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后遗症是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6 04:57:14
字号:

你的新冠后遗症是什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后遗症是什么?

新冠肺炎的常见后遗症,有肺部的纤维化、心肺功能轻度下降、疲劳以及肌肉乏力而导致的劳动能力和运动耐量下降。

还可以产生轻度心理功能障碍,比如失眠、焦虑或者抑郁等。

严重后遗症可有严重的肺功能障碍、呼吸衰竭、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甚至还可以导致心脏功能的损害,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等。

新冠肺炎的后遗症的轻重,取决于患者之前的病情。对于轻症患者一般没有影响日常生活的后遗症形成,对于危重患者则可能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危重症患者痊愈后,还可能出现肝功能或者肾功能轻度下降的表现,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嗅觉和味觉丧失、四肢乏力、焦虑情绪等长期后遗症。如果治疗中大量应用了激素冲击治疗,还可能会因大量使用激素而导致骨质疏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后遗症。一般来说新冠治愈后出现后遗症的几率较低,且常发生与危重症患者,多数为轻度症状或者无症状感染,其病程较短,治疗时间也相对较短,所以在痊愈后可不出现任何后遗症。

而危重病人的治疗周期较长,肺功能破坏较大,用药或者应用激素的周期较长,容易引起感染者出现种种的后遗症。所以新冠肺炎一旦确诊,需要早期治疗。感染了新冠多为轻型或无症状感染者,不会出现后遗症。而危重症可能出现心肺功能下降、神经症状等方面的后遗症。

1.心肺功能下降:新冠主要攻击人的肺部细胞和心肌细胞。危重症患者,由于新冠攻击肺部会造成间质性肺损伤,因为缺氧而导致心肌缺氧损伤、炎症状态增强,从而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等心脏并发症。

2.神经症状:不少重症患者患病期间就会出现神经方面症状,在新冠康复后也会出现神经系统异常,最常见的为嗅觉、味觉减退,其他如认知障碍、震颤、感觉缺陷等神经症状也可能出现。但并不是感染了新冠就一定会有后遗症,若是感染新冠要积极寻求帮助,不要隐瞒,做好个人防护,以免造成疾病的扩散。

新冠感染之后主要累及的靶器官是肺部,部分患者肺部损伤严重,少数患者疾病恢复之后可能会出现肺纤维化后遗症,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严重的新冠也有可能会出现心包炎后遗症,临床上可能会出现胸闷、胸痛、恶心等不适症状。属于新发的传染性疾病,目前仍处于流行期间,新冠感染的远期后遗症处于临床观察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后遗症,还需要后续观察。

后遗症是指在病情基本好转后遗留下来的某种组织、器官的缺损或者功能上的障碍,而且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传染性强,但是致病力很弱,在治愈后通常不会造成后遗症。多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为无症状感染或是轻症,多以发热,以及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的表现,一般不累及人体其他系统。

患者对症治疗所用的药物一般也不会造成后遗症,因此患者不必过于担心。在康复期间难免有些疲倦感,建议多休息,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及均衡的营养。目前,医学界并没有确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导致患者出现后遗症,部分患者在痊愈后,可能会表示自己有嗅觉障碍、味觉障碍、脑雾的问题。

1、嗅觉障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患者在患病后,可能会出现嗅觉障碍。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治愈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部分患者的嗅觉障碍可能没有立即恢复,从而让患者认为自己出现了嗅觉障碍的后遗症。

2、味觉障碍:患病后,部分患者也可能会出现味觉障碍,这种不适症状的持续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转阴后,味觉障碍依然没有完全恢复,让患者觉得留下了这种后遗症。

3、脑雾:新型冠状病毒还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变得容易疲劳,对大脑也容易造成一定的影响,部分患者表示,自己出现了脑雾的后遗症,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通常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部分都是普通型和轻症,患者可以痊愈,痊愈的时间大概为2-3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后1周左右,疾病会达到高峰,此时患者的症状较重,会出现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

一般在7-10天以后,病情会逐渐好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后,患者首先会出现体温逐渐下降,咳嗽逐渐减轻,最后呼吸困难出现好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痊愈标准,主要指体温能够正常3天以上,核酸复查阳性,即以达到标准。

并且还有重要的指标即CT的复查。一般影像学的吸收较慢,大概到2-4周时才能够吸收。所以判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痊愈,主要还是以症状和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判断,而不是依赖于CT。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目前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诊的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史,这符合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的特征。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 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 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空气中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还能开窗通风吗?

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 如果不是在密闭空间里,通风会使呼吸道飞沫在空气中形成的病毒浓度降低。所以建议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但是提醒大家,注意保暖。

按照现在的防护手段比如戴口罩,能否有效防止气溶胶传播?

新冠肺炎目前还是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疾病,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气 溶胶传播,例如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时。如果是在常规临床护理、一般的工作 生活条件下,采取正确佩戴口罩的飞沫传播防护措施,是足以满足保护普通公众,而不被感 染的。

如果小区里有了确诊病例,或者楼里有隔离的人,传染的风险有多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被确诊后,会在定点医院接受隔离治疗。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会按照有 关要求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确诊病例家中及小区公共区域将进行清洁消毒。作为小区一般居 民,无须过度恐慌,只需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大家都没有免疫力,都是易感的。无论小区是否有病例,都要注意防范。社会不是封闭的,即使小区没有病例,如果不注意防范,也有感染的危险。公寓的电梯或步行楼梯的过道,通常是空气流通不好的地方,坐电梯或走楼梯,都要戴口罩。 房间窗户每天要打开一段时间,让房屋有一定时间通风。在疫情终结以前,尽可能避免用手直接触摸楼梯扶手、电梯按钮、社区公共设施表面,触摸了一定不要再揉眼睛、摸鼻子、摸嘴巴,应该尽快洗手。

医护人员乘坐交通工具,回家会不会把病毒带出来?

从科学角度来说,即使是在隔离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也都是按照要求,经过科学防护才进入 病房开展工作的。医护人员在工作时都会穿着工作服,离院时会更换衣物、清洁身体。救护 新冠肺炎病例的医护还会加穿防护服并经过严格的消毒措施,经过正确的消毒防护措施和院 感防控手段,医护人员离开病房和医院时是不会携带病毒的。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日夜奋战 在一线,希望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被尊重、被善待。

什么是粪-口传播?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所谓的粪-口传播,是指患者粪便污染了食物、水等,然后进入人体消化道感染人。“病从口入”,就是对粪-口传播的 通俗说法。粪-口传播的传染病较多,有霍乱、手足口病等。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研究,近期部分省市报告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便标本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提示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性,但还不能确定进食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感染和传播。当前防控工作已经充分考虑粪-口途径传播的风险,在国家卫生健康委2月6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中,对实验室检测、密切接触者管理、特定人群防护及特定场所消毒等内容,提出了相应措施和要求。下一步将继续加强研究,明确是否通过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感染。对于公众,尤其是餐饮从业人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接触容易污染的物品后要洗手。

出门必须戴手套吗?

如果外出不能满足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条件,外出可戴手套(不露手指的手套均可, 同时注意保持手套干燥),脱下手套后注意手部清洁,并及时清洗手套。出门戴手套,可以减少手与外界直接接触,从而能减少手的污染。但并不是必须的,而且要强调的是,戴手套并不能取代洗手,无论是否戴手套,都需要经常洗手。普通群众没有必要去购买和使用一次性医用手套。

火车站、机场过安检等需要取下口罩,这种密集场合取下口罩会被传染吗?

火车站、机场过安检等短暂取下口罩,一般不会被传染。在取下口罩时,建议与前面人保持 一定的距离,比如1米以上,注意避免与其他人正面相对。面部识别结束后立即戴上口罩。 整理好个人物品,尽快通过安检通道。

已经有地方出现了因为没戴口罩,50秒或者15秒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案例,请问病毒的传播途径究竟是什么?

这种情况是否会感染,关键在于和病人的距离以及是否采取了防护措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呼吸、讲话、咳嗽、打喷嚏都能产生飞沫。与病人近距离出现在同 一个场合,特别是病人讲话或咳嗽,如果没有戴口罩,造成传播是可能的。因此,在疫情没有控制以前,去人员密集场所一定要戴口罩,做好防护。

口罩可以重复使用吗?

这个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如果是独处,没有与外人密切接触,可以不戴口罩。比如一 家人健健康康宅在家里、在自己的私家车上,或者单独在户外,比如小区遇个弯儿,在行人 稀少的公园和街道上散步,可以不戴口罩。

出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超市商场购物、乘坐电梯、封闭办公, 到普通医疗机构就诊(除发热门诊)的患者,可以佩戴普通医用口罩、也叫一次性医用口罩。 回家后将口罩置于洁净、干燥通风环境下自然晾干,还可以重复使用。

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从事和疫情相关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等,还有普通门诊、 病房的医护人员,居家隔离人员以及共同生活人员,建议佩带医用外科口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口罩的使用时长和更换频率。一般来说,如果口罩没有明显的脏污、变形,可以不必四小时一换。但如果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常说的N95或KN95等医用防护口罩,在健康人的日常情况下是不必要的。但与新冠肺炎病人密切接触的一线医护人员必须佩戴。请理性防护、戴合适的口罩,将N95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有媒体报道称,越光滑的表面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在乘坐交通工具或电梯时,双手难免碰到这些光滑的把手或者电梯按钮,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一些小区里电梯间里放了一些面巾纸,希望乘客可以使用面巾纸按电梯,这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果?

实际上干净光滑的表面微生物是不容易存活的,病毒是在一些阴暗、潮湿,比较脏的地方存活的时间更长。这些天都在说电梯的按钮、门把手风险比较高,这个风险比较高并不是因为病毒在上面存活时间长,而是因为这些地方是高频接触的地方,因为相互接触交叉感染的风险就大,所以有三条对应策略:一是适当的增加消毒频次,原来一天一次,现在可以一天多次。 二是可以用一个面巾纸或者是用消毒纸巾把它 隔开,手不直接去碰它。三是也可以在碰了它以后用手消毒剂来揉搓双手,做好手卫生。

乘坐交通工具时难免手会碰到车门、座椅或者拉环,甚至和周围的乘客发生身体触碰,这时候可能无法立即洗手,在这种情况下,市面上有很多消毒湿巾、消毒喷雾以及免洗的洗手液,用这些方法能不能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呢?

要让手干净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流动水洗手,二是擦手消毒剂。如果不具备使用手消毒剂条 件,外出时可佩戴手套。用流动水来洗手时有一些比较严格的步骤,要洗手掌、手背、指缝、 手指、手指尖、大拇指、手腕。如果出门在外,没有流动水,洗手比较难,就可以用手消毒剂来进行手卫生。这种手消毒剂也是要把刚才说的这些部位擦拭到,常用的手消毒剂可能是一些含醇的手消毒剂,因为酒精挥发比较快,杀菌效果比较快。如果有些人对酒精过敏也可以用无醇的手消毒剂。如果没有手消毒剂,用消毒湿巾擦一擦也是可以的。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yz/3_82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