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草本还是木本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1:49:10
字号:

草本。

竹子是草本还是木本

竹子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跟禾本科的水稻,麦子,狗尾草一样,都是草本植物。

禾本科

禾本科 (Gramineae,Poaceae)单子叶植物纲鸭跖草亚纲的1科。多年生、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在竹类中,其茎为木质,呈乔木或灌木状。根系为须根系,种子根早期消失,由茎基部发出多数纤维状不定根,或从匍匐根状茎节上生出纤维状根。茎有节与节间,节间中空,称为秆。秆圆筒形,基部数节之腋芽长出分枝,称分蘖,有鞘内分蘖和鞘外分蘖,形成密丛生或疏丛生株丛。节部居间分生组织生长分化,使节间伸长。单叶至生成二列,由叶鞘、叶片和叶舌构成,有时具叶耳;叶鞘边缘开放,彼此覆盖,质地较韧,有保护节间基部柔嫩生长组织以及输导和支持作用;叶片狭长线形,或披针形,具平行叶脉,中脉显著,不具叶柄,通常不从叶鞘上脱落。在竹类中,叶具短柄,与叶鞘相连处具关节,易自叶鞘上脱落,秆箨与叶鞘有别,箨叶小而无中脉。花序顶生或侧生,多为圆锥花序,或为总状、穗状花序。小穗是禾本科的典型特征,由颖片,小花和小穗轴组成。颖片位于下方;小花着生于小穗轴上,通常两性,或单性与中性,由外稃和内稃包被着,小花多有2枚微小的鳞被,雄蕊3或1~6枚,子房1室,含1胚珠;花柱通常2,稀1或3;柱头多呈羽毛状。果实为颖果,少数为囊果,浆果或坚果,含大量胚乳,胚小,种脐点状或线形。禾本科有660属近10000种,居有花植物科中的第5位,种数在单子叶植物中仅次于兰科。在生态上,本科适应性广,分布遍及全球,从热带至寒带,从平原到高山,湖泊、沼泽、沙漠地区均有它们的踪迹,不少种类是草地、草甸和草原的建群种或优势种,个体数量之多,居高等植物之冠。中国产230余属约1500种。禾本科是种子植物中最有经济价值的大科。是人类粮食和牲畜饲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工淀粉、制糖、酿酒、造纸、编织和建筑方面的重要原料。

主要特征的演化趋势 禾本科在进化过程中,主要是沿着简化方向前进的。它的花朵小而精简,通常只有雄蕊和雌蕊,花被退化为极小的鳞被,由特化的稃片包藏着,小花连同其下颖片(即不孕苞片)共同组成小穗,每一小穗,实为一高度特化的穗状花序。

花与适应风媒传粉机制紧密连系,花无色无味,雄蕊有细长花丝,花药丁字形,花粉粒细小,圆而干燥,壁薄光滑,具单萌发孔,适合于风媒飘扬。雌蕊羽状或帚刷状,能有效地从空气中捕捉花粉粒,花粉粒落到柱头上,迅速为柱头上的乳突细胞所缠绕,有的立即萌发(如甘蔗、高粱),有的经数分钟(如玉米),有的需经几小时,甚至几天以后才萌发。玉米的小花柱头甚为特化,极细长成丝状伸出于鞘苞之外,不具羽毛,但系能接受花粉的柱头面。雌蕊子房内胚珠数目减少到1个,并特化为果皮与种皮相结合的颖果,或有果皮厚而坚硬的坚果与多汁的浆果只出现在少数竹类中。颖果通常轻而不裂,细小,这也是适应借风传播的生态习性;亦有借动物来传播的。颖果长圆状披针形,椭圆形或近圆形;颖果中最大的为栽培的谷物。胚乳占据果实的大部分,并分化为角质胚乳和粉状胚乳,外层是充满蛋白质粒的糊粉层,即角质胚乳,其他部分为主含淀粉的粉状胚乳。胚的大小随类群不同而异,在竹亚科,早熟禾超族,小麦超族和针茅超族中,胚占颖果的比例小,约为果体的1/4;黍亚科和画眉草超族的胚较大,约为果体的1/2。竹亚科、早熟禾等超族的种脐多呈长线形,黍亚科和画眉草超族的种脐为点状。珠被在简化过程中仅留下了痕迹,珠心部分也只有表皮(如黍),或由表皮变成的栓化层(如玉米)。在进化过程中,各部分有一系列减数,最明显的是雄蕊由6枚减少为3枚,有时为2枚或1枚;柱头3枚,减少为2枝或少数为1枚;鳞被由3减为2或完全退化,鳞被由较大、多脉简化为微小而无脉,其功能是能借膨胀时产生压力,使内稃与外稃张开,让雄蕊和柱头伸出,达到传粉和授粉作用。

小穗沿着两条路线演变,由于禾本科中小穗的小花发育顺序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为有限发育方式,小穗含1成熟花在上,下部花不孕,无小穗轴延伸,脱节于颖之下,背腹压扁,是黍亚科的特征。另一为无限生长方式,小穗含多数小花,由基部第一小花先发育,自上而下,向顶成熟,有小穗轴延伸,脱节于颖之上与各小花间,两侧压扁,是竹亚科和早熟禾亚科的特征。两大类群分别沿着各自的方向路线演化。竹亚科与早熟禾亚科的小穗含花数目多,小花向顶不断生长,多者达数十枚(如画眉草下部花先熟,籽粒随落,上部花仍继续生长);小花数目由多数到少数,通常含3~5小花(早熟禾),小穗轴退化,演变成仅含1花的小穗,如剪股颖族与针茅超族。小穗各部结构相应发生变化,颖片由小到大,较外稃短(早熟禾属)至长于其小花(剪股颖属);芒顶生(羊茅属)至外稃背部和基部着生(野青茅属);芒细直(早熟禾族)至芒扭转膝曲(燕麦族)。黍亚科的小穗仅有1枚成熟花在上,限制了小穗轴的继续生长和小花数的增加,演化方向与早熟禾亚科、竹亚科减数的方向显然不同,黍亚科的进化表现在保护和传播颖果的器官特化上。位于该亚科起始阶段的黍超族其外稃在成熟时增厚变大,无芒,颖片小而质薄;发展到须芒草超族,它的成熟花内,外稃简化成微小膜质,延伸出发达的芒而利于种子传播,颖片成为主要保护器官,变厚增大,分化出种种性状,如沟、孔、毛被、疣突与糙涩等等;再进一步发展为玉蜀黍超族,其稃体退化,微小,无芒,第一颖发达,同时花序的穗轴节间增厚,成为嵌陷小穗的结构,它不仅完善地包藏籽粒,并随同籽粒逐节断落,成为传播体。上述颖果由稃片(黍超族)到颖片(须芒草超族)和花序穗轴节间(玉蜀黍超族)保护和传播的一系列发展,分别表现出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演化,进化顺序反映出益趋完善的程度。演化阶段上的最高级代表——玉米,为雌花序高度集中,由多数花序愈合而成的圆柱状肉穗花序,着生大量籽实,外面还围以鞘苞形成的佛焰苞所保护。

花序由假花序(小穗着生于枝秆各节,不具延续穗轴,营养枝与生殖枝未分化,如竹亚科箣竹超族),演变为具延续穗轴的真花序(见多数属种)。花序的演化趋向,为小穗的集中与轴枝的简化,小穗柄与分枝缩短,由开展圆锥花序变为紧缩的、或密聚的圆柱形圆锥花序(看麦娘)。发展到小穗柄短缩退化形成穗状花序(小麦超族)。小穗集中生于穗轴一侧形成穗状花序再作指状排列(狗牙根)或圆锥状排列(千金子)。花序主轴伸长(五节芒),至短缩(双药芒属)或退化成极短(金茅);穗轴延续(芒属)演变为随同小穗成熟而逐节断落的传播体(甘蔗);穗轴细长演变为扁平宽大(钝叶草)或穗轴膨大增厚形成镶嵌小穗的凹穴(空轴茅属);穗轴单生演变为多数花序穗轴合生(玉米)。小穗单生(黍超族)进化为孪生(须芒草超族),成对着生的小穗同形同性(甘蔗亚族)演变为异形小穗(无柄小穗两性,有柄小穗简化为单性或中性(高梁属),由异型对小穗简化到具有同型对小穗,即总状花序下部的无柄小穗也简化为不孕,与其不孕的有柄小穗形成苞片的形式(如扭黄茅、菅属),小穗由两性简化为单性,雌雄小穗着生于同一花序的不同部分(薏苡)演变为异序,如玉米雄花序顶生,雌花序腋生。花序单纯裸露,不具有附属物发展到为各种总苞所包藏的雌花序(薏苡总苞特化为硬骨质念珠状)。

胚的结构禾本科植物的胚是高度特化的,它的子叶成为有吸收营养成分功能的盾片,有保护胚芽的胚芽鞘,以及胚根鞘等。在不同的亚科和超族中,具有不同的特征,主要分为两大型,早熟禾型(F)和黍型(P),其区别为:①盾片与进入胚芽的维管束在中胚轴同一平面上(P),盾片与进入胚芽的维管束延伸到远离中胚轴而有子叶节(F);②外胚叶:由存在(F)到不存在(P);③盾片基部与胚根鞘间,有沟隙(P)或无沟隙(F);④胚芽横切面:胚叶维管束少、边缘分离者(F),胚叶具多数维管束,边缘相重叠者(P)。

幼苗随胚胎结构不同而异,在不同亚科和超族中有明显差别。如黍亚科的颖果萌发时,中胚轴伸长,生有不定根,具1种子根,幼苗顶端原套由1层细胞构成,出土后第一叶宽,近椭圆形,多脉、平展。早熟禾超族的种子根多数,中胚轴不伸长,幼苗顶端原套细胞有2~3层,第一叶线形,狭窄而直立。

叶片表皮层产生各种特化细胞,由长细胞和两种短细胞(硅细胞和栓细胞)组成,在上表皮(两叶脉之间)有纵列的大型薄壁泡状细胞,它在干燥时萎缩使叶片内卷、折叠,与减少蒸腾有关。位于叶脉间的上下表皮,有纵列的气孔(器),两个保卫细胞呈狭长哑铃形,气孔的开闭依赖于两端的膨大或缩小,其两旁各有一枚副卫细胞。叶肉细胞形成多样,有的细胞壁常向内皱褶形成多环细胞。不同的类群在不同的生态地理条件下叶片结构有很大区别,例如热湿条件下,居于较原始位置的竹亚科、原禾超族、芦竹超族以及温带中湿生性的早熟禾超族、小麦超族,其叶肉组织细胞中叶绿体均匀分布,有细胞间隙,薄壁维管束鞘不发达,不含有特化的叶绿体,属三碳植物,表皮常具单细胞微毛,硅质细胞呈椭圆形式新月形,副卫细胞近长方形。适应于热带干燥地区的画眉草超族和黍亚科成员,叶片维管束由大型的薄壁维管束鞘细胞所包围,这类细胞内含大量特化的叶绿体,并充满淀粉,外为1层或数层紧密排列呈放射状的叶肉细胞所围绕,演变成为四碳植物,表皮具双细胞微毛或多细胞微毛,硅质细胞呈哑铃形或马鞍形,副卫细胞为三角形或拱形。

生理生态 居于原始地位的原禾超族、芦竹超族和早熟禾超族的成员,在热湿和温湿生境中,为光呼吸的低光效C3植物,而适应于高温干旱环境中的黍亚科(尤其是须芒草超族)和画眉草超族的成员已演变为非光呼吸的C4植物,C4植物在进化中产生了特殊的叶片结构和酶系统,与光合作用效能有密切关系,具有高光效固碳能力,在高温、强光、干旱的条件下,光合速率是C3植物的2倍,能有效地利用水分和短期内完成生育周期的特点,其净生产率高,补偿点低,为5~10ppm,或接近于零(如玉米、高粱、甘蔗),因此C3和C4植物的日干物质生产率也有着明显不同,如C4的玉米52克/平方毫米·日,C3的水稻只有36克/平方毫米·日。

黍亚科许多种类在有0.5%灭草隆,或低氧压时仍不妨碍萌发,而早熟禾族成员则不能萌发。

核型本科细胞染色体数和结构比较复杂,各亚科和超族的染色体大小基数、组型是不同的。早熟禾超族和小麦超族的染色体大型,x=7;居于原始位置的竹亚科、早熟禾亚科中的原禾超族、芦竹超族和画眉草超族的染色体为小型,x=6,5或4(10,9),生在寒旱地带的针茅超族,染色体为小型,x=5,6,多为非整倍体。禾本科的多倍体物种繁多,尤其在高海拔和北极地区,比例在80%以上,有些属中的多倍体种达90%。

化学成分本科颖果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多种营养成分。有的种类还含有生物碱、挥发油和皂苷。如大麦、燕麦、稻、黍、高粱、玉米等属中含有大麦芽碱(hordenine);芦竹、大麦和虉草属中有禾草碱(gramine);芦竹属含芦竹灵;毒麦的颖果含有一种麻痹中枢神经的毒麦碱(C4H12N2O);羊茅属和毒麦属含有呲咯类(Pyrrolidines)生物碱;黍属、高粱的叶中,含有氰苷(dhurrin或phyllantin)。多元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在禾本科中普遍分布,小麦属含小麦黄素(tricin);大麦属含大麦黄素(lutonarin);鸭茅属和梯牧草属含鸭茅黄素(dactylin);玉米含槲皮黄素(quercetin)。香茅属和香根草属含有精油,是提取香精油的原料。

地理分布 较原始的类群主要出现在热带潮湿气候下,如竹亚科分布于东南亚及美洲热带雨量充沛的地区;早熟禾亚科中原禾超族、芦竹超族的成员,生长在热带沼泽或林下。早熟禾超族的多数成员,在热带山地和温寒地带发展,其中早熟禾族、燕麦族、剪股颖族、虉草族和小麦超族等,适应于冬寒夏凉气候,常为温带草甸、草原或林下的主要种类;针茅超族适生于寒冷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通常为构成温带干草原或荒漠草原的优势种;画眉草超族则是在热带干旱区域发展,多为高温干燥草地或不规则降雨区的荒漠草原建群种。黍亚科成员主要分布于热带,各类群随着降水量的不同而有区别,该亚科中居于原始位置的柳叶箬族,生长于热带潮湿林荫下;黍超族在热带降水季节较长的地区很丰富,而须芒草超族则在热带亚热带季风雨条件下发展,是适应于有一定干旱季节的稀树干草原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各大类群有一定的生态地理区域,这与长期适应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并随着气候环境不断旱化和寒冷而演化形成。

演化地位 禾本科在营养和繁殖器官上的特化,尤其是花部在系统发育上适应风媒的高度简化,一般认为它是进化中处于高级阶段的一个科。但过去常将类似禾草的莎草科或灯心草科同置于颖花目(Glumiflorae)中。实质上,它们并非来源于共同的祖先。禾本科的原始类群可能与鸭跖草目(Commlinales)的帚灯草科(Restiiona-ceae)、须叶藤科(Fagellariaceae)和刺鳞草科(Centrole-pidaceae)等南半球的热带科有亲缘。禾本科的祖先在中生代白垩纪时已出现,根据地史演变与有关化石资料推断,冈瓦纳古陆可能是本科的起源和分化中心。随着大陆漂移,海陆变迁、气候条件的改变,由原始的喜热湿类群适生于变寒、变旱的环境下,不断演化发展为现代遍布全球的式样。

分类系统 早在1814年R.布朗依据小穗的结构,将禾本科划分为早熟禾(Pooideae)与黍(Panicoideae)两大类群。G.边沁(1881)在科下设立了黍亚科和早熟禾亚科。黍亚科下划分为黍族(Paniceae)等6族2亚族;在早熟禾亚科下分竹族(Bambuseae),狐茅族(Festuceae)等8族19亚族。H.F.林克(1827)、C.S.孔特(1833)及E.G.斯托伊德尔(1855)等均在科下划分了许多族。1887年E.海克尔建立了较完整的属以上的分类系统,这一系统在早熟禾亚科之下包括了竹族、原禾族(Phareae)、狐茅族、燕麦族(Aveneae)、虎尾草族(Chlorideae)、大麦族(Hor-deae)、剪股颖族(Agrostideae)、结缕草族(Zoyszeae)、虉草族(Phalarideae)、野古草族(Arundinelleae)和稻族(Oryzeae)等;黍亚科中包括糖蜜草族(Melinideae)、黍族、须芒草族(Andropogoneae)和玉蜀黍族(Maydeae)。半个世纪以来,各国学者大体采用这一系统。

1931年,N.P.艾夫多洛夫根据禾本科叶片的解剖结构和染色体特征,发现原来放置于早熟禾亚科中的画眉草群与黍亚科相近,故将它放在甘蔗亚科(Saccharife-rae)中。罗谢维茨(1937)的系统在黍亚科下包括画眉草系(Eragrostiformes)与黍系(Paniciformes)。近代的学者研究了禾本科叶片表皮结构(普拉特1932,布朗1957),胚胎形态(里德1957),淀粉粒类型(哈尔兹)以及细胞染色体、生理、生态、分布等,通过多学科的研究以及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手段,获得不少材料与证据,为建立禾本科系统奠定了基础。一般称50年代以后建立的系统为新系统。新、老两类系统反映在对待亚科的划分上是不一致的,新系统在科下划分为5,6,7和9个亚科(皮尔格1954)。比较起来,两大系统各有不足之处,老系统在两亚科下包括数十个庞大的族,不易反映族间亲缘的远近及其进化关系。新系统在科下并列着多个亚科也难以显示其共祖来源和系统演化的阶层级次关系,为了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出各大类群间的演化顺序及其发展的途径,按照禾本科的进化序列,作者在亚科与族之间增立了超族一级。

各亚科、超族的特征及其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如下:

竹亚科含2超族,约70属。分布于美洲热带与亚洲东南部的湿热地区。营养器官特化,秆木质化,借根状茎繁殖,有性生殖退化,花部保留着原始的3数花性状。竹秆是建筑、土木、交通用材,也是工艺用品、编织和造纸原料。笋供食用(竹类)。含2超族:①箣竹超族含箣竹族(Bambuseae)、梨竹族(Melocanneae)、牡竹族(Dendroca-lameae)、倭竹族(Shibataeeae)等。②青篱竹超族含青篱竹族(Arundinarieae)、香竹族(Chusqueeae)等。

早熟禾亚科广布于全球各种生境中,是最大的一个亚科。草本,小穗含多花至1花,向顶发育,根据花序、小穗、颖片、外稃脉纹、颗果和叶片结构、染色体、生理、生态分布等特征,划分为6超族:①原禾超族含原禾族(稻族、菰族(Zizanieae)等。热带湿地草本。包括栽培的稻和茭白。②芦竹超族含芦竹族(Arundineae)、棕叶芦族(Thy-sanolaeneae)、假淡竹叶族(Centothece),为热带湿地或沼泽生境下的高大草本。芦竹(Arundo donex)和芦苇是造纸的好原料。淡竹叶(Lophatherum graeile)的根部膨大成纺锤形,可供药用。③早熟禾超族含早熟禾族(Poeae)、燕麦族、剪股颖族(Agrostideae)和虉草族等。分布于世界温寒地带和热带高海拔山地,是种类最多的超族,它代表着早熟禾亚科的典型特征。染色体大型,x=7。包括重要的牧草,如早熟禾族的羊茅(Festuca ovina)、鸭茅(Pactylis glomerata)、早熟禾(Poa pratensis)、雀麦(Bromus japonicus)和拂子茅属(Calamagrostis)等,许多种类是温带山地草原、草甸的主要成份。④小麦超族含短柄草族(Brachypodieae)、小麦族(Triticeteae)和野麦族(Elymeae),染色体大型,x=7。包含重要的麦类作物和温寒地带的优良牧草如鹅观草属(Roegneri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羊草(Leymus chinensis)、披碱草(Elymus sibiricus)和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等。⑤针茅超族含落芒草族(Oryzopseae)和针茅族(Stipeae)。芨芨草(Achnathe-run splendens)是西北干旱地区常年可为家畜采食的牧草。针茅属(Stipa)是适应寒冷干燥气候下的类群,不少种类是组成温带草原或高原荒漠草原的优势种,为冬春的主要牧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是一种对牲畜有害的毒草。⑥画眉草超族含画眉草族(Eragrosti-deae)、虎尾草族,结缕草族和三芒草族(Aristideae)。染色体小型,x=9,10(5,4),为分布于热带干旱地区的C4植物。穇子(Eleusine coracana)和台麸(Eragrestis tef)是非洲和印度的食用谷物。有价值的牧草有罗滋草(Chlorisgayana)、狗牙根(Cynodon daotylon)以及干热荒漠草原的三芒草(Aristida)等。常见的一年生杂草有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知风草(E.ferruginea)、牛筋草(Eleusineindica)等。

黍亚科分布世界热带地区。约210属,3000余种。来源于小穗仅含1成熟花在上的共同祖先,根据外稃、颖片、花序穗轴的特征与演化阶段划分3超族:①黍超族,主产热带美洲和非洲降水季节长的热湿地带。含8族,最大的黍族(Paniceae)有8亚族,107属, 1000余种。稷(Panicum miliaceum)、粟(Setaria italica)是起源于中国的谷类作物,也是优质饲草。本族含有众多有价值的牧草,珍珠粟(Pennisetum glaucum)是高产牧草,也可作谷物。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马唐(Digitariaciliaris)、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毛花雀稗(P.dila-tatum)、两耳草(P.conjugatum)、狗尾草(Setaria viri-dic)、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白草(P.flaccidum)等。②须芒草超族,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干湿季交替的季风雨区。含5族90属约1000种。不少种类是热带稀树干草原的建群成分。如黄茅(Heteropogon contorlu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var.major)。高大草类——南荻(Mi-scanthus hunnanensis)和芒(Miscanthus sinensis)是优质造纸原料。高粱(Sorghum bicolor)是重要的谷类作物。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的茎贮藏糖分,为世界热带地区的制糖原料。香茅属(Cymbopogon)的香茅(C.citratus)和辣薄荷草(C.jwarancusa)等茎叶中均富有精油,是提取柠檬油,辣薄荷油等香料工业的主要原料。香根草属(Vetivevia)根中含香根草油。具有不少耐旱、耐瘠的牧草资源,如须芒草属(Andropogon)、鸭嘴草属(Is-chaemum)、野古草属(Arundinella)、双花草(Dichanthiumannulatum)、蓝茎草,以及中生性的莠竹属(Microste-gium)等。③玉蜀黍超族,含3族31属。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季风雨气候区域,生长在水湿较好的环境下。3族的演化趋势为,异型对小穗中的有柄小穗存在(鞘尾草族Elio-nureae)演变为有柄小穗退化,无柄小穗发展到嵌陷于花序穗轴腔穴中(筒轴茅族Rottboellieae)。无柄小穗两性进而简化为单性(玉蜀黍族Maydeae),雌雄小穗位于同一花序的不同部分(薏苡属Coix),发展到分别形成不同的花序,如玉米,雄花序为顶生圆锥花序,雌花序为腋生肉穗花序并外具鞘苞。属高光效C4植物,植株高大,体中糖分和蛋白质积累多,是重要的谷物(玉米、薏苡)和饲料来源,如高产的类蜀黍(Euchlaena maximcana)、优质的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空轴茅(Coelorhachis striata);薏苡(Coix lacryma-jobi)是亚洲热带原产,具多种用途,颖果食用并有强壮利湿之药效,叶作饲料,秆可造纸,坚硬总苞可作工艺品。

具有平行叶脉的植物是什么植物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开始打包准备回家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开始打包准备回家,随着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进入返回倒计时阶段,东风着陆场也展开搜救演练,预计是在4月返回地面。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开始打包准备回家。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开始打包准备回家1

 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已在空间站工作生活了5个多月,按计划,他们将在轨工作生活180天左右,如今已进入了“回家”倒计时。

 据央视新闻报道称,目前太空出差三人组开始打包收拾、强化体能,准备回家,不少网友看到这一幕也是纷纷表示,欢迎回家,向航天英雄致敬,期待英雄凯旋归来,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据中国新闻网此前报道,在2月9日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年)》发布会上,官方介绍,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计划4月中旬执行返回任务,将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方案。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开始打包准备回家2

 东风着陆场演练接航天员回家!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回家进入“倒计时”。同时,根据此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消息指出,我国的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的航天员已经确定。所以,我国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回家之后,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也将相继发射。

 那么很多人看到这些消息之后,问题也就来了。为什么这次又是在东风着陆场?四子王旗着陆场不是我国具有历史性的着陆场吗?而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的航天员已经确定,会不会首次迎来国外航天员?我们一步一步地来看。

  东风带着陆场演练接航天员回家

 随着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进入返回倒计时阶段,东风着陆场展开搜救演练也引发了不少人的热议。按照中国空间站的计划来看,预计是在4月返回地面。

 到时候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都将乘坐返回舱,返回地球。而他们按照计划也是在轨生活、工作了约180天左右,并且为中国空间站进一步建设做好了准备。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到底做了什么?神舟十三号任务在神舟十二号的基础上,完成了二十余项(在轨)科学实验,可以说非常不错。

 而这些实验一方面围绕航天员健康监测新技术,另一方面围绕着科学新知识新发现,第三方面围绕数据积累,完成了一系列创新研究。对中国空间站未来的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生命科学研究之中,具有非常不错的成果。那就是在空间站的太空失重环境之下,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期间,首次建立了空间条件下细胞的长期培养体系和细胞模型,利用这样的体系和培养模型,科研工作者完成了几项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实验。

 人类首次观测到失重条件下的心肌细胞“钙信号闪烁”,所以这种成果也创下了“历史性”一幕。而我们介绍的也只是一部分,还有完成国际首次皮肤干细胞失重悬浮培养实验等等,非常多。

 而东风着陆场演练接航天员回家,空中、地面分队新增配的搜救装备全程参与,也让我们心情非常激动,这意味着我们在地面见到“航天英雄”也就更快了,预祝英雄凯旋,你们真的辛苦了,你们为中国航天事业创下了历史性的一幕。并且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身体所承受的一切,可能也不是一般人能够体验得到的。

 例如:大家说的航天员“变胖”了,其实他们并不是变胖了,而是因为在太空之中出现了“浮肿”现象。失重以后,体液需要重新分布,而且往头部分布得更多一些,所以航天员看上去会显得比较胖。

 此外,由于人的肌肉也有重量,在地面时,肌肉受到向下的力,在太空中,由于肌肉失去地心引力牵引,还会出现“拉皮”的效果。这种承受并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所以太空之中的生活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轻松。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准备返回,为何又选择东风着陆场?

 不可否认,四子王旗着陆场之前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利用区,但是我们新利用的东风着陆场,相比四子王旗着陆场来说,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并且东风着陆场约有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东西平均长度120公里,南北长度190公里。

 该区域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地域辽阔人烟稀少,是非常不错的地带。下面就详细说明几个点。

 第一、对搜救力量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东风着陆场是依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的,在发射、运行、返回各个任务段执行,可以快速实现多样化搜救任务。

 第二、东风着陆场建设维持费低,搜救能力强。在航天员们返回的时候,可以依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人力资源和测控、通信、气象、医疗、运输与后勤保障等设施设备,以规模有限的专业搜救力量,最大化地做到快速找到返回地面的航天员,提供帮助。

 第三、东风着陆场的地理条件非常不错,上面也提到了,是位于戈壁沙漠,这里人烟稀少、草场和耕地很少的区域,并且对于这样的地质条件来讲,也暂无大规模经济建设规划,着陆场不仅不会影响地方原有的经济建设,还可通过发展航天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这就是三个基础性较强的原因,所以选择东风着陆场完全是没有问题的。并且,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也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着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返回,可能会更加快速一些,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确定,有法德意航天员吗?

 的确,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返回之后,我们就将可能很快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不少人也在问,会不会有国外人进入中国空间站。而在执行神舟12号任务的时候。我国也再次公布了一个消息。

 那就是早在2015年的时候,欧洲航天局就与中国国家航天局达成了合作协议,互派航天员进行联合训练。

 来自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3名航天员正抓紧时间学习中文,看到没?法德意航天员学习中文了,预计最早将于2022年搭乘飞船前往天宫空间站。

 所以,这已经是2022年了,会不会已经学习好了,要进入中国空间站了?并且神舟十四号是2022年我国首次发射空间站载人飞船任务。

 然而,我们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消息来看,虽然已经说明了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的航天员确定了,并且在训练之中。但是,并没有公布详细的人员名单。

 所以,有没有法德意航天员,这个没人知道。只有在后续进行公布了之后,才明确。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开始打包准备回家3

 从去年三位宇航员前往天宫号空间站执行任务,到今天已经有五个多月了,已经很接近原计划180天的服役时间了。所以,这意味着“空间站出差三人组”马上就要返回地球了。

 从本周开始,三位宇航员将开始进入返回准备阶段。既然是“回家”,那免不了大包小包的带东西,不过他们即将带回来的东西,与我们普通人出差带的东西可不一样。那么航天员从天宫号空间站回地球,会携带什么行李呢?

 我们普通人出差返回无非是衣食住行上的东西,可航天出差可不一样,航天货包可是“包罗万象”,而其中“种子”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种子可不一般,这些种子是上天的时候带上去的。它们跟着宇航员在天上转了半年,这会儿再带回来,在经过科学家们改良培育后,然后进行种植,这就是我们平常听过的“太空育种”技术。

 “太空育种”又叫“空间诱变育种”。空间站上具有微重力环境,再加上“交变磁场”以及太空中普遍存在的“高真空、强辐射”等特征。普通种子的DNA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就会发生断裂,然后愈合。

 科学家们就是利用这个“愈合”过程来进行太空育种的。和我们常规理解的愈合不一样,DNA断裂后的愈合,并不是从哪里断就从哪里接起来,而是会发生“倒置、重复”等基因错位的情况。

 基因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物种的性状,因此这种“错位”导致的基因突变对种子而言就产生了无数的可能。

 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植物特性很可能会因此得到加强,比如植物的耐旱性,植物会变得更容易在干旱地区生长。而一些对人类没有用处的植物特性也可能会削弱,比如水稻长得太高就容易被风吹倒。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先后将40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或种苗送上了太空。经过优中选优,目前已经被允许推广使用的已经有200多种了。

 为啥大多数种子或者种苗都没有被推广呢?因为这些种子大多都不会产生明显的变异或者是产生不利的变异,真正产生能对人类有利的变异往往只是少数,而且即使是在有利变异中,科学家们还要对此进行严格的选拔考验,以免对人类产生潜在的危害。

 举个“太空育种”的著名例子:太空香蕉。相比于普通的香蕉,太空香蕉的产量更高,生长周期更短。而且这还不是最优秀的,最厉害的是,太空香蕉的耐旱性大大增强,这意味着香蕉的种植地已经不仅限于像海南这样的热带地区了。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初步在大连这样的东北寒冷地区种植香蕉了,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除了太空香蕉外,还有太空蝴蝶兰,它们的颜色更加艳丽,形状也更加好看。还有太空芦竹,与普通芦竹相比,它的根茎更深,更加抗倒伏,而且抗盐碱,能在环境较差的土壤地生存,长得也更高,可以抗风护堤,不仅如此,太空芦竹的叶茎还可以提取出酒精,是很好的可再生工业原料。

 有人会说,凡事有利必有弊,种子跟着宇航员在天上溜达一圈就这么厉害,那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呢?

 很明显这个担心的多余的,这些种子身上发生的基因突变都是“自体基因”的重新排序,并不涉及到基因剪辑,也不涉及到其他物种的基因杂交。这种“自体基因”的重新排序可以理解为人工加速了自然选择的过程,我们只是选择了其中优秀的性状。

 如果人类不加速这一过程,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其实也会出现,只不过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这是一种必然会出现的物种,并不会产生什么危害。

 随着“月宫一号”等太空项目的推进,未来科学家们不仅仅会进行植物维度的太空育种,还会在太空中养鱼,进行动物层面的太空育种。

 也许,今后的“天宫课堂”内容将更加丰富,天宫农场和天宫牧场也许都会成为其中的一环。所以,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宇航员们即将在4月返回,他们将为我们带回珍贵的礼物,让我们一起祝愿他们平安降落,凯旋而归。

单子叶植物纲的叶脉多为平行脉如风信子,水仙,玉米,芦苇,竹子,君子兰,蝴蝶兰,小麦,水稻,青稞,燕麦,黑麦,韭菜,芦苇,甘蔗,巴茅草,芦竹,香蒲,椰子,香蕉,芭蕉,网球花,吊兰,剑兰,龙血树等植物。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1009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