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遵义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遵义县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全国优质科技型烟叶基地县、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和国家级秸秆氨化养牛示范县、全国优质辣椒生产区、全国辣椒生产十强县、中国杜仲之乡、中国辣椒之乡、中国“双低”油菜生产大县,全省粮油、生猪、烤烟生产基地县。全县年产粮食50万吨,年产油菜籽6万吨,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18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36万吨,优质辣椒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3.78万吨。县内有农业部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虾子中国辣椒城,已建成的虾子辣椒市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虾子辣椒市场年交易量5万吨,交易额3.5亿元。遵义县是全国对外开放县,曾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民政工作先进县以及全省“双拥”模范县和省级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遵义县同时也是西南和“西电东送”重要的能源基地,已建成的乌江渡发电厂和在建的鸭溪火电厂,装机容量均为120万千瓦,电力供应网覆盖全县,共有18个供电站,11座35KV变电站,主变容量8.24万KVA,配电容量20.5万KVA。现有水处理厂两座,日处理能力15000吨,年供水380万立方米。电信网络覆盖全县,已建成多元通信网络,现有固定电话用户7.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万户。工业已初步形成以冶金、化工、建材、能源、医药为支柱的工业经济格局,鸭溪电厂、乌江渡电站扩机增容,遵义灌区、氧化铝厂和遵义铝厂技改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以及招商引资引进建成和在建项目为遵义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棕刚玉年生产能力6万多吨,电解铝年生产能力15万吨,铝型材年加工1.5万吨,水泥年产124.15万吨,粘土砖年产38728万块,多元复合肥年产4.67万吨(折标),贵州名酒鸭溪窖酒年产1984吨,药业园区主要产品有肝乐欣胶囊、解毒止泻胶囊、鑫肝乐、脑得生胶囊和针剂等。全县城镇化水平达31.75%,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0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7亿元,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7亿元,规模工业产值32.0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4.31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18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49亿元,贷款余额19.85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引进到位资金6.2亿元。
遵义县的经济概况
守住了乡愁 走上致富路
——探访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
乡愁,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因这美好的情愫而闻名。在这里,迎接游客的是满眼的田园野花和一幢幢风格别致的黔北民居。村民们虽然不会把文绉绉的“乡愁”挂在嘴上,但大家心里明白:家乡变了,大家富了,要让乡情更浓,就要留住乡村的文化、习俗和风貌,因为这些最能拨动所有人的心弦。
“最近几年游客多了,大家日子越来越红火!”村民们都沉浸在这几年快速发展带来的幸福感中。花茂村,这个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本,正处在加速发展的跑道上。如今,天更蓝,水更清,土地更肥沃,农民更富有;田园旅游经济飞速发展,大棚种植技术日渐成熟,传统土陶造纸工艺焕发生机。
看得见的乡愁
田园旅游带动乡村发展
枫香镇花茂村,名字透出花香。但村民们忘不了,以前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一个“出行难、饮水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
这里靠天吃饭,外出打工是年轻人的首选。1980年,17岁的村民王治强跟亲戚借了5块钱,走出了大山。二十几年里,他四处打工,什么苦都吃过。2013年,年届半百的王治强决定落叶归根,回乡养老。他用20多万元积蓄,把老家翻修成“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样式的黔北民居,打算开个农家乐。房子修好了,机会也降临花茂村。2014年,花茂村被列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试点,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主题的乡村建设开始了。村里请了专业的旅游规划师,泥土路变成水泥路,老房子变成黔北民居小楼,连片的农田与青山远目相接,木栈道与花坛相映成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游客来了要吃饭,王治强的农家乐大受欢迎。
花茂村村民母先才在制作土陶。
村委会也看到了机遇,顺势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和旅游开发公司。公司取名“乡愁花茂”,意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名声传了出去,游客纷至沓来,花茂村陆续发展起40余家农家乐和乡村旅馆。田园旅游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农家乐,赶上旺季,卖烤红薯的村民一天也能有600余元收入,卖陶瓷的村民一天则能有上千元收入。越来越多的村民思量着围绕旅游产业开发项目。
“花茂村现在是名副其实的花繁叶茂。”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细数着村里的变化,这两年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25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5亿元,村民王治强光靠农家乐,每年就有纯收入100余万元。潘克刚希望,在田园旅游经济的带动下,村里出现越来越多的“王治强”。接下来,村里准备请乌镇的设计总监和高校教授,来为花茂村设计旅游发展蓝图。
忘不掉的乡愁
农业升级带动环境发展
“乡村旅游只能带动一部分老百姓,农业产业决不能丢。”潘克刚意识到,花茂村要让更多人致富,还得因地制宜,从农业产业转型入手,在土地上做文章。
几年前,花茂村引进了山东寿光九丰公司,通过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农户”模式,开始探索村民以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机制,用市场力量带动脱贫致富。目前,在九丰农业园工作的村民有100多人,一个月有2000多元工资,守在家门口,照顾老人孩子也方便,大家都抢着干。
2016年,花茂村与九丰公司合作,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王文宽当上了负责人。合作社不再使用化肥,改用有机肥,冬天到邻近乡镇去收猪粪牛粪,发酵后撒到土里,肥力强,也有助于松软土壤。随后,合作社陆续尝试种植西红柿、黄瓜、丝瓜等蔬菜,亩产值均达万元以上。站在蔬菜大棚旁,王文宽难掩笑意:“以前看天吃饭,再精心,一亩地也就产6000斤黄瓜,如今引入新技术,一亩地产12000多斤没有问题。”育苗技术日渐成熟的花茂村,已经开始向周边相邻省份输出蔬菜苗。
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的游客络绎不绝。
“土地是我们致富的宝,我们要用技术带动周边村镇共同发展。”潘克刚计划明年适时增加耕地种植面积,带动更多人致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花茂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在潘克刚的计划中,还将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如今,村里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预计为99.18%,并已被评为省级同步小康示范村。“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计划突破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可达1.6万元以上。”潘克刚言语间信心满满。
留得住的乡愁
打造乡村文化特色产业
参加党的十九大之前,潘克刚既紧张又期待:紧张的是,小小的花茂村会有人注意吗?而期待的是,这两年村里交出的答卷能否令人满意,不辜负为新农村建设付出努力的人们。作为十九大代表,潘克刚来到北京后,顾虑瞬间打消,大家不但知道花茂村的名号,更对村子的发展充满好奇。潘克刚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村子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着到花茂村看看。
潘克刚说:“我下一步最关注的,就是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如果村里旅游市场趋于饱和,就要提前采取措施,必须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诚如此言,没有文化支撑、没有形成地方特色,乡村旅游就难以保持吸引力。花茂村从自身历史文化开掘,从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中,找到了自己的“过人之处”。
花茂陶瓷业有些历史。从有据可查的清代光绪年间算起,距今约有140多年的历史。村里就此专门打造了一条集旅游休闲、陶艺展示于一体的陶艺一条街,母先才的店是街上最显眼的一家,他家的手艺已经传了四代。村里还送了几位有家传手艺的人出去学现代技术,母先才就在其中。回来后,他申请到小微企业鼓励资金,再加上贷款和借来的本钱,总共投资近百万元,扩大了陶艺馆的规模。“如今收入翻了几番,手艺我不丢了,还得传给孩子。”母先才说。陶艺一条街成为村里的特色,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各式土陶艺术品,还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一件土陶产品带回家。
这条街上还开了一家古法造纸体验馆,馆里坐镇的是隔壁苟坝村的村民敖坤。敖坤刚从河南科技大学毕业,学的是国画专业。从外省归来后,敖坤施展所学,使具有400多年历史传统的古法造纸焕发了新生机:一系列依托古法造纸技术、融合当地艺术特色的文创产品出现在大山里的花茂村,马灯、书本、手账、明信片等,让游客爱不释手,一到旺季产品供不应求。
“我们计划形成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潘克刚说,花茂村不仅守住了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还形成了独具个性和历史传承的文化特色。如今,村里各项产业齐头并进,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从2012年的3356人,减少到现在的不到1000人,甚至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的人员来就业。
花茂村人守住了自己的乡愁,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花茂村的乡愁,就是让人来了不想走。”潘克刚笑着说。
在市区,交通也方便多了。
2013年,遵义县粮食种植面积125528公顷,比2012年增长2.5%。其中:夏收粮食作物面积31968公顷,秋收粮食作物面积93560公顷。油料作物面积38248公顷,油菜面积35333公顷,蔬菜面积59111公顷;烤烟面积10984公顷;药材面积2075公顷;水稻面积30592公顷,玉米面积25288公顷,小麦面积3628公顷;薯类面积43588公顷;豆类面积11176公顷。
2013年,遵义县完成人工造林1914公顷;实施稻田养殖青田鱼4227户15100亩,全县水产品产量21841吨,渔业总产值32858万元,比2012年增长18.5%。 2013年,遵义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564561万元,比2012年增长21.1%,实现增加值914049万元,比2012年增长1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89857万元,比2012年增长19.8%,实现增加值853490万元;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230816万元,比2012年增长144.9%;重工业增加值622674万元,比2012年增长1.4%。
2013年,遵义县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73585万元,比2012年增长72.4%;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4个,从业人员6135人,比2012年增加2700人;施工房屋面积923000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80.8%。 2013年,遵义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738万元,比2012年增长16.4%。分城乡市场看,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37354万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8.4%;乡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7384万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06010万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2.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8728万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9%。限额以上单位零售总额87019万元,比2012年增长95.3%;限额以下单位零售总额407718万元,比2012年增长7.2%。
2013年,遵义县旅游接待人次370万人次,综合收入28.8亿元,比2012年增长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