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512000
仁化县
面 积: 2204平方千米
人 口: 22.75万人
代 码: 440224
邮 编: 512300
驻 地: 丹霞街道
拼 音: Renhua Xian
区 号: 0751
车 牌: 粤F
仁化县位于广东省北部,是粤、湘、赣三省交接地,东接江西省崇义、大余县,北邻湖南省汝城县,南面紧邻韶关市区。全县总面积2204平方千米,总人口22.75万人(2006年)。
地处南岭山脉南麓,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约占70%,丘陵约占20%,小平原占10%。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冷,夏秋热,年平均气温19.7℃;年平均降雨量1858.6毫米;无霜期308天。
基本概况
仁化县位于广东省北部,是粤、湘、赣三省交接地,北邻湖南省汝城县,东接江西省崇义、大余县,南距韶关市区50公里。仁化县历史悠久。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就在仁化北端隘口筑有“古秦城”;至南齐年间(公元479年至502年),始建仁化县,距今约1500年。全县辖丹霞、仁化、董塘、石塘、扶溪、闻韶、长江、城口、红山、周田、黄坑、大桥等12个镇,136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2.72万,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县政府驻仁化镇。
仁化县地处南岭山脉南麓,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约占70%,丘陵约占20%,小平原占10%。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冷,夏秋热,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降雨量1619.6毫米;无霜期305天。
境内土地、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拥有大量耕地面积、宜林面积、有林面积,森林覆盖率78%,活立木蓄积量750多万立方米,毛竹面积2.3万多公顷,毛竹蓄积量3100万多株,年产毛竹400多万条。水力资源蕴藏量约16万千瓦,水电总装机容量达约14万千瓦。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铅、锌、钨、铁、铜、铀、锰、锡、硅石、磷、水晶、花岗岩等40余种,境内有全国最大的铅锌矿生产企业凡口铅锌矿和中央企业核工业部七四五矿,煤炭蕴藏量列全省第二位。境内的丹霞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地理学上“丹霞地貌”的命名地,风光秀丽,景色宜人,闻名遐迩。此外还有大批人文景观如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双峰寨、唐宋古塔等。
仁化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供水、供电和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京广铁路支线直达县内,国道323线、106线和省道1949线贯通全县,县城至各镇公路全部实现了硬底化,镇至各中心村公路80%实现了硬底化。水路锦江河直达北江汇入珠江。通讯网络覆盖全县,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和小灵通无线电话。电力充裕。年发电量超过6亿千瓦时。县城日供水量达2万吨。县城环境优美,是广东省卫生城镇,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已进入验收阶段。全县治安形势稳定,民风淳朴,政通人和,是理想的投资置业、生活居住的宝地。
近年来,仁化县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已形成了以建材、矿产、电力、塑料、化工、冶金、机械、制衣和藤竹木加工等行业组成的地方工业体系。农业生产连年丰收,逐步形成了优质稻、沙田柚、茶叶、花生、毛竹、山地鸡、山羊、板鸭、三元杂交猪、松香等农业商品基地和农业产业,农业生产正向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1999年全县实现了小康达标。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丹霞山2004年接待游客达115万人次。外经贸工作也取得重大发展,全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自然地理
仁化县地貌大体北高南低,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约占70%、丘陵约占20%、小平原占10%,总体走向为东南向。
仁化县地层发育较为齐全,主要有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地貌大体北高南低,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约占70%、丘陵约占20%、小平原占10%,总体走向为东南向,西北锡林峰高1394.5米,北东角范水山高1559.3米。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命名的丹霞地貌,位于县城正南面,丹霞地貌方圆百里,它集雄、险、奇、秀、幽于一体,揽锦水飞泉、旭日红云,以阳元山、阴元石、玉女拦江、童子拜观音等绝世奇观的地形地貌吸引着海内外四方游客,令世人惊叹不已。
经济概况
仁化县有工业企业2480个,其中镇级以上的94个,村办182个,个体2204个。
近几年,在巩固发展传统资源型工业的同时,建材、机械、化工、冶金、塑料等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并已形成一定规模。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电力、水泥、铁矿、铅锌矿、花岗岩材、硫酸、电解锌、链钩式输送机、出口成衣、PVC塑料系列产品、工程塑料产品,刨花板、细木工板等。重点工业企业有:锦江电力开发总公司(年发电量2亿千瓦时),金狮冶化有限公司(属下有水泥一、二、三厂,白水泥厂,建材厂,年产水泥61万吨),广东群乐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塑料厂(年产PVC塑料系列产品9000吨,县供电总公司,县制衣厂(年出口成衣50万件),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建材设备和机械配件1000台套),仁达刨花板厂等 。 仁化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农副产品极为丰富,主要有优质米、甘蔗、沙田柚、茶叶、花生、柑、橘、橙、木耳、香菇、冬笋、竹、木、玉扣纸、瘦肉型猪、水产品等。94年粮食总产83790号,产茶228吨。
小水电是县农业的拳头产品,全县有水电站85座,小水电装机容量达8万千瓦,年水力发电量3.5亿千瓦时。还办起了线鸡、锦鸡、蛇石硅、甲鱼、果子狸等养殖场,开发了水库网箱养鱼。现有乡镇企业7000余个,94年实现利润1.234亿元。近年来,全县农业布局不断优化调整,优质、高产、高将近农业发展迅速、并逐步向规模化、区域化、高档次迈进。
行政区划
仁化县辖1个街道、10个镇:丹霞街道、闻韶镇、扶溪镇、长江镇、城口镇、红山镇、石塘镇、董塘镇、大桥镇、周田镇、黄坑镇。共有109个村委会。县人民政府驻丹霞街道。
历史沿革
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就在仁化北端隘口筑有“古秦城”;至南齐年间(公元479年至502年),始建仁化县。
2000年,仁化县辖9个镇:仁化镇、丹霞镇、长江镇、石塘镇、红山镇、扶溪镇、城口镇、闻韶镇、董塘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63213人,其中:仁化镇 43826人、丹霞镇 6300人、闻韶镇 4439人、扶溪镇 10787人、长江镇 21110人、城口镇 8789人、红山镇 8017人、石塘镇 10761人、董塘镇 31469人、凡口铅锌矿虚拟镇 13932人、广东铝厂虚拟镇 2282人、七四五矿虚拟镇 1501人。
2002年,仁化县辖9个镇(仁化 城口 长江 扶溪 董塘 石塘 闻韶 丹霞 红山),88个村委会、13个居委会。
2004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0号)调整韶关市部分行政区划:将原曲江县的黄坑镇、周田镇、大桥镇划归仁化县管辖。调整前,仁化县面积1822平方千米,人口17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仁化县辖12个镇(仁化、城口、长江、扶溪、董塘、石塘、闻韶、丹霞、红山、黄坑、大桥、周田)。
2006年6月7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006]28号)批准:撤销韶关市仁化县丹霞镇、仁化镇,设立丹霞街道办事处。
交通情况
仁化县内交通设施完备,构建了以国道106线、323线和省道246线(境内全为一级路面)为主轴,国、省、市、县道畅通,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韶赣、博仁株高速公路和韶赣铁路即将动工,必将为仁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县至各镇公路实现了水泥硬底化,镇至村公路硬底化率达81%,全县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8.9公里。公路运输距离广州250公里,京珠高速公路距离县城仅1小时车程。京广铁路货运支线直达县境内。
仁化资源
仁化县境内电力能源充裕,电力充足。全县水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时,年发电量达5亿千瓦时,是全国首批初级电气化达标县。仁化县华粤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总装机72万千瓦,年发电可达50亿千瓦时,目前第一期工程2×6万千瓦已投产发电,第二期2×30万千瓦发电项目进入论证阶段。
仁化县矿产资源丰富。已经探明和正在开发的矿藏主要有铅、锌、钨、铁、铜、铀、锰、锡、硅石、磷、水晶、花岗岩、地下热水等40多种,其中现探明的铅锌矿地质储量3473.5万吨。
工业状况
仁化工业立足丰富的矿产、电力、旅游、林业、农产品等资源优势,围绕产品、半成品、工业废料等,研发中下游产品,初步形成矿产品加工、电力、制衣、竹木加工、铝型材等五个特色突出、配套完善、集约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拥有四大工业园区和一大工业基地,即坪岗工业区、大岭工业园、东湖民营工业园、长江竹木加工区和凡口铅锌矿基地。重点工业企业有锦江电力开发总公司、澳科金属铸造有限公司、华粤煤矸石有限公司、雄建铝业有限公司、凡口铅锌矿、金狮冶化厂、超细镍粉厂、鑫海仁丹钨业有限公司和泰和元有限公司等。
农业情况
仁化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已形成并建成了优质谷、沙田柚、茶叶、地膜花生、蔬菜、毛竹、板鸭、蚕桑、黑山羊、三元杂交猪、高科技农业示范等生产基地。其中黑山羊养殖已达3.8万头,茶叶面积3万亩,毛竹5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840万立方,年产木材5万立方,生态公益林面积110万亩。
全县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6.7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3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37.8%,当年农村人平纯收入4094元,农户生活水平比改革开放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农业生产方面,种植业以水稻、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生产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羊、养三鸟为主。年种植水稻11.6万亩,单产474公斤,总产5.5万吨。花生种植面积7.4万亩,总产1.76万吨,蔬菜种植9.17万亩,总产12.9万吨。茶叶种植面积2.02万亩,年总产620吨。果树种植面积2.18万亩,主要以沙田柚、柑桔橙、李、青梅等为主。年产果品6595吨;畜牧方面以生猪、黑山羊、三鸟饲养为主,生猪年饲养量24.9万头,出栏12.2万头,黑山羊饲养存量4.88万头,三鸟出栏160.76万只[2]。
服务设施
仁化服务设施完善。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餐饮业、贸易业、运输业繁荣。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宽带网络覆盖全县。县内各类宾馆、酒楼50多家,床位近5000个,其中三星级以上宾馆两家。境内金融分设机构5家,服务网点50余个,遍布全县。娱乐设施完善,拥有一流的体育馆、运动场、文化中心广场和老人活动中心。县城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舒适,是全国卫生城镇和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服务机构健全,成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民营企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培训中心等服务机构,切实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一条龙”、“一站式”的高效优质服务[1]。
2021年4月,仁化县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仁化县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中央文明办公布了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仁化县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仁化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6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仁化县为第二批广东省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6月,仁化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广东片区)。
2020年,仁化县入选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代表景点为丹霞山。
2017年12月,仁化县上榜2017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
2016年2月,仁化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莒南概况
齐鲁红都,人文莒南。
莒南西周时属向国,东周时属莒国,秦、隋时随莒国划入琅琊郡莒县。
莒文化传承于龙山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为山东三大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杨妙真、王璟、孙镗、庄瑶、庄陔兰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境内至今仍留有王璟石刻造像群、孙镗纪念馆、孙膑著书修身处——孙膑洞等历史人文遗存。
莒南是一方孕育辉煌的热土,抗战时期,曾是全省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
1941年3月,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的115师进驻莒南,时间长达4年之久。
1945年8月,山东省 *** 在莒南大店镇宣告成立。
山东省新华书店、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先后在这里成立,《山东画报》、 *** 滨海区委机关报——《滨海农村》先后在这里创刊,《大众日报》、山东文协、抗大一分校、省实验剧团、山东大药房等新闻、文化、卫生机构曾长期驻扎在莒南。
*** 、罗荣桓、陈毅、徐向前、谷牧、朱瑞、黎玉、肖华、陈光等共和国的***、元帅及两百多位将军都在莒南工作过、战斗过。
50年代涌现出了高家柳沟、王家坊前、厉家寨三个受到 *** 主席亲笔批示的全国先进典型,特别是“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光辉批示,曾经作为全国农业战线上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口号响彻全国。
临港腹地,活力莒南。
莒南地处青岛港、岚山港、日照港、连云港四大港口腹地,距岚山港仅10公里,距日照港、连云港50公里。
穿越县境的兖石铁路、岚济公路、日东高速、同三高速、日枣高速、长深高速把莒南与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等经济发达地区连为一体。
依托近海临港优势,抢抓省委省 *** 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和市委、市 *** 发展临港经济的战略部署,实施县经济开发区、临港产业区“双区联动”,强力打造临港经济主体功能区。
规划27平方公里的莒南经济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辅,组团推进,联动开发,形成了“一核”、“一脉”、“三心”、“四线”、“六区”的发展格局。
截止目前,共有79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62.1亿元,其中,57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完成投资51.85亿元。
总规划面积328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区,规划通过铁路支线、疏港大道、物流货运中心、产业配套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现代物流、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四大产业,打造临港物流、半岛制造业转移、重化工业加工配套重要基地。
围绕临港抓招商,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实施“过江入浙下广东”和“对接半岛”战略,新引进开工项目7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5个、过5000万元项目16个,项目投入总量、单体规模和质量明显提高。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花生、板栗、肉类、磨料磨具、草柳编、石雕石刻六大出口产业。
其中,磨料磨具年产15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2%,出口量占全国的43%,大店镇成为全国磨料磨具第一镇。
花生出口分别占全国、全省的33%和41%,实现了花生总产量全省第一,单产、加工能力、出口创汇三个全国第一,“中国花生年会暨2007中国花生博览会”在莒南召开。
产业名县,特色莒南。
莒南是特色农业之乡。
莒南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以全国“花生之乡”、“柳编之乡”、“板栗之乡”、“茶叶之乡”、“石雕艺术之乡”享誉海内外。
发展“基地型”农业。
重点建设花生、茶叶、黄烟、柳条、桑蚕、板栗、瓜菜、草莓、果品、畜禽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花生播种面积突破50万亩,我县被列入全国“花生高产创建示范县”。
发展“加工型”农业。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达到2家、市级达到36家。
发展“出口型”农业。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23万余亩,标准化生产基地达32万余亩,20万亩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5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被命名为“全市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场)”。
发展“品牌型”农业。
继续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特色创品牌,我县绿茶先后26次获国家和省农业博览会金银奖。
发展“生态型”农业。
实施了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沿海防护林重点生态工程、沼气国债项目、沭河培堤、陡山灌区东干渠项目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累计完成水利工程7000多处,开发整理土地面积28万亩,新增耕地4万多亩,建设户用沼气池5.1万个。
莒南是新兴工业基地。
大力实施“工业兴县”主战略,实施了总投资18亿元的鑫海科技、总投资5亿元的阜丰生物科技、投资4.1亿元的鸿泰化工氨基乙酸、投资3.2亿元的碧海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生产线、投资3.2亿元的信义重机数控立车等一批大项目,打造了阜丰、鑫海科技、绿润、三方、信义、碧海等一批科技型、骨干型企业,培育了生物发酵、钛铁合金、机械、食品、化工等主导产业。
阜丰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生物发酵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是全球第一大谷氨酸生产商和亚洲第二大黄原胶生产商。
绿润公司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板栗产品加工总量、品种和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第一。
目前,莒南县正围绕实施产业振兴规划,以创新工业园为载体,着力培育以信义机械、碧海机械为龙头的机械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最大的奶包机械生产基地、数控车床生产基地和镍铁合金、不锈钢生产加工基地。
莒南是文化旅游胜地。
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植,积极融入全省红色旅游线、黄金海岸线,围绕“齐鲁红都、古镇庄园、天佛圣地、山水莒南”的品牌定位,着力开发精品旅游产品。
总投资3.9亿元、一期投资1.5亿元的天马岛旅游开发项目正式投入运营,总投资4.6亿元的省 *** 旧址二期工程和大店古镇庄园开发已开工建设。
目前,全县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1个、“AAA”级景区2个、“AA”级景区1个,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我县被列入全省十佳休闲旅游度假区、全省红色旅游重点线路和全省县域旅游品牌十强县。
莒南是现代物流名县。
“拆除三尺柜台,立起自选货架”,实施“十百千”工程,形成了“以连锁配送经营为纽带,镇镇有超市、村村有连锁店”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我县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的经验做法,被省委领导和全国供销总社称赞为“莒南模式、临沂经验、山东现象、全国推广”,全国“供销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暨莒南经验高层论坛”在我县举办,今年5月份,全国县级供销社工作会议参观了我县现场。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已建成农村社区56个;年内新建33个,覆盖建制村111个,覆盖人口12.3万人。
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农村又一重大变革”的“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上,我县作了典型经验介绍。
宜居城市,文明莒南。
实施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双城同创”,有力地促进了县城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居环境的改善,进一步展现了和谐发展新形象。
县城旧城改造有序推进,温泉小区、阳光小区、富泉小区38座还建楼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
按照“八纵九横”的道路框架,对城区主干道路进行改造升级。
实施鸡龙河城区段改造,初步形成了“一河清水、两岸绿色”新的城市景观带。
在县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的基础上,建成启用了6万吨新区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6万吨垃圾处理场,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
莒南被授予“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市级文明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先进县区”称号。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远程教育网络、通沼气。
全县农村医疗和城乡低保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有18671户、25486人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补助水平增至80元,参合率达到98.3%。
全县年增各类人员就业再就业6000人以上,年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
深入推进“平安莒南”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切实维护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县法院成为全省唯一被授予“全国优秀法院”荣誉称号的基层法院。
创业热土,效能莒南。
抓服务提速增效。
以“争先进位创一流,优化服务促发展”为主题,在全县深入开展“效能建设年”活动,进一步解决影响和阻碍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县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公”的经验做法在全省全市推广。
建起了高标准的“行风热线”直播间,开通了“马上就办”投诉举报热线和投诉电子信箱,形成了快速联动、联合查纠的投诉受理机制。
抓班子强基固本。
实施了以“六带六联八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县带乡联村结合”工程和“弘扬厉家寨精神,争创‘好例’型支部”活动,全县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跨越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抓风气激浊扬清。
在全县大力倡树“解放思想不停顿、咬定发展不动摇、艰苦创业不懈怠、团结实干不折腾”的风气,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坚定了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大力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了《廉政沟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形成了党风正、政风清、民风和的良好局面。
抓落实做功求效。
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成立了25项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对6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强化督导调度,强力推进落实。
进一步完善对县直和乡镇工作的绩效考核办法,通过奖优罚劣,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