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又名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真菌性病害,可种子带菌。根据病害发生的时期和危害部位不同,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普通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节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最主要的是叶瘟和穗颈瘟。叶瘟典型病斑为牛眼状,初为铁锈红色,后期中间枯白;穗颈瘟是水稻穗颈部受到病原菌侵染,变成鼠灰色或黑褐色死亡,造成白穗或瘪谷。
稻瘟病的防治宜采取抗性品种、农业和耕作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加强对病菌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应根据不同发病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药剂及时、准确地用药进行防治。
带菌种子的药剂处理:用70%抗菌素402液剂2000倍液浸种,或用45%扑霉灵3000倍液浸种,或用40%多福粉500倍液浸种,均浸48小时后捞出催芽、播种。早、晚稻秧床作“面药”,每亩用4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克,先用少量水将药粉调成浓浆,然后对水40千克均匀浇泼在秧床上。
防治苗、叶瘟:在发病初期用药,本田从分蘖期开始,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片上有急性病斑或有发病中心的稻田,即应打药防治。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或用40%异稻瘟净乳油150~200毫升,或30%稻瘟灵乳油120~150毫升,或用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60克,均加水50~60千克细雾均匀喷雾。
防治穗颈瘟:着重在抽穗期进行预防保护,破口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或当孕穗末期叶病率在2%上、剑叶发病率在1%以上,或周围田块已发生叶瘟的感病品种田和施氮过多、生长嫩绿的稻田、往年发病较重的田块用药2~3次,间隔期为10天左右。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或用40%稻瘟灵乳油(粉剂)100毫升,或75%丰登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40%富士1号亩用100克,均加水60~70千克细雾均匀喷雾。
注意事项:三环唑属于预防性杀菌剂,对预防水稻稻瘟病有特效,治疗效果较差,一般应在病害发生前使用,特别是防治穗颈瘟,一定要在破口初期使用;宜用雾均匀喷于稻株上部。
稻瘟病病原菌类型划分和主要症状有哪些?
水稻是我们种植的常见作物,水稻分为早稻和晚稻,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容易出现病害。
那么水稻病害主要有哪些?发生症状分别有哪些表现?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1、水稻叶瘟病
一般于分蘖以后到齐穗前发生,由于栽培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白点型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斑和慢性斑。
急性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慢性病斑呈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外层为**或淡**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
2、水稻胡麻斑病
水稻胡麻斑病最初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褐色至暗褐色椭圆形病斑,似芝麻粒状,病斑中央呈**或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晕环,两端钝圆形,但无沿叶缘延伸的坏死线,在叶片上,病斑常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叶片提早枯死。
个别品种可产生方形病斑,初呈灰绿色作渍状,后变黄褐色,每片叶上有均勺不等几个斑点,即可引起叶片枯死。
3、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危害强,如叶片、叶鞘、茎、节、穗、枝粳和谷粒叶片感染初为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成纺锤形不规则形褐色条斑,边缘出现黄晕,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合大条斑,使叶片局发生坏死,不见菌脓。
叶鞘受害多发生在幼穗抽出前穗包上,病斑赤褐,短条状,后融合成水渍状,不规则大斑,后期组织坏死,轻剥开叶鞘,有黑褐色条状斑,剑叶发病严重时抽不出穗,镜检可见切口处有大量菌脓溢出。
轻者有不同程度的减产,重者绝收。
4、水稻赤枯病
受害植株矮化,老叶黄化,心叶变窄、直挺,茎杆细小,分蘖少而小,初期上部为深绿色或暗绿色,进而茎部老叶尖端出现边缘不清的褐色小点或短条斑点。
后发展成大小不规的铁锈状斑点。
以后斑点渐渐增多加密、扩大,叶片多由叶尖向基部逐渐变为赤褐色枯死,并内下叶向上蔓延,严重植株只剩下少数叶片保持绿色,远处望去,似火烧状,叶鞘与叶片症状相似,产生赤褐色至污褐色小斑点,以后枯死。
水稻种植过程中,出现病害是必然的,但是作为种植户,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每一种病害发病症状,才能对症下药,有效防治。
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关于水稻病害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青瓜网其他农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