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口密度大幅度下降
根据温岭市政府稻水象甲扑灭防治的“以奖代补”政策,1997—2001年连续5年的7月初,对全市26个重点乡镇和2个农场展开验收活动,每乡镇抽查2~3个村,每村抽查10~20块田,每块田查200丛稻。2001年共检查521块田,其中无虫田块43块,占8.25%。平均百丛成虫密度0.036头,比1997年同期降低99.8%,比2000年同期降低98.2%。原来虫口密度最高的大闾镇,2001年平均百丛虫量0.05头,比1997年同期平均百丛48头降低了99%。2001年全市30个农业乡镇2个农场均达到控制标准,其中15个乡镇达到浙江省政府规定的基本扑灭标准(百丛虫量0.1头以下)。
水稻减产得到根本控制
稻水象甲重发区的大闾镇,1993年20多公顷早稻减产50%以上,彭家村王二妹户0.05hm2早稻基本无收。这个镇政府几年来连续出资购买三唑磷每年500kg,各村共组织150人,组成24个防治专业队,每年经过3次全面防治,2001年全镇平均百丛成虫密度0.05头,比1999年下降99.6%,比1998年下降98.7%。
1997—2001年,全市推广应用科学的防治扑灭措施,虫口密度已大幅度降低再没有出现稻水象甲为害造成的减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累计投入农药和人工、机械款1575万元,挽回粮食损失5500万kg,净增产值5625万元。
影响稻水象甲发生的因子是什么?
浙江年生1代,江西、贵州部分1代,多为2代,广东2代。一代区以成虫越冬,一、二代交叉区和2代区也以成虫为主,幼虫也能越冬,个别以蛹越冬。幼虫、蛹多在土表3—6cm深处的根际越冬,成虫常蛰伏在田埂、地边杂草落叶下越冬。江苏南部地区越冬成虫于翌年5—6月产卵,10月间羽化。江西越冬成虫则于5月上中旬产卵,5月下旬一代幼虫孵化,7月中旬—8月中下旬羽化。二代幼虫于7月底—8月上中旬孵化,部分于10月化蛹或羽化后越冬。一般在早稻返青期为害最烈。一代约2个月,二代长达8个月,卵期5—6天,一代幼虫60一70天,越冬代的幼虫期则长达6—7个月。一代蛹期6—10天,成虫早晚活动,白天躲在秧田或稻丛基部株间或田埂的草丛中,有假死性和趋光性。产卵前先在离水面3cm左右的稻茎或叶鞘上咬一小孔,每孔产卵13—20粒,幼虫喜聚集在土下,食害幼嫩稻根,老熟后在稻根附近土下3—7cm处筑土室化蛹。生产上通气性好,含水量较低的沙壤田、干燥田、旱秧田易受害。春暖多雨,利其化蛹和羽化,早稻分蘖期多雨利于成虫产卵。
水分和湿度
稻水象甲喜欢有水和潮湿的环境,无水不能完成世代发育,即使在滞育状态下,干燥环境也难以使成虫长期存活。经连续多年的田间调查,旱育秧未发现产卵,而水育秧苗上株为害率高,产卵普遍,翻晒稻谷和稻草堆的中、上部成虫死亡率高。越冬成虫有趋潮湿的适生环境倾向。
水稻品种
盆栽试验和田间调查表明,稻水象甲对水稻品种有一定的选择性
不同水稻品种上稻水象甲的发生量
在不同品种上取食为害,其种群增长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温189、浙733等水稻品种成虫比例较多,中丝2号等品种相对较少;卵量、幼虫繁殖量以舟903、温189、浙733等较高,中丝2号较少。室内饲养,舟903、浙733、作物5号水稻品种上稻水象甲的产卵、取食量有所不同。其中稻水象甲在舟903上表现产卵前期短、产卵量多,在作物5号上取食多,产卵期长,但卵量却显著低于浙733和舟903号,作物5号表现出一定的耐虫性。
水稻移栽期
早稻早插田害虫发生量大于迟插田。如玉环调查,1995年5月1日移栽田迁入虫量高峰期为0.54头/丛,而5月7日移栽田高峰期虫量仅0.36头/丛,与此相对应,第一代高峰期虫量分别为每丛8.37头和6.11头,早插田虫量高。晚稻田:早稻收割与晚稻插秧间隔时间越长,则迁出越多,第二代虫源越少。反之,收割后很快就整地插秧,大量第一代成虫将滞留田间成为第二代虫源。
温度和降水
稻水象甲越冬成虫活动跟气温关系极为密切。当温度在15℃时进行迁飞,雨日和风力通过引起气温的下降而影响主迁峰的出现。夏季高温、干旱促进第一代成虫的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