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水稻耐盐胁迫的实验条件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14:07:34
字号:

盐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和作物产量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全球盐渍土总面积高达8亿公顷,严重危害粮食安全。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对盐胁迫非常敏感,解析水稻盐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对于改良水稻耐盐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建立水稻耐盐胁迫的实验条件

IPA1(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是此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鉴定到的一个水稻株型调控的主效基因(Jiao et al., 2010),因其在调控水稻分蘖和籽粒大小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被广泛用于高产水稻育种,但其参与水稻盐胁迫响应的机制并不清楚。近期,该团队通过对IPA1功能缺失突变体ipa1-10和功能获得型ipa1-3D的幼苗进行盐处理,发现IPA1负调控水稻的耐盐性,盐胁迫处理30分钟后IPA1的磷酸化水平升高但蛋白水平降低。为深入探究IPA1的上游调控因子,通过质谱技术系统分析了盐胁迫条件下IPA1的互作蛋白,鉴定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MAPKs/MPKs)家族成员OsMPK4。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OsMPK4能够与IPA1发生蛋白相互作用,并且在盐胁迫条件下,OsMPK4被激活并磷酸化IPA1的Thr180位点,从而促进IPA1的泛素化降解,降低IPA1的蛋白水平并最终提高水稻耐盐性。遗传结果表明,OsMPK4正调控水稻耐盐性并与IPA1在耐盐性调控上位于同一通路中。综上,该项研究工作阐明了MPK4-IPA1模块调控水稻盐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 揭示了植物生长和胁迫之间的信号交互,为创制高产耐盐水稻品种提供了新的分子机制与遗传资源。

2022年7月5日,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在线发表了题目为“OsMPK4 promotes phosphoryl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IPA1 in response to salt stress to confer salt tolerance in rice”的研究论文(DOI: 10.1016/j.jgg.2022.06.009)报道了这一成果。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李家洋研究组贾美茹博士与罗楠博士研究生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余泓研究员与王冰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论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先导专项,国家水稻产业体系等项目的资助。

水稻病毒病的简史

不是,杂交水稻是他带领团队一起种出来的。

袁隆平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2016年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品种“叁优一号”911.7公斤,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

袁隆平去世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2021年5月24日上午,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袁隆平同志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向其家属表示亲切问候并送花圈。

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王晨、刘鹤、孙春兰、李希、杨晓渡、陈希、陈全国、陈敏尔、胡春华,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李瑞环、吴邦国、温家宝等分别发来唁电或送花圈表示悼念。

泰王国公主玛哈扎克里·诗琳通,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拉纳里韦卢,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农业渔业部长佩德罗·多斯雷斯等送花圈或表示悼念。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袁隆平

1983年姆尔来斯(F.J.Morales)和尼森(A.I.Niessen)分离到这种病毒; 1963年洛斯班诺斯在菲律宾发现水稻东格鲁病,1964年阿伦、1965年里维拉(C.T.Rivera)与欧世璜作了描述,现已查明是由两种完全不同病毒的复合侵染或单独侵染所致,包括1859年于印度尼西亚发现的矮病(mentek),1938年在马来西亚发现的红病(penyakit merah),1941年在菲律宾报道的矮病,1964年在泰国报道的黄橙叶病,1973年在日本报道的矮化病(waika)等; 1965年邱人璋等报道了水稻黄叶病、暂黄病; 1959年在日本岗山县发现水稻坏死花叶病,1967年由藤井(S.Fujii)等所描述; 1962年洛斯班诺斯在菲律宾发现水稻草状矮化病,1966年由里维拉和欧世璜作了描述,1985年日比野(H.Hibino)等分离到这种病毒,并阐述了它的性质; 1966年在肯尼亚的维多利亚湖畔发现水稻黄斑驳病,1970年由巴克(W.Bakker)所描述; 1955年在意大利北部发现水稻黄化病,1974年由艾米西(A. Amici)等报道; 1973年在中国福建省发现水稻簇矮病,1980年由谢联辉等所报道; 1976年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发现水稻齿叶矮缩病,1977年由日比野和林克治等所描述; 1979年在泰国中部发现水稻矮瘤病,1980年由普太(M.Putta)和大村(T. Omura)等所描述; 1977年在象牙海岸发现水稻条纹坏死病,1983年由福奎特(C.Fau-quet)等报道。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106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