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不仅提供杂草生长发育的能源,还对杂草的生长起调节作用。因而杂草的生长发育与光照强弱及光质关系密切。
大多数稻田杂草光照越强生长越好,如牛毛毡,在秧田或直播田中,因前期秧苗覆盖面小而生长迅速,而在水稻分蘖、封行,田间遮荫以后,牛毛毡生长即受到抑制;当遮荫达到自然光的70%~80%时,牛毛毡开始枯死;而水稻收割后,田间没有遮光,牛毛毡重新盛发。眼子菜在遮光50%时生长也受到影响,侧枝很少扩展。长瓣慈姑在裸地与稻田中个体生物量有明显差异(当然也包括杂草与水稻之间的竞争因素在内),在稻田生长较差,而在密植稻田生长更差。
光对杂草生长的影响,是与温度、水分等因素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影响。高光强下高温、低光强下低温,光合效率最大。如水芹,在充足的阳光下生长的植株有2.3千勒克斯的光补偿点,暗呼吸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5℃时光合效率最大。光合效率还与土壤水分有关,杂草植株萎蔫时会迅速下降。
若干稻田杂草不耐强光照射,如鸭舌草,叶片大而薄,易被强烈的阳光灼伤,所以鸭舌草适宜与水稻共生,裸地极少。强光也会使金鱼藻等杂草死亡。
不同光质还影响杂草的生长发育,如稗草,蓝光比白光和红光明显降低其高度和重量,但对生殖发育影响较小,分蘖及穗数并未下降。鸭舌草在经水稻叶片过滤的漫射光下生长较完全直射的阳光下生长为好,因此,在裸地很少有单一的鸭舌草群落。
牛毛毡又名牛毛草(图27)。
图27 牛毛毡学名Eleochoris yokoscensis(Franch.et Sav.)Tang et Wang科属分类莎草科,荸荠属。形态特征具匍匐根状茎,线形。白色。秆多数,细如发,密丛生,高2~12厘米。叶退化成鳞片状,鞘膜质,微红色,管状。小穗草一顶生,稍扁卵形,顶端钝,长约0.3厘米,淡褐色,花少数。所有鳞片全有花,鳞片膜质,在下部的鳞片近二列。下位刚毛1~4条,长为小坚果的两倍,有倒刺。柱头3。小坚果狭长圆形,长约0.1~0.2厘米,无棱,淡**。生物学特性1)休眠与萌发种子种子具休眠期,越冬期间休眠即已打破。种子萌发的起点温度为12℃,据测定,在此温度下出芽缓慢,长达20天,出苗率为62.5%,最适温度为22~25℃,出苗天数为5~7天,出苗率为87.5%~93.0%。在0.2~0.4厘米土层内萌发,1厘米以下不萌发。土壤水分饱和或有薄水的条件下出苗最好,出苗期7天,出苗率90.2%,成活率100%,水层3厘米,出苗期9天,出苗率81.3%,成活率92.6%,水层6厘米,出苗期9天,出苗率45.5%,成活率65.2%,水层10厘米,出苗期9天,出苗率34.7%,成活率54.8%。根状茎越冬根状茎每节均有越冬芽,翌春4~5月从节上萌发出新株,每节可丛生8~12株。
2)营养生长牛毛毡在北方5~6月、长江流域4月下旬萌发返青,先是从节上萌发1~3新株,再从节上生长新根状茎4~6条,新根状茎节上再长出新株,生长蔓延很快。
温度对牛毛毡的生长速度影响较大,平均气温16.9℃,出苗和分蘖各需15天,24.8℃,出苗需5天,分蘖需10天,27.8℃,出苗需4天,分蘖需10天,分蘖最适温度为25℃。
水层土壤水分超饱和至3厘米水层,牛毛毡分蘖增长最快,6厘米以上则抑制其生长,甚至不能开花结实。光照牛毛毡喜光但耐遮荫,遮阴50%时仍能良好生长,过分遮阴抑制正常生长,水稻封行后特别是杂交稻田,较为荫蔽,牛毛毡则逐渐停止生长,直至发黄、枯萎。
3)开花结实牛毛毡于6~7月开花,7~8月成熟。种子边成熟边脱落,种子数量极多,落入土中寿命可达3年以上。
分布与为害牛毛毡分布较广,尤以稻麦连作区低洼积水稻田为害较重,覆盖地面,降低土温,与水稻争夺养料与水分,造成减产。多年来,随着水稻高产措施、特别是杂交稻的推广种植,水稻长势好、田间荫蔽程度高,有效地抑制牛毛毡的发生与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