长2.25%;渔业产值36190万元,增长10.0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321万元, 增长4.8%。 民国时期,县政府建设科下设农业技术推广所,配技术员2人,从事林业苗圃工作,供应一年一度“植树节”种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设立实业科,分工专人管林业。1955年设林业科。1956年2月在山地面积较多的高田、太守、武陵、古辣、甘棠、黎塘等6个区设立林业工作站,每站配林业干部3至4人,协助区公所编制年度林业生产计划,指导群众采种、育苗、造林、护林防火,培训农民林业技术人员。同时,在芦墟及武陵的平天、黎塘的新埠,建立3个国营苗圃,各配技术干部1人,工人3至5人,负责采种、育苗,供应群众造林。1958年2月取消县林业科和区林业工作站,林业与农业,水利合并为农林水利局。1959年分出成立林业局,配林业干部2人,33个公社各配林业委员1人。1962年林业局改为林业科,配技术干部3人,继续经营芦墟、新埠苗圃。1964年林业科改为林业局,配技术干部8人、公路绿化员10人,12个区各配林业助理员1人。1968年3月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下设农林小组,除留1名林业技术干部外,其余于10月下放“五·七干校”。1973年农、林分开,又成立林业局。1977年11月,县成立林业科学研究所。1979年林业技术干部增加到20人。1983年成立县林业技术推广站,配技术干部5人,并在高田、思陇、甘棠公社成立林业技术推广站,每站配干部1至2人,全县林业技术干部增加到24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2人,技术员4人。1985年,全县有林业干部22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1人。 宾阳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聚居着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21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数的20%。全县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开放、宽容、创新的文化氛围。除了传统的春节等节日外,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清明节、端午节、天贶节、关公节、灯酒节、中元节、重阳节、冬至节、送灶节、三月三,在民间和传统的节日里,除了家家户户烯放炮仗外,人们舞龙、舞狮、舞马、舞貔貅、舞鹤、舞蝶、舞蚌、游彩架、跳板鞋舞、抢花炮、彩灯、踩高跷、武术表演以及跳民间歌舞等,别有一番情趣。此外,宾阳的民间舞蹈、戏剧丰富多彩,戏剧方面有:粤剧、师公师戏、丝弦戏、采茶戏;歌舞方面有:仙马彩凤舞、鹰歌饮酒舞、群鼓舞等;音乐方面有:八音、民歌、马歌、侬歌及各种形式的配乐演奏等。与此同时,宾阳人民还创造了剪纸、刺绣、壮锦、竹篾编织、木器、制陶、雕刻、绘画等传统工艺,这些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是宾阳独特文化积淀的精髓,一直流传至今。

炮龙节

炮龙节: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炮龙节是独具宾阳民族特色的一种非常热闹、隆重、中国少有的传统节日(即一年一度的农历正月十一晚举行舞龙活动)。

炮龙节距今已有150年历史了。炮龙比一般常见的彩龙要大,装裱简单,短有7节,长有11节不等;龙长有30-40米,龙头龙尾用竹篾扎制,用沙纸装裱,龙身用色布装配。举舞之前,一般由组织单位发动捐献,筹备,张贴龙路(即向全城各单位各户发出邀请喜贴),敬请当日炮竹增光。是日,黄昏时分,人们从四面八方奔踊到各个开光点,兴奋地等待着开光一刻。举舞时,组织单位首先举行开光(开光可分多个点)仪式。开光时,“啪啪啪”,总指挥准时发出三发信号弹,多处开光点的几十条龙同时向天地拜几拜,迅速间万炮齐鸣,光焰冲天,巨龙狂舞,欢声雷动。整个县城倾刻变成了炮龙之城,辉煌之城。开光后,由龙牌、锣鼓、八音(唢呐、京胡、二胡、大胡、秦琴等管弦乐器以大小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开路,高举火蓝、火把相随,按事先安排的龙路循序渐进。舞龙者可分多套人马,轮流举舞,他们头戴滕帽,身系腰带,个个赤膊上阵任由多少鞭炮爆灼。炮龙每到各家各户各单位,都事先备足炮竹夹道而迎。凡炮龙到之处,鞭炮齐鸣,焰火缤纷,万头攒动,鼓乐助兴,热闹非凡。炮龙每到一家都必须待鞭炮响停后方可向前舞去,放炮竹数量有的户放几千头,有的放数十万头。舞龙一定要沿原来邀请的大街小巷举龙舞去,直到舞完所有的街道为止。炮龙举舞一般连续昼夜,炮竹长鸣,也可直至两昼夜。舞龙者(人马)不怕疲劳,昼夜不睡,坚持到底。如有炮龙被炮毁,不管多少条龙全在所不顾。炮龙节,人们看到的是全城街巷人群万头赞动,鞭炮轰鸣,雾气冲天,竹光映红满城,街道全是铺满炮竹纸屑和火药的尘砂。

宾阳炮龙之所以能够久盛不衰,全在于当地人民认为舞炮龙能招吉祥兴旺。当晚舞炮龙时,有不少人抱子抱孙去钻“龙肚”,以求吉祥;敬请炮龙进自家屋宅举舞,更为吉利。有些群众求子心切,早与龙队私下定取“龙珠”,以求添丁发财。20世纪80年代后,宾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炮龙节规模更为盛大。1993年炮龙节,宾阳县委、县人民政府隆重召开炮龙节招待会,邀请广西区、地、邻县各厅、部、委、办、局、银行、公司、军分区等有关领导及海外侨胞,港澳台胞、外籍在华的专家、教授等200多人参加。这年炮龙节,为历史上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共有炮龙28条,游遍全城12条街道,热闹通屑达旦。2007年,为了展示宾阳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丰富的民俗风情,打响炮龙文化特色品牌,宾阳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办百龙舞宾州炮龙节活动。被誉为“中国炮龙之乡”的广西宾阳县历史悠久,众多名胜古迹和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宾阳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清末至民国初期,本州、县大墟场都有私人办的中药房(店);一些农村有草医。民国6年(1917年)县创办官医局。24年(1935年)县设医务所。26年(1937年)8月,芦墟、安民、武中、茶山、罗幔、镇宾、高田、河田、太守、洋桥、三塘、大仙、邹墟等乡也相继设医务所,每所有医士一至两人。30年(1941年)12月1日成立县卫生院和黎塘、武陵、新桥分院。38年(1949年)全县有医师、护士等2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接收县卫生院,成立县人民医院;接收黎塘、武陵、新桥卫生分院,成立区卫生院。1954年增设县妇幼保健站和154个乡卫生院,合计区(镇)及乡卫生院160个。1955年,撤销乡卫生院138个,保留、充实区、镇卫生院22个。全县医务人员177人。1956年成立县人民医院黎塘分院和县防疫站、血防站。1959年恢复乡卫生院70个,1960年又恢复乡卫生院73个。全县有县院、站5个,区、社卫生院155个,医务人员633人。后随区、社(镇)行政机构增减而增减。1985年: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所、防疫站、血防站、皮防站各1个,乡(镇)卫生院18个,医务人员1646人。1969年,农村开始建立合作医疗组织。1970年大队合作医疗161个,乡村医生(赤脚医生)513人,生产队卫生员1985人,农村接生员200人。1979年,大队合作医疗173个,乡村医生607人,生产队卫生员3159人,农村接生员511人。1985年,全县农村医疗网点449个,乡村医生198人,卫生员367人,接生员333人。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114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