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稻地区栽培的第一部农书是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11:41:25
字号:

江南水稻地区栽培的第一部农书是《陈旉农书》。

江南水稻地区栽培的第一部农书是什么

《陈旉农书》在养牛和蚕桑部分也有详细的论述,反映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科学技术到宋代达到了新的水平。作者陈旉在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西山隐居务农,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七十四岁时写成此书,经地方官吏先后刊印传播。

扩展资料:

在一系列农耕措施中,都有超越前人的新观点。如著名的“地力常新壮”论,就是对中国古代农学史上土壤改良经验的高度概括。

在“耕耨之宜篇”中论述当时南方的稻田有早稻田、晚稻田、山区冷水田和平原稻田4种类型,分别阐述了整地和耕作的要领;在“薅耘之宜篇”中讲到稻作中耘田和晒田的技术要求、强调水稻培育壮秧的重要性等,都是中国精耕细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本书在养牛和蚕桑部分也有详细的论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到宋代达到了新的水平。

由于作者对黄河流域一带北方生产并不熟悉,因而把《齐民要术》等农书,讥为“空言”、“迂疏不适用”,则是他思想和实践局限性的反映。

我国最早总结江南水稻的一部农书是《陈旉农书》。

《陈敷农书》全书3卷,22篇,1.2万余字。上卷论述农田经营管理和水稻栽培,是全书重点所在。中卷叙说养牛和牛医。下卷阐述栽桑和养蚕。陈以前的农书,多为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业经验总结,本书则为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同时因作者亲自务农而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特色。

他因为逃避金兵入侵,只能在长江南北奔波,在住地"种药治圃"。因此,有机缘接触农夫与农业,为他撰著《农书》创造了条件。《陈敷农书》成于南宋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这时陈旉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这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记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书。

他特别强调掌握天时地利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指出耕稼是“盗天地之时利”,具有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提出“法可以为常,而幸不可以为常”的观点,认为法就是自然规律,幸是侥幸、偶然,不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未有能得者”。

因此,在一系列农耕措施中,都有超越前人的新观点。如著名的“地力常新壮”论,就是对中国古代农学史上土壤改良经验的高度概括。

他在“粪田之宜篇”中说,尽管土壤种类不一,肥力高低,但都可改良;认为前人所说的“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之说并不正确,主张“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书中对开辟肥源、合理施肥和注重追肥等措施,都有精辟见解。

作品内容

上卷共有14篇,占了全书的2/3,主要讲述水稻的种植技术。光是整地,书中对高田、下田、坡地、葑田、湖田与早田、晚田等不同类型田地的整治都有具体的记载。

其中,对高田的记载尤为详细。他讲到在坡塘的堤上可以种桑,塘里可以养鱼,水可以灌田,使得农、渔、副可以同时发展,很有现代生态农业的风采。书中十分强调传统的"因地之宜",但又显现出较强的进取性与能动性。特别是对一些衰田,书中更注重的是改造。

在水稻育秧技术上,书中确立了适时、选田、施肥、管理四大要点。书中对中耕非常重视,特别指出:即使没有草也要耘田。书中还对"烤田"技术作了发展,比《齐民要求》更为详明、进步。

中卷是讲述水牛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下卷是讲述植桑种麻,其中特别推荐桑麻的套种。这两卷的篇幅较小,内容不如上卷丰富。

种莳之事,各有攸敍。能知时宜,不违先後之序,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緜緜相继,尚何匮乏之足患,冻馁之足忧哉。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1054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