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僧某献茶文言文翻译
阅读.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①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②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 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刷:① 铛臼:烹茶的工具. ② 伏谒:拜见.
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所以有点印象。
灵隐寺某僧人,他凭会茶道而出名,茶具非常精致。但他所所收藏的茶叶有几等,常常看客人的地位的高低来分别煮不同的茶给客人喝;那最好的茶叶,如果不是不是地位尊贵的或懂得茶叶味道的人,一次也不会给他的。
一天,有一贵官来到,僧人待他非常恭敬,拿出很好的茶叶,亲自煮水冲茶进献给他,希望得到客人的称赞。这个客人一直沉默不言。僧人非常疑惑,再拿出最上等的茶再煮水冲泡进献给客人,茶快喝完了,并没有一语称赞。僧人等不急了,鞠了一个躬,说:“这个茶怎么样?”贵官拿着茶杯拱手,说:“非常烫。”
2. 文言文《热茶》翻译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
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灵隐寺有一位僧人,他以会茶道而出名,精通茶具.而且他收藏的茶有几等,看客人的贵贱而分别煮不同的茶给他;那最好的茶,若不是贵人或识茶之人,是不会给他的.一天,有一贵客来到,僧人待他很恭敬,给出好茶,亲自冲茶给他,等待客人的称赞.贵客一直沉默不言.僧人很疑惑,再拿出最好的给客人.茶快喝完了.僧人等不急了,鞠了一个躬,说:"这个茶味道如何?"贵客拿着茶杯拱手,说:"有点热了."
3. 模仿爱莲说写一篇关于爱茶说的文言文亦瀹茶而非煎茶。
余少好攻杂艺,而性尤嗜茶,每阅《茶经》,未尝不三复求之,久之若有所悟。时正伺先君于维扬,因精茶所集也,乃购茶具依法煎之,然后知古人煎茶,为得茶之正味,后人之瀹茗,何异带皮食哀家梨者乎。
闲居多暇,撰为一编,用贻同嗜。 一择器 器之要者,以铫居首,然最难得佳者。
古人用石铫,今不可得,且亦不适用。盖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
今粤东白泥铫,小口瓮腹极佳。盖口不宜宽,恐泄茶味,北方砂铫,病正坐此,故以白泥铫为茶之上佐。
凡用新铫,以饭汁煮一二次,以去土气,愈久愈佳。次则风炉,京师之石灰木小炉,三角,如画上者,最佳。
然不可过巨,以烧炭足以供一铫之用者为合宜。次则茗盏,以质厚为良,厚则难冷,今江西有仿郎窑及青田窑者佳。
次茶匙,用以量水,瓷者不经久,以椰瓢为之,竹与铜皆不宜。次水罂,约受水二三升者,贮永置炉旁,备酌取,宜有盖。
次风扇,以蒲葵为佳,或羽扇,取其多风。
4. 帮忙寻几段与茶有关的古文或古诗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 。《娇女诗》--- 左思
下面的题目自己去找内容
(一)札、传
1、刘琨《与兄子演书》
2、《陆羽传》
3、陆羽《陆文学自传》
4、苏轼《叶嘉传》
(二)记
1、《顾渚山记》
2、欧阳修《大明水记》
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4、唐庚《斗茶记(1)》
5、杨维祯《煮茶梦记》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
7、张潮《中泠泉记》
(三)序、跋
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经》序(1)
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4、蔡襄 进《茶录》序
5、陈师道《茶经》序(2)
6、黄 儒《品茶要录》序
7、李维贞《茶经》序(3)
8、鲁 彭《茶经》序(4)
9、陈文烛《茶经》序(5)
10、徐同气 《茶经》序(6)
11、曾元迈《茶经》序(7)
12、常 乐《茶经》序(8)
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
(四)赋
1、杜育《舛赋》
2、顾况《茶赋》(1)
3、吴淑《茶赋》(2)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五)颂、铭、檄
1、周履靖《茶得颂》
2、李贽《茶夹铭》
3、张岱《瓷壶铭》
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
5、张岱《斗茶檄》
(六)表、启
1、韩 《为田神玉谢茶表》
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4、丁谓《进新茶表》
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
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实秋《喝茶》 (2)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2)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2)
18、何为 《佳茗似佳人》
19、苏烈 《茶香》(2)
20、杨羽仪 《水乡茶居》
21、王景山 《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 《茶缘》(2)
23、陈学昭 《夜雨沉思》
24、陈学昭 《龙井随想》
(八)小 说
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5. 古汉语和文言文中什么词语是被翻译成“奶茶”或者“茶”的茶有许多古称,如荼、舜、诧、槚、茗、皋卢等。直到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开元文字音义》(早佚)一书中,才出现“茶”宇。陆羽在《茶经》中亦使用“茶”字,此后茶成为通用字。
历代文人雅士因嗜茶爱茶,陆续给茶起了不少雅号。如“瑞草魁”、“涤烦子”、“不夜侯”、“橄榄仙”、“苦口师”、“甘晚侯”、“叶嘉”、“森伯”、“云腴”、“清友”等美称。
瑞草 唐·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清代的启蒙课本《幼学琼林》中又说:“茶曰酪奴,又名瑞草。”
涤烦子 唐·施肩吾《五言散句》:“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不夜侯 晋·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清汪懋麟《减字木兰花》词:“欣然醉舞,我慕刘伶君陆羽。何物相酬?破睡须烦不夜侯。”杨芳灿《台城路》词:“青骢才驻,约不夜侯来,共伊容与。”
橄榄仙 宋·陶谷《清异录·茗荈》有云:“生凉好唤鸡苏佛,回味宜称橄榄仙。”
苦口师 皮光业(唐诗人皮日休之子,在五代的吴越王朝曾任丞相)题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甘晚侯 唐宋以来,“甘晚侯”逐渐成为建茶、武夷茶的别称雅号,到了清代“晚甘侯”成为武夷岩茶的雅号。“甘晚侯”之名最早出现在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孙樵向达官显宦送武夷茶时,将茶之别号“甘侯”拟人化,增添了茶的魅力,他的《送茶与焦刑部书》:“甘晚侯十五,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6. 僧某献茶文言文翻译阅读.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①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②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 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刷:① 铛臼:烹茶的工具. ② 伏谒:拜见. 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
所以有点印象。灵隐寺某僧人,他凭会茶道而出名,茶具非常精致。
但他所所收藏的茶叶有几等,常常看客人的地位的高低来分别煮不同的茶给客人喝;那最好的茶叶,如果不是不是地位尊贵的或懂得茶叶味道的人,一次也不会给他的。一天,有一贵官来到,僧人待他非常恭敬,拿出很好的茶叶,亲自煮水冲茶进献给他,希望得到客人的称赞。
这个客人一直沉默不言。僧人非常疑惑,再拿出最上等的茶再煮水冲泡进献给客人,茶快喝完了,并没有一语称赞。
僧人等不急了,鞠了一个躬,说:“这个茶怎么样?”贵官拿着茶杯拱手,说:“非常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