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来了。
因为粮食补贴的发放时间和农作物的成熟时间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对于粮食成熟较早的华中地区,发放时间为3到5月份,而对于粮食成熟较晚的华东地区,要等到6月份。目前发放完成的地区有云南的曲靖和吉林的部分地区,其他地区的农民恐怕要再等下,不过确定的是最晚发放时间为6月底。
一、骗国家补贴判刑标准是:
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
二、浪费粮食现象
第一种浪费——铺张浪费,这是我国粮食浪费的大头,小到孩子,大到成人,食物浪费已经习以为常,在我国粮食供应越来越充足,进口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人们对食物的饥饿感早已消失,颗粒归仓只是躺在课本上的生硬教条。
家庭厨房、单位食堂、酒店餐饮都是食物浪费的大户。
第二种浪费——精细加工浪费。这是很多人不太熟悉的领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前大家吃的面粉比较黑,是因为里面含的麦麸较多,目的是一斤小麦的出粉率高一些。后来的面越来越白,一斤小麦出的面粉也越来越少。
第三种浪费——运输保管中的浪费。这里面包括运输、收获和保管过程中的浪费、损耗等,比如陈化粮,保管不当造成的粮食霉变,遭受雨水而形成的水泡粮等。
法律依据:
《黑龙江省水稻加工和玉米深加工企业竞购加工政策性粮食补贴管理办法》
一、补贴范围
本着“企业自愿、自主申报、自担风险”的原则,根据我省2014年粮油加工业统计年报和2015年1-3月份粮油加工企业月报情况,在全省单个企业具备年加工能力10万吨及以上(水稻和玉米分别按日处理能力乘250天和300天计算)且严格执行《黑龙江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履行统计报送义务,信誉较好的玉米和水稻深加工企业范围内确定(详见附件1和2)。纳入补贴范围的企业名单将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二、补贴条件及标准
纳入补贴范围的企业,在2015年4月15日至10月31日,参加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组织的政策性玉米和水稻竞价销售活动,在我省竞购并于2015年12月底前运回企业自用加工销售完毕的政策性玉米和水稻,省级财政按玉米200元/吨,水稻100元/吨的标准给予补贴。补贴资金由中央和省级预算安排。政策性玉米和水稻指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最低收购价水稻、中央储备玉米和水稻;省级储备玉米和水稻;市地储备玉米和水稻。
纳入补贴范围的企业,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一经发现,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对企业及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同时,取消该企业全部补贴,并通过社会媒体公开通报,三年内不享受有关财政补贴政策:
(一)虚报年加工能力,纳入补贴范围,申领补贴。
(二)将竞购后尚未运回企业自用加工的玉米、水稻申领补贴。
(三)将竞购玉米、水稻倒卖并申领补贴。
(四)将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玉米、水稻申领补贴。
(五)其他弄虚作假套取补贴的行为。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历多少环节?
“ 农产品 ”你这指向太过宽泛,咱们就以稻子为例吧。
大白米饭从播种到餐桌主要生产环节大致有如下几个大环节:
播种――>田间管理――>收(割)获――>加工――>烹饪――>上餐桌。
如果要细分那就多了去了,你既然想了解那我也就事论事满足你的要求吧。还以上述品种为例,可细分为以下小环节:
选种――>晒种(摧醒冬眠期)――>整田――>播种――>灌溉――>施肥――>除草――>防种灭病――>适时收割――>晾晒――>加工――>掏米――>装锅――>加水(适量)――>烹饪 (其中还有小技巧环节:先猛火“上气”――>再温火――>关火闷小会儿,这都是烹饪技术活,非熟练不得要领) ――>盛盘上餐桌。
切记: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绝非浪得虚名。
我是和天下,以上答题希望你会喜欢。欢迎列位看看官在下方评论区参与热议!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大多要经历选种、育苗、整地、移植、管理、收割、储存和加工八个环节。 这八个环节,无一不反映出农民种粮的技术、经验、勤劳和辛苦。以种植水稻为例:水稻种子品种繁多,必须从众多杠优、D优、汕优、桂朝等等品种系列,选出适合自己土壤、气候、水质的那一两款。
好在现在有微耕机,耕田的效率有了成倍的提高,也免去了耕牛耕田几天,喂养一年的无奈。
但是,育苗必须人工,根据气温变化揭棚盖棚,观察幼苗的颜色态势,施肥喷药。
插殃高卷裤管下田,窝距合适,横排成行,弯腰时间一长,腰杆痛得不行。
产量高不高,管理是关键。秧苗管理期间,锄草、施肥、撒药、管水,雷水天半夜也要出去敞田缺,更要防人偷水。
收割抢天,大太阳晒死人,稻草刺死人,汗水钻眼晴,晒谷子又要提防下大暴雨。
谷子进了仓,才松了一口气。撮出来经过碾米机,白花花的大米下锅,变成白花花的米饭端上餐桌,农产品的稻谷,才完成了最后一道环节。
从浸泡种子起四、五个月,是农产品的主人农民兄弟,付出了操心和体力,冒着大雨,顶着太阳,无时不浸透着他们的心血,才使农产品成为我们的盘中餐。正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国农产品供给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中要经过生产、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批发、零售、餐饮及消费等多个环节,由于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质量安全风险的存在也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1 )合同形式的“龙头企业+农户 ”。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通过订单或契约的方式联结起来。农户通过签订合同向农产品运销或加工企业提供农产品,再由企业将农产品销售出去。与农户相比,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和销售等方面具有更为有利的条件。
( 2)完全纵向一体化 。某知名火锅是餐饮业中知名品牌,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某火锅品牌企业产业链的纵向分工逐渐细化为由饲草供给、技术服务、种羊繁育、肉羊养殖、羊肉产品初加工、深加工、批发、零售、餐饮连锁等多个市场主体接近于完全一体化的高级形式。
(3)农民合作社 。作为产业链中横向联合的一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以成员的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为目的的企业。
以上是三个传统的流通渠道,因为其链条过多,市场的主体很分散,信息也不对称。即使现在互联网网购发展快速,但是这种流通渠道在市场上仍然占据着主流。我是小镇二丫头,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但餐桌所要经历多少环节呢,我来说道说道。大概的过程:春耕——照料(除草、施肥等)——秋收——保存——出售
就拿我们常吃的大米来说吧。我们家里那边种植水稻,很累人的,只有真正劳作过得,才知道其中的辛苦。也越发的更加珍惜粮食。
在种水稻之前,先要翻地,以前我们小的时候都是开春化冻了,就去翻稻地,一锹一锹的撅的,现在有机器了,省了很大力气。
稻种在种植前需要用水泡,大概需要提前5-6天进行此道工序,期间要注意换水。
在5月中旬左右,就要进行种植了。小的时候我们用五个爪的"挠钩"进行打垄,一个人点种,还需要一个人在后面踩种,也就是把浮在表面的稻种踩进土里,以利于增加出苗率。还需要一个人施肥。种完后,需要盖垄,踩陇。
接下来就要等着出苗了。需要拔草,苗多的地方需要拔掉多余的,少苗的地方需要补苗。真的很辛苦的,脚完全泡在水里,弯着腰,太阳晒着,朋友们,想想是不是很累。补好苗之后,就需要第一次施肥,打药了。
以后,要不定时的来地里看看,如果雨水少,需要4-5天左右浇一次水,地里不能没水,水也不能太多。要注意水稻有没有害虫,用不用打药,缺不缺肥,需要更多的种植经验。
秋收,现在有机器,以前都是一镰刀一镰刀的割下来的,捆成捆儿,用牛车或者驴车啥的拉回家,趁着天气好,脱粒,我们叫做“打稻子”。我记忆最深的一次,因为是借的打稻机,第二天必须得还给人家,白天没干完,晚上接着干活,整整一晚上,累的躺在稻草上就睡着了。
稻子上房晒干,每天要摊开,晚上要攒起来,知道稻子干透了。
它离上餐桌还有一步,就是要去皮,变成大米,最后我们才能做香甜的米饭,软糯的大米粥。
粮食来之不易,请大家不要浪费!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我以视频形式来回答您的问题吧!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历多少环节?
我也不知经历多少环节,但是我能一步一步的告诉你。
一九八几年刚分地时,黑龙江这就有种小麦的了,后来不知怎么也像大豆一样绝迹,也是因为不挣钱,面粉不如山东面粉色白有劲(筋性大),山东的面粉包的韭菜馅饺子皮薄到能看到韭菜,而黑龙江种的小麦打出来的面粉包出来的饺子的皮是又黑又厚,从这一点来说黑龙江的小麦种植技术和面粉加工技术双双不过硬,再一个黑龙江是春小麦,生育期一百天左右,山东是越冬冬小麦,生育期八个月呢,山东有句话叫“今年大雪盖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有瑞雪兆丰年之意。
那时我们这有面粉加工厂,有个乡办面粉厂后来黄了,一般去个人开的面粉加工厂去磨小麦。
开始种小麦用牛马拉成沟,用点葫芦播种器往拉出的土沟里播种小麦,那时我赶牛赶不好就挨我爸的训。后来就有人买小麦播种机专门给农户靠播种小麦挣钱,大大提高了效率。
小麦种是个耐肥不怕烧的东西,二铵和少量尿素一起下种没问题,照长不误,刚开始没有除草药,一色靠秋翻地,秋天翻的地长出小草芽,一过冬就把草给冻死了。春天再把地耙一遍,把地耙的非常细碎面乎,然后就可以播小麦了,小麦在黑龙江也属于夏粮,采收时间基本上和山东、河北差不多,那时大汗漓淋收割小麦,有时一人一天得喝十公斤凉开水或生水。
割的时候,先抓起一把小麦麦草,麦头和麦头连起来,这麦草比原来长了许多,拿这叫“草药子”草绳捆小麦,割够一捆捆一个,捆完立起来一捆捆小麦站立着像列兵似的,为的是通风让小麦捆干一些。
中午或晚上临收工,就十个一码码起来,最底下那捆是个“枕头”,这样横竖十字花十捆一码码到顶。这样防雨,下雨时就上面一捆小麦湿,干也是最上一捆干的快。关于农业的智慧真不少。
有的农民把小麦拉到家码成像玉米面窝窝头的圆垛,有的户直接在地头码上窝窝头圆垛。有的人家码的又圆又直顶上还尖,有的人家就把麦垛最上头码歪了。
有的人家有专门为挣钱脱小麦粒的脱粒机,几家互相帮忙干完活管饭,小麦收仓入库。
那时乡亲都是吃自己种的小麦粉,小麦得剥好几遍皮,开始麦心粉是白的,后来越来越黑,那时讲的是精米白面是好东西,都不喜欢吃黑面,加工出来的麸皮就喂畜禽之类的动物了。
现在的小麦黑面、糙米、粗杂粮却被专家称之为营养食品,现在你想吃到小麦黑面是比较不容易的事,有的人家就加工成麦仁米,麦仁米和大米、绿豆混在一起焖饭还是相当不错的营养全面的食品呢。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加工成馒头,那时用老面发面,发面最少得六个小时发好,那时我看我妈蒸馒头,把盆里发好的面倒案板上,把化好的碱水倒面里揉成团儿,揉了一遍又一遍,我妈揪起一小块湿面放在嘴里嚼了嚼,点了点头又把湿面吐出来扔掉。我妈告诉我,面的味道有香甜味儿蒸的馒头最好吃,面味碱大或发酸都不行。
然后把馒头醒至两倍大就可以上锅蒸了。蒸熟的馒头就可以吃了。
明明小麦是每市斤1.2元,但是到嘴里不是1.2元了,增加了很多附加消费值,那时加工的白面算算细帐比买山东面还要贵,你知道为什么吗?
答案也是以问代答,那么为什么外国粮食有时比中国粮食便宜呢?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历多少环节?
一、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一般要经过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需要经过生产、采摘、分拣、质检、包装、配送、营销、售后加工等各环节。
二、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既是一个实体的制造提供过程,也是一个信息生产传递过程,农产品生产者需要市场信息进行生产,监管者需要生产信息进行监管,消费者需要产品休息进行选择。
三、农产品到餐桌是农业生产与消费的链接桥梁,随着现代农业农产品的发展,一年四季吃上新鲜的水果蔬菜也不是人们的奢望,但任何购买到优质、安全、新鲜的的农副产品,这是消费者当下最为关心和期盼的。
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同时也是不同运销职能的完成过程,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经历的环节,简单的就是生产者——零销商—消费者三个环节。
但细分下来,农产品到消费者餐桌关联的经济活动形态很多,包含农产品的生产、集货、分级、选别、包装、运输、加工、储藏、批发、零售、促销、市场信息的收发等过程。 一、生产:如土壤培育、品种选择、播种、灌溉、修剪、嫁接、病种防治、采摘等过程。 二、运输:把农产品由一个地点转移至另一地点的活动。 三、储藏:根据农作物的特点,满足日常运输需要的周期性的储藏。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缩短了生鲜类农产品从采摘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适应了互联网时代。
顺丰深耕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 打造了“保鲜+预处理+场景化包装”一体化模式。其目的是将保鲜冷链技术从运输环节延伸至农产品原产地。
四、加工:改变各农产品的基本形态,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加工分为初加工和深加工 ,比如将水果加工成果汁,将蔬菜加工成各种蔬菜碎片,加工后的农产品较多采用品牌。品牌又涉及到包装等活动,如大型超市售卖的净菜,大大方便了上班族。 五、包装:包括了设计、生产包装物和包装产品的活动。好的包装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六、交易行为:农产品的所有权转移过程,产地一级农产品贸易商——销地一级农产品贸易商——销地二级农产品贸易商——社区店/商超/农贸市场——消费者。 七、制作:制作成种佳肴,放在消费者的餐桌上。
部分资料来源于《农产品运销学》,感谢此本书主编。
说实话,以前我也不知道,今天做了一遍,掐指一算,哈哈 真不少呢!突然想起那句老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先说有机蔬菜绿色环保的豇豆,是我周日到农业示范基地亲手采摘回来的,采摘的过程,大略说一下,距离我家往返68公里,由于前一天下大雨,地里面泥土可以打土块,下脚就是一脚泥巴,甩都甩不掉;还需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翻找成熟的豇豆,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同时,还采摘了一些其他的蔬菜,三个人,摘了30公斤蔬菜,满载而归。回家后,顾不上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赶紧收拾放进冰箱冷藏。
次日,又去天百超市购买博州著名的新鲜天莱香牛肉和金针菇冷藏冰箱保存;
今天早上先发好面,再开始捡豇豆、剥葱姜,清洗,焯水,切碎,拌馅,擀皮,包包子生坯,醒发十分钟,再上笼蒸熟。一个人忙了一上午全流程下来,直到下午才吃到嘴里,真正的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