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县基层办的通知要求,9月12日晚上10点,收看了广西卫视《第一书记》栏目拍摄的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派驻我市三江县良口乡产口村第一书记罗良鸿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专题片。
片中讲述了“十岁女娃没有娘,错把奶奶喊作妈”的侗家女孩石欣颜,出生38天母亲改嫁他乡,与奶奶相依为命。“家穷偏无顶梁柱,姐弟有泪不轻弹”的姐弟李愿娥、李愿恒,因父亲去世早,母亲身患重病,靠残疾伯父支撑一家生活的感人事迹。
作为第一书记罗良鸿,为了改变山区贫穷面貌,想方设法带领广大村民发展稻田养鱼、种植茶叶、侗绣等项目,来增加群众经济收入,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但由于扶贫项目缺乏资金和技术,也是纸上谈兵。借助广西卫视《第一书记》这个平台,事迹播出后,得到了相关单位及社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三个贫困小孩得到了共计10.7425万元的爱心款,扶贫项目得到了151.97万元的爱心启动资金。在这些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关爱和支持下,让石欣颜、李愿娥、李愿恒等3个贫困村小孩改变了生活,实现读书梦;使该村的稻田养鱼、种植茶叶、侗绣等扶贫项目得以顺利开发,实现广大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指日可待。
看完该期节目后,同样作为一名贫困村第一书记,感同身受,在被事迹感动的同时,也有所启发。
首先,扶贫要先扶人。广大村民祖祖辈辈、世袭沿下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陈旧思想观念、参差不齐的人文素质等因素,要想在短期内得到转变,是不切实际的,只有通过政府引导感化,驻村干部深入农户示范带头,加强生产生活技能的培训,尊重群众的意愿,在扶贫项目的开发、设计、实施、管理上,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在得到更多实惠的同时,逐步转变和提高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开拓意识,变“输血”为“造血”。
其次,扶贫项目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受地理气候、土壤、水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发扶贫项目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在制定一些扶贫政策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多方因素,科学论证,不能搞“一言堂”,要因地施策。只有这样,才能让扶贫项目得以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扶贫项目需要后盾单位、职能部门、社会资源的共同支持和参与。要想改变贫困村面貌,早日脱贫致富。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意,制定扶贫计划的基础上,作为后盾单位要把扶贫工作列入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在资金、技术、协调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作为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配合,给予扶贫政策、信息、项目、专项资金、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协调和参与。作为社会资源,要充分利用一些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资源,让他们共同参与和支持扶贫项目的开发。
只有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后盾单位、职能部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三方共同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才能有效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广大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才得以早日实现。
一年又一年,我们转眼间长大了,伴着我的中秋夜,也在发生着变化,一年胜似一年。 记忆中很清晰,前几年快到中秋节时分,家家忙着打月饼,特别是我奶奶家。那时候,奶奶到加工厂里打的月饼,我吃起来很香很甜,虽然仅仅是瓜子白糖面粉的。
我记得,我家邻居如果先打好了月饼,就拿来给我们尝尝鲜,不管是一块还是两块。我看到后,欢欢喜喜的样子,拿一块放在嘴里吃着,还不停地问:“奶奶,我们家什么时候打月饼啊?”
中秋节,苹果和梨是必有的。我经常抱起一大个梨,吃的不亦乐乎。晚上,全家人居在一起赏月,谈论着家长里短。我是快快乐乐的,心里总想着,月亮上会不会有嫦娥。
时间过的多快,我已走过了16个中秋节了。有时候想想,还真的很喜欢以前的中秋。 和以前不同,今年的中秋,总感觉来的有些快。
-------------------------------------------------------------------------------------------------------------------
今天,吃完早饭,开始学习,并没有感觉到中秋的不同。中午,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饺子,吃月饼。可吃完午饭,妈妈就去玩了。爸爸去午休了。屋子里空落落的,好清静的中秋节啊!
晚上,期盼已久的中秋晚会来临了。边吃着月饼,月亮从窗外洒来一束束皎洁的幽光,正好照在我身上。看着晚会,感觉一点意思也没有。人呢,也没有了以前的欢快劲儿。
这时候,若有若无地听见了一声鞭炮的嘹亮声,有些镇耳朵,我紧紧地捂了起来。外面,屋里,还是和平常没什么两样,只是多了月饼的芳香味。
看完晚会,就上床睡觉了。望到很明亮的月光,撒下了一片银色的朦胧。有树枝遮去了一块,忽明忽暗的,宛若少女羞答答的脸庞。
月光还是和以前一样,澄澈,明亮,唯独月光下的人变了,变得不一样了。
团圆,离别,思念……这些月色承载的美好,亦是不懂的。只知道,月亮圆时有月饼吃。立秋后,日子近了。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八月十五这一天,月饼香甜。这点念想如同草丛里的萤火虫,一闪一闪的,胜过头顶的月亮
小小年纪,一家四口人,天天在一起。日子漫长得像一眼深井,任凭我惦着脚也望不见底。年轻的父母日日劳作,我和弟结伴在村小读书。放学归来,做功课,玩耍。十五这一天,饭菜很香。炖了家养的一只鸡,炒园里时蔬。八十年代的月饼,都是牛皮纸包着,很大的个儿。一人一块儿,在院子的大杨树底下吃。夜露深,人亦困去。任凭上好的月色,一窗一窗,徒照酣甜的梦乡。
童年过了,我去外地读书。轻轻一翻,日历像一面镜子,前面照见一片天,后面却是大不同的光景。开始舟车劳顿,聚少离多。成绩单之外,回家成为年少的迫切心愿。高中因体质发育,严重的晕车之苦,以致我不敢坐车,而不能回家。偶尔有些小意外,买书或贪玩将路费花了,回家就一推再推。
有一年国庆,归家,中秋已过月余。母亲留给我的一只月饼,拿出来,长了白毛毛。吃饭时,弟把他碗里的一只鸡腿也挟给我。他告诉我,八月十五的那两只鸡腿,全让他一个人啃了。
时光如梭,青春初满。青葱少年在大学,满脑子风花雪月。月朦胧鸟朦胧的中秋之夜,文学社相约去小荷亭品诗赏月。月满的荷塘,荷花是没有的。三五杆枯荷立在水中央,似乎更添诗情画意。
现在还记得清,中文系的康大才子朗诵《望月》。他挥一挥手,仰头潇洒地望向月空——啊,月亮!紧接着,中分的长发昂然一甩,差点甩到月亮上去。这个造型太酷了,酷到月亮下的少年,笑酸了脸,人仰马翻。而这一甩,堪称青春的经典。后来,每每同学有聚,总有人来一句,啊,月亮!长发短发,貌似一甩,脸上表情是嫩得插出水儿的水木年华。
这样的中秋,大抵因为太快乐,常常顾不上想家。玩得尽兴而归,才想起给家里打个电话。深更半夜里,母亲被电话扰醒,还不忘问我吃了月饼。那年月,一家四口人,分三地。天上一轮明月,地上彼此相望。中秋的月儿圆,人却不团圆。
而我,无比渴盼团圆,是工作两年。人在远方,奔波辗转,生活时有困顿,人亦越发惦念家人的相亲温暖。中秋无长假,通常是不能回家的。每年中秋前总要做一件事——去邮局寄月饼。对离别的感受深了,方知父母在家的孤单。值中秋之夜,万家灯火。最深的念想,不是月饼,也非月亮。是想回家看看。
近年,得父母在身边。中秋,月饼是提前一个月就买了的。广式月饼小小的,拿去华丽的包装,只蛋黄一般大。每日榨一壶鲜豆浆,配两块月饼,是一家人香甜的早餐。清秋好时节,天上的月亮广阔无垠,普渡众生。而月饼,让日子锦上添花——吃着月饼,奔波的人们歇一歇脚,尝一尝天伦,望一望花好月圆。
二十年,光景就这样一晃而过。成长像一个圆,从起点到终点,从离开到归来。花开花落,数载浮沉。时光辗转里,绕了大半个中国,一家人再次团聚。亲情、爱情、事业、友情、金钱,人生的五子棋,如果要我选择,亲情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它像一轮天上的明月,阴晴圆缺,始终照亮我的生命疆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铁马冰河入梦来。
明月夜,小团圆。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似乎懂了:窗前月色是温暖相亲,勇气,爱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