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
选择耐热性强、对日照反应迟钝、不易抽薹的高产品种,如特耐热二白皮莴苣等。6月下旬播种育苗,苗床选择在地势高燥、土壤肥沃的地方。播前浸种催芽,以利出苗。
合理密植,遮阳保湿。7月中下旬莴苣苗4-5片真叶展开后,选择傍晚或阴天带土移栽,一般行距33厘米、株距30厘米。注意大小苗分级移栽,栽后浇足活棵水,大棚架上覆盖遮阳网,促进缓苗。
施足基肥,及时追肥。莴苣从定植到采收1个多月时间,若缺肥,植株会生长不良,易发生先期抽薹现象,产量和品质下降,所以基肥要足。
适期采收。当莴苣心叶与最高叶片的叶尖持平时,即可采收上市。一般亩产量1800-2000公斤,收入3000元左右。
简介:莴笋,又称莴苣,菊科莴苣属莴苣种能形成肉质嫩茎的变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茎用莴苣、莴苣笋、青笋、莴菜。产期:1-4月。莴苣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大约在五世纪传入中国。[1]?地上茎可供食用,茎皮白绿色,茎肉质脆嫩,幼嫩茎翠绿,成熟后转变白绿色。主要食用肉质嫩茎,可生食、凉拌、炒食、干制或腌渍,嫩叶也可食用。茎、叶中含莴苣素,内含莴苣素。味苦,有镇痛的作用。莴笋的适应性强,可春秋两季或越冬栽培,以春季栽培为主,夏季收获。
种植时间:
长江流域的莴笋露地越冬,以春莴笋为主,一般于第一年秋季9-10月播种,40-50天当苗具5-6片真叶定植,冬季可以安全越冬,次春返青后有充分时间生长叶丛,4-5月收获就能获得高产。
莴笋是半耐寒的蔬菜,喜冷凉,稍耐霜冻,怕高温,炎热季节生长不良。
莴笋是长日照作物,光照充足;对土壤的酸碱性反应敏感,适合在微酸性的土壤中种植。
莴笋的根系浅,吸收能力弱,对氧气要求较高,种植莴笋的土壤以砂壤土。
害虫防治:
病菌在土壤中或秋播莴笋上越冬,种子上也可带菌。一般在春季和秋季阴天气温较低、多雨、多露、多雾、光照少,品种单一、抗病性差、底肥不足、密度过大、通风和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严重。
农业措施防治:选用抗病品种;轮作;适当控制栽植密度: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加强苗期水肥管理,开沟排水,灌水施肥采用沟灌等以降低田间湿度。莲座期及时预防,收获后清除病残体等。
用种子重量的0.3%药剂拌种。也可用25%瑞毒霉(25%甲霜灵)或50%的福美双、甲霜灵锰锌等药剂拌种。
药剂防治:应该在发病初期就喷药。
随着蔬菜多茬、立体栽培的发展应用,复种指数的提高,一年多种多熟、一地多用,地力消耗增加。因而必须注意养地,保持土壤肥力。不能“只种不养”,进行掠夺式的生产,不顾长远利益。在栽培中既重视种植,又重视养地,种养结合,种中有养,养中有种,使土壤越种越肥,长期受益。养地最简单的措施是增施有机肥。要改变目前增产单纯靠多施化肥的偏向,防止施化肥过多破坏土壤结构的现象发生。一般条件下,进行多茬、立体栽培的生产田,每年应施腐熟的有机肥每667米23000千克以上。只有施用充足的有机肥,才能保证当年的作物丰产,又能保证土地越种越肥。
此外,在蔬菜多茬、立体、周年栽培中,还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豆科蔬菜,以利用根瘤菌增加土壤中的氮肥;安排一些深根蔬菜,如胡萝卜、山药等,以深翻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在保护地栽培中,夏季种植一些禾本科作物,以降低土壤溶液的浓度,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也可种植绿肥作物,提高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