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豆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就是可以治疗便秘和痛经,但是,不能过多食用,因为过多食用就变成了腹泻了。但是治疗痛经的功效确实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在来月经的期间是肯定需要吃一些补品的,然后槐豆又没有什么副作用。
槐豆为槐角 望江南子 的别名,所以槐豆的功效与作用与槐角 望江南子 相同。
《本经》:"味苦,寒。" 《别录》:"酸咸,无毒。"《本草蒙筌》:"味苦辛咸,气寒,无毒。" 入肝、大肠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大肠三经。"《本草经疏》:"入手、足阳明,兼入足厥阴经。"甘苦,凉,有毒。
《现代实用中药》:"苦,平,无毒。"
《福建民间草药》:"苦,微寒,无毒。"
《广西中药志》:"味微甘苦,性平。"
《福建中草药》:"甘辛,凉。"
槐豆具有改善视力、发质的功效。槐豆富含油酸22.3%、亚油酸53%、亚麻酸12%,在一项对24位高血压或者有高血脂肪的病人所进行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在饮 用槐豆泡的茶汤1-2个月后,83.9%的病人在高血压、血脂肪方面都获得了改善。
1、肠风泻血。用槐角(去梗,炒)一两,地榆、 当归(酒焙)、防风、 黄芩、 枳壳(麸炒)各半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 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槐角丸?。
2、大肠脱肛。用 槐实、 槐花等分,炒为末,蘸羊血炙熟吃(用猪肾去皮蘸末炙熟吃亦可),以酒关下。
3、内痔、外痔。用槐角一半,捣成汁,捣成汁,晒,浓,取地胆为末,同煎成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水送下。作丸时,也作成挺子,纳肛门内。地胆末可用苦参末代替。
4、目热昏暗。用槐角、黄连各二两,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浆水送下。每天二次。
5、大热心闷。用槐角烧为末,酒送服一匙。
槐豆仁及槐豆仁连皮制成浸膏,于家兔皮下注射,可使红细胞减少,后者尤甚,说明槐角中含有一种破坏红细胞的物质。槐角浸膏注射于青蛙、蜥蝎及白鼠结果皆中毒致死,足以说明槐角有毒。槐树种子提取液能使兔、猪、人的红细胞凝集,种子、荚、果肉均含有抗A、抗B、抗H凝集素。另据苏联介绍槐树的花、果、叶各部分酊剂毒性不大,小剂量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兴奋呼吸,轻度降低血压;大剂量可抑制某些反射机能。
汤火伤的治疗汤火伤验方
蛋黄油是蛋黄经熬炼而制得的加工品,其作为药用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早在北周时期姚僧垣(499~583)撰《集验方》始载用于治疗汤炎烧伤病,以后历代医籍散见记录扩大用途,这些古方多作外治应用,至今仍显实用价值,此作钩沉集萃供同道参考借鉴,综合其主治病症分列十类方介绍如下。x0dx0d1治水火烫伤方x0dx0d熟鸡子10个,取黄炒取油,入10文腻粉,搅匀,鸡翎扫疮上,三、五日,永除瘢痕(《姚氏集验方》)。x0dx0d按:此方于《圣济总录》、《普济方》、《济阳纲目》、《疡医大全》等书皆见引录,方中腻粉,又名韶粉、胡粉,或简称“粉”者。在明清方书里有单用蛋黄油者,如《急救良方》、《悬袖便方》、《增订验方新编》,有加用菜油煎炼的,如《暴证知要》载方。x0d2治疮痍瘢痕方x0dx0d2.1治伤寒热毒发豌豆疮,差后满面瘢痕:鸡子7枚,煮熟用黄,乱发1两剪碎,同于铫子炒,候发消尽成油,用薄绵滤,入瓷盒中盛,夜卧时涂抹之(《太平圣惠方》)。x0dx0d2.2治久患疮痍,差后瘢痕不灭,疮痕无问新旧必除:鸡子5~7枚,取黄,于铛中炒,如黑脂成膏。以布先揩破瘢痕,然后涂膏,日三两度,自然灭瘢,与旧肉无别(《太平圣惠方》)。x0dx0d3治头面热疮肿毒、肥疮秃疮方x0dx0d3.1乱发鸡子膏主孩子热疮。用鸡子5枚去白取黄,乱发如鸡子许大,二味相和,于铁铫子中炭火熬,初甚干,少须即发焦,遂有液出,旋取置一瓷碗中,以液尽为度,取涂热疮上,即以苦参末粉之(《传信方》)。x0d3.2治疮肿毒鸡子油加头发、黄蜡须许,量用黄丹试熬贴,每用1个即消(《鳍府禁方》)。x0dx0d3.3治肥疮鸡子2~3个,煮熟,去白用黄,炒出油,搽疮数次即愈(《仙方合集》、《回生集》)。x0dx0d3.4治秃疮用鸡子1个,煎出油来,入人言3分,为末入内,搽疮上。先将秃壳剃净后搽1~2次愈(《龚氏济世全书》)又方:取鸡子油、松香、小儿头发,用香油煎熬成膏,涂上即愈(《神福堂公选良方》)。x0dx0d4治赤鼻、平疳方x0dx0d4.1治赤鼻用极臭盐蛋10~20个,煮熟,取黄煎油1小盏,和细辛末,白菊花末各2钱,调匀,常擦患处。并每日用鲜枇杷叶(去毛蜜炙)煎汤服,半月愈(《神福堂公选良方》)。x0dx0d4.2治耳疳脓汁鸡子煮熟,用黄炒出油,退火,滴耳(《仙方合集》)。x0dx0d5治杖疮、压磨伤方x0dx0d5.1治杖疮已破,用鸡子黄熬油搽之,甚效。(《唐瑶经验方》)x0dx0d5.2治被重压磨肩伤,取鸡蛋2个,煮熟去白,留黄熬取油,加冰片少许,捣敷(《古今灵验秘方集成》)。x0dx0d6治黄水疮方x0dx0d煅石膏3钱,煅龙骨3钱,片松香3钱,煅白矾3钱,上药共研细末,以鸡蛋黄熬油,和药敷上(《集验方》)。x0dx0d7治鼠瘘、脓窝疮、寒湿疮方x0dx0d7.1治鼠瘘或已溃取鸡子三颗(《本草纲目》用1枚),米下蒸半日出,取黄熬令黑。先拭疮汁令干,以药纳疮孔中,不过三度即愈(《千金翼方》)。x0dx0d7.2治脓窝疮方,名鸡黄煎。取煨石膏3钱,寒水石2钱,黄丹、硫黄各1钱,共研极细末,将鸡子黄熬出油调敷(《神福堂公先良方》)。x0dx0d7.3治寒湿疮鸡子煮熟,去白用黄,慢火炒出油,加黄柏末于油中,掺上立效。或烟胶为末,掺上。若疮燥,加香油调敷(《秘方集验》、《经难丹方汇编》)。x0dx0d7.4治阴疮溃烂,缘不忌月事行房,阳物溃烂者。用气死笋子、五倍子、枯矾、轻粉、青黛、地枯牛(野烟)、蜈蚣,共为末;用香油煎鸡蛋黄,以油调,先以酸浆草煎水洗净,搽之自愈(《仙方合集》)。x0dx0d8治肾囊风(绣逑风)方x0dx0d老杉木1段烧存性研细,同蛋黄油调搽之(《神福堂公选良方》、《外科选要》)。x0dx0d按:方中杉木,别名沙木,南方产常绿乔木,药用树心材及树枝,味辛苦性温无毒,气芬芳辟秽,能散湿毒之邪、可治小儿阴肿,阴囊湿疹等。x0dx0d9治痔疮方x0dx0d名生肌凤雏膏:用鸡蛋煮熟去白用黄10余个,铜勺同熬油,倾入盏内,约油3钱,加轻粉细末1钱,乳香、血竭、龙骨各末5分,共入油内和匀。每日早、午、晚以鸡翎蘸,涂患孔内,膏盖避风。涂者半月可以获愈内(《外科正宗》)。x0dx0d10治脚上臭疮方x0dx0d用熟蛋子1个,黄蜡1钱煎油涂之(《本草纲目》)。x0dx0d按:此治所指似属脱疽溃烂腐臭,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晚期发生坏疽,溃疡阶段见症。方中黄蜡乃蜜蜡粗品,性味甘平,有解毒生肌定痛敛疮之效,为治疮要药。x0dx0d鉴于古代方书对于蛋黄油的记载零散并无专述,本文列举以证资出处。为便应用特附言如下:x0dx0d蛋黄油的原料是家禽蛋(如鸡蛋、鸭蛋、鹅蛋)之蛋黄,因鸡蛋易得而习为常用,用鸡蛋炼制的油脂又称为鸡蛋黄油,鸡子油,鸡蛋油,凤凰油,至圣膏等,一般说的蛋黄油即为鸡蛋黄油。x0dx0d蛋黄油制作方法是取鲜蛋数枚,煮熟后剥壳去白,用蛋黄置于小铁勺(或铜勺,但不可用铝勺!)内压扁挟碎,放火上加热煎熬,由黄变黑时“吱吱”作响,有油溢出,此时用锅铲连压,边用小勺匙取出油,以出油尽为度,弃去焦渣,将油贮于消毒净瓶中,冷却备用。一枚鸡蛋黄大约可制取2毫升油。x0dx0d蛋黄油的功用:该油具有生肌长皮,消肿止痛,敛疮收口的作用,古代主治已如前述,现代临床可用于烫伤、湿疹、疮疡、瘘管窦道、皮肤皲裂、口腔溃疡、眼炎(结膜炎、睑缘炎)、中耳炎、鼻窦炎、阴道炎、龟头炎及小儿百日咳、消化不良、夏季腹泻和结核病、溃疡病的辅助治疗等。此油既可单用又可配调他药,内服或外用。《本草品汇精要》谓“鸡子黄炒取油,服之去小儿惊热,下痢及痰热,主百病”即是内服之范例示语。
1、汤火伤。用甘草煎蜜涂搽。又方:用白及粉调油涂搽。
2、再方。用刘寄奴捣末。先以鸡毛沾糯米资浆扫伤口,然后把药末敷上。又方:用油调苦参末敷伤处。
3、再方。用蓖麻子仁蛤粉,等分为末,汤伤以油调搽,火灼以水调搽。又方:用大黄生研,调蜜涂搽,不惟止痛,而且灭瘢。
4、再方。用白蔹研末敷涂。又方:用瓦松、柏叶同捣烂,敷涂。
5、再方。用柏叶生捣涂搽,二、三日后,止痛灭瘢。又方:用胡麻生研如泥,涂搽伤处。
6、再方。用小麦炒黑,研为末,加腻粉,调油涂伤处。勿接触冷水。
7、再方。用大麦炒黑,研为末,搽伤处。又方:用荞麦面炒黄,研末,水调敷伤处,有特效。
8、再方。用稻秆灰冷水中淘七遍,带湿摊伤处,药干即换。若是湿疮,则将稻秆灰淘后焙干,加油调涂。三、五次可愈。
9、再方。用粟米焦,投不中,澄取汁,浓煎如糖,频搽伤上,能止痛,灭瘢痕。又方:粟米,半生半炒,研为末,酒调敷伤处。
10、再方。用馒头饼烧存性,研为末,加油调匀涂伤处。又方:用酱涂。又方:用酸醋淋洗,并以醋泥涂伤处,有效,亦无瘢痕。
11、再方。用黄明胶加水,煎如糊,冷后,涂伤处。又方:用虎骨炙焦,研末敷涂。又方:用菜子油调蚯蚓屎涂搽。
12、治汤火伤。用生萝卜捣汁敷涂。又方:用羊子骨髓调粉锡涂搽。又方:用银朱调菜油敷上。又方:用凉水冲绿矾粉浇伤处,痛立止,肿亦消。
13、汤火伤溃烂成疮。用麻油四两,煎当归一两至焦黄。去渣留油,加入黄蜡一两,搅成膏。等冷定后,取膏摊贴患处。
14、杉皮:刀伤、汤火伤。取老树皮烧存性,研末敷搽。或调鸡蛋清涂搽。
15、热疮,汤火伤的治疗便方。用醋拌麦麸熨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