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成都市郊区蔬菜间套作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合理利用土壤
蔬菜的产量90%~95%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同化产物,5%~10%的来自土壤矿物质。因此,间套作生产的关键,就是通过合理搭配和巧妙的安排、精细的管理,充分利用光能和挖掘生产潜力。
成都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只是不同土地的质地和宜耕性差别较大。成都菜农在间套作时,经常把深根性的和浅根性的菜安排在一起,如瓜果类间套速生菜、瓜架下套芥菜、丝瓜套作早萝卜等,使它们分层利用地力,同时,常常把需要磷、钾的果菜与需磷、钾少的叶菜间套,如A1、A2中瓜架类套作莴笋、芹菜,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相当大的一部分夏季间套作都有一种豆科作物,固定氮素,达到既用土壤,又培肥土壤,长用不衰,如A1、A2、A3、A6、A7、B11、B13等。
(2)充分利用光能
成都10℃以上的活动积温多达5000℃以上,而日照只有1267小时,平均光辐射能377.1千焦/厘米2。在这些影响光合作用的因子中,最主要是光照。光照的利用,就是间套作的中心,成都的光照虽然较少,但春、夏季晴天的光照,常常达到4万~10万勒克斯,还是远远超过一般强光蔬菜作物的光饱和点。因此,成都菜农就千方百计地利用间套作,提高光能利用率。常用的办法是:
①前作未收即套上另一种蔬菜。当前作收获时,套作的菜已有一定大小,能减少换茬时因刚种上的作物叶面积太小而造成的光能的巨大损失。如架下套种芹菜、莴笋和速生菜。
②两种作物同时播种,一种速生,一种生长较慢,以速生菜迅速增大叶面积,利用光能,如A1中的莴笋与菜豆,B3中的速生菜与生姜和B2中韭菜为主的间套等。
③利用高矮不同,分两层或多层用光。把强光性的瓜类安排在上面,把中光性的茄果类安排在中间,弱光性的叶菜安排在最下面,形成立体受光的群体结构,使各种蔬菜都得到接近光饱和点的光能,减少反射和散射损失,如各种架子间套。
④安排受光姿态不同的蔬菜间套在一起,吸收不同角度的光能,如把叶直立的蒜苗、叶斜生的莴笋与水平叶的菠菜间套,组成混合群体结构,使各种角度射来的光能利用率,都达到较高水平。类似的,还有黄瓜间套芋子、南瓜间套玉米、生姜间套爬地冬瓜等。
⑤及时进行植株调整,加大净同化率。产量不仅与叶面积和光照强度有关,而且更直接与净同化率有关。处于光补偿点以下的叶子,不但不能积累养料,而且还要消耗其他叶子制造的养料。成都菜农,总是及时打去黄叶、老叶、部分杈藤,调整枝叶的部位,不让过稀或过密,使受光都在补偿点以上,以增大光的有效利用率,提高产量。如A1中,经常给冬瓜打侧枝,当菜豆要下架时,虽然还没有死,也全部去掉,让冬瓜生长。又如A5中让苦瓜在架上走“腰条”,冬瓜走“过龙”,使叶子稀密适当,都是为了增大净同化率。
⑥增大通风透光。二氧化碳是合成光合产物的原料,它主要靠风带来,而成都风速平均只有1.2米/秒,使二氧化碳的供应可能不足,成都菜农,在间套作中,很注意增大通风透光的安排,一般是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并且是冬季行间东西长,夏季的行间南北长,以使冬天的斜射光和夏天的直射光更多的透进畦行,增大受光面积。而且,夏天南北方向的风,流动顺利,带来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大光合作用,而且也减少病虫为害。
⑦加强水肥管理,提高作物的光合效能。间套作中植株密度大,养分的及时供应特别重要。肥水足,叶色就浓,叶面积大和寿命长,光合作用就自然提高了。
按当时成都平均每667米2产蔬菜5000千克的水平,光能利用率还可能不到1%。而间套搞得好的每667米2产12000千克,可能有2%左右的利用率,这样看,间套作的光能利用是合理的、经济的。据研究,作物在旺盛生长阶段的光能利用率可达5%以上,而在幼苗初期光能利用率还不到0.1%。如果能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3%~5%,产量还会成倍增加。实际上,当时与成都市自然条件相似的广汉县,间套作的蔬菜每667米2产量有15000千克以上。从这个角度看,成都市的间套作栽培还可以提高5000千克左右。
(3)减少病、虫和杂草,主作及间作互相促进
成都菜农安排间套作,一般是不让同科蔬菜和具有相同的危险性病虫害的菜一起间作,而是让不同科或互不传病的蔬菜进行间套作。如我们前面举到的所有间套作中,除了病虫比较少的莴笋有连作,苦瓜与冬瓜是同科外,其他一般是不同科的,病虫害不易互传。不仅如此,他们很注意使用间套作来减少或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如A5中的苦瓜与冬瓜,B2中的韭菜与萝卜、白菜,B4中的生姜与辣椒等,前者对后者都有一定的减轻病虫为害的作用。他们还很注意利用一类蔬菜生理上、形态上的特性来保护、促进间套于其中的另一类蔬菜的生长,利用最广的类型就是瓜架下套种芹菜或速生菜。
至于A10中,冬瓜与豇豆间套作,现在在成都市很普遍。这两者的喜光性、生长旺期相近,本来是一种不太合理的间套作,但是最近几年,成都市冬瓜枯萎病严重,这样间套,如果冬瓜病死,还有豇豆,起到了保险的作用,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又成为合理的间套作了。
(4)降低成本,少花人工,增产增收
成都市菜农安排间套作,常把两样架菜先后种植,同一个竹架使用两三次。如A1中的菜豆和冬瓜,A8中的黄瓜和丝瓜,都是先后共用一个架子,减少搭架成本和人工。
(5)节省人工、经济用肥
成都市的蔬菜间套作,每667米2的总花工和用肥量,比单作多,但是却比两样单作时用肥用工的总量少,单作产品的成本也就相应降低,社员的总收入就提高了。例如,对主作施肥,间作的速生菜也可以吸收一部分;对间作施肥,主作也可以吸收,有时两种蔬菜同时施肥,一次就管理两样,很方便。
(6)提高蔬菜品质
架下速生菜,由于受烈日的照射少,粗纤维含量少,叶色嫩绿品质好,间种了姜的辣椒,烟青虫和日灼病少,品质提高较多,韭菜由于有间作来补偿宽行种植的损失,就可以用宽行种植,以便于培土软化,提高品质,番茄与冬瓜间套(A9),两者果实的日灼都会减少,番茄下架时间延长,既提高品质、增加产量,又延长供应。
(7)有利于上市均衡,调节农活忙闲
一年三大季单作(或两大季)是造成旺、淡差的主要原因。因为栽培者要获高产,就只有把主要菜安排在最适宜的季节生产,势必造成收获期较集中,使旺季烂菜,淡季缺菜,采用间套作栽培,就可以只把主作安排在适宜生长期(甚至可以提早或延迟一点),而把间套菜适当提早或延迟,使收获期错开,陆续均衡地上市供应,如A1中菜豆、大海椒、小白口白菜,就适当提早,而把二圆叶莴笋、紧叶子莴笋适当延迟,又如A9中把菜豆提早把豇豆延迟,这些对均衡供应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使农活分散,有利于农活安排和精耕细作。
总之,过去成都市郊的蔬菜间套作,巧妙地安排各种种类和品种,灵活、科学进行田间布局,加上精耕细作的管理,充分地利用了光能,合理地利用了土壤、材料、肥料和人工,为蔬菜的优质、高产及均衡上市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值得很好地学习,并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加以应用,再进行改革和提高,使之为本地区蔬菜生产和供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