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有小毒,成人能生用,孕妇不宜,小孩不宜,脾虚泄泻者不宜,
山豆根+射干:清热利咽、祛痰散结
山豆根+板兰根:清热解毒、清利咽喉
山豆根+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中药材土山豆根别名功能
山豆根 性 味 :苦,寒;有毒。 归 经:入心、肺、大肠三经。
功能主治: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治喉痈,喉风,喉痹,牙龈肿痛,喘满热咳,黄疸,下痢,痔疾,热肿,秃疮,疥癣,蛇、虫、犬咬伤。
咽喉:3~6克。含之咽汁,解咽喉肿毒,极妙。(苏颂)
内服:煎汤,15~25克;或磨汁。外用:含漱或捣敷。
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虚火炎肺、咽喉肿痛者禁用。
毒副作用
山豆根为治咽要药,但有严重的毒副作用
山豆根为治咽要药,多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病毒性肝炎以及某些肿瘤等疾病,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山豆根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效,但同时伴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常用剂量
山豆根
为3~9g.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豆根主要含生物碱及黄酮化合物,生物碱有槐果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多种生物碱,黄酮类包括柔枝槐酮、柔枝怀素等.山豆根中毒患者较多见,尤其是超量服用者.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愧的根及根茎。该品种存在全国性的同名异物混乱现象。
山豆根的肝毒性作用:山豆根可使肝脏中TNF-A水平升高, 并使肝组织ICAM-1的表达增强, 通过炎症
反应加重肝细胞的损伤, 最后导致肝损伤。
中毒原因:(1)大剂量应用。(2)品种混乱,如北豆根与南豆根(山豆根)不分,甚至制剂原料发生混淆。
山豆根中毒发生率极高,每年都有这方面的报道,如曾经发生在北京、天津等地饮用自配的含山豆根方剂以预防感冒,造成数起百余人中毒事件,其中死亡4例。中毒量与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一般在10g以上便容易引起中毒,少数病人服用6g亦可出现毒性反应。中毒反应多在服药后5分钟至半小时内出现,亦有几小时后出现者。另外,煎煮时间延长,则毒性显著增加,可能与所含神经毒成分有关。
(1)神经系统:苦参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初期呈兴奋,继以麻痹的作用,临床表现为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嗜睡、微恶寒(毛孔粟粒),或口吐白沫,步态不稳,或共济失调、视物不明,个别出现急性视神经炎或眼球震颤。语言障碍,严重者可引起大汗淋漓、深浅感觉障碍、意识不清,全身肌肉颤动、抽搐、掠厥、昏迷、终至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据报道,有因牙痛、肝炎服用含山豆根煎剂后出现肝昏迷者。
(2)消化系统:山豆根能使胆碱能自主神经系统兴奋,并对胃肠遭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纳差、腹痛、腹泻等。
(3)心血管系统:轻者一般不会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严重中毒时可引起心慌、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
(4)呼吸系统:苦参碱能麻痹呼吸肌运动神经末梢,引起呼吸急促、呼吸暂停、发绀。检查双肺可闻及大量水泡音,口鼻腔有血性泡沫溢出。据报道严重中毒可发生肺水肿.呼吸衰竭而死亡。此外少数病人尚可出现少尿或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
别名:胡豆莲、日本山豆根、三小叶山豆根、山胡豆莲根、黄结、苦豆根、柔枝槐。
山豆根的功效与作用
处方名:豆根、山豆根、广豆根、南豆根、北豆根、苦豆根。
功能:清火,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治喉痈,喉风,喉痹,牙龈肿痛,喘满热咳,黄疸,下痢,痔疾,热肿,秃疮,疥癣,蛇、虫、犬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