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印发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以及轨道交通装备等6个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其中就提到现代农业机械高端产品取得突破,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加强。
国家政府一直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多次出台政策措施提升农业机械服务水平。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引导,来帮助农机企业改变服务模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农业机械制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政府农业机械购买补贴规模为175亿,到2013年增长至215亿元,随后结合农机补贴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开始控制补贴资金规模,2014年时为217.5亿元。
2012-2014年中国政府农业机械购买补贴规模情况图(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补贴资金的作用下,增加了不少新购机客户,新用户比例得到大幅增长。但也有一些城镇客户把农机产品作为投资品,还有一部分是返乡农民工,这两类用户群体都未曾使用过农机产品,缺乏作业经验,比例在25%-30%之间。
因此农机企业应提供全面的服务,但需整合整个产业链资源,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并承担起服务责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而且服务所蕴含的价值将可以变为企业利润,加大服务资源的投入,使之标准化、专业化、科学化,并改变原有的服务模式。
广义上的农业机械服务涉及范围较大,包括产业链上游市场的科研、零部件制造、农业机械制造等;中游市场则涵盖了机耕、机播、机收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以及农机维修、技术、租赁等衍生服务;下游市场则是农业生产活动。
目前农业机械大中型企业营收主要来自农业机械的制造与销售,随着服务模式的转变,相关业务的展开,服务业务将成为新的盈利点,并能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其中农机维修、技术、租赁等服务领域被普遍看好。
国内对于农业机械的服务需求旺盛,未来市场规模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张,农业机械服务经营的收入也将得到大幅度增长,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0年,我国农业机械服务经营收入将达8682亿元,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你好:农业机械是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
2004年以来,由于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逐步出台,进一步刺激了农民的购机热情,使中国农机工业生产经营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呈现出良好的开端。2004年中国各类农机进出口额达到95.36亿美元,同比增长50.16%。其中,进口61.92亿美元,增长46.8%;出口33.44亿元,增长56.9%,贸易逆差28.48亿美元。
2005年农机工业总产值已达1083.22亿元,同比增长31.61%;产品销售收入达1058.16亿元,同比增长35.7%。在机械工业各行业中,2005年农机工业的增幅排名第二,高于机械行业的平均增幅。2005年上半年中国各类农机进出口额达52.48亿美元,同比增长17.96%,其中:进口27.74亿美元,同比减少5.5%,低于全国机电产品进口增长15.2个百分点,在全国机电产品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8%;出口24.75亿美元,同比增长63.5%,高于全国机电产品出口30.5个百分点,在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
2006年全国农机产品销售收入600多亿元,同比增长达35%。主要农机产品全面热销。2006年以来,各类农机(包括柴油机)上半年进出口额达69.71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出口额为35.41亿美元,同比增长33.8%,高于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6个百分点;进口额34.3亿美元,同比增长11.3%,低于全国机电产品进口增长10个百分点;实现进出口贸易顺差1.11亿美元。
从中国粮食产前农业机械来看,几十年来,主要以中小功率动力机械,包括拖拉机、柴油机、耕耙、播种及收获机械等田间作业农机具等为主。这些产品在中国现阶段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技术工艺性较为成熟,但与现代农业装备相比,其技术含量、工艺性已不再先进。而这些产品也正是中国现阶段许多企业重复投入生产的主流。这些低水平、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重复投入,带来的是价格竞争、品牌混杂,而这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经过近几年的变革,农机工业形成了以国资控股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外资企业为补充的“三足鼎立”的格局,而三者的相互补充、相互竞争,使中国农机工业更加完整、更加开放。
如何在农机市场上发挥自己的自然优势和社会优势,确定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强手如林的中国农机市场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广大的中国农机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前提和客观基础,农机企业参与市场活动,在市场竞争中要取得主动权,必须依据市场营销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科学而合理的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和努力目标。
本报告共十五章。首先从农业机械化背景入手,介绍了国际国内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概况,并分析了国内农业机械市场的运行情况,然后分别对拖拉机、收获机械、耕作机械、农用车辆、排灌机械等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分析。随后,对农业机械行业做了进出口数据分析、重点地区农机发展分析、重点农机生产企业运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您若想对农业机械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农业机械生产制造,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我国农业机械化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是农机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将深刻影响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的突破,也有利于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通过着力打造功能完备、使用便捷的农业机械化信息交流平台和农机作业管理调度平台,促进政策高效实施、技术快速推广,引导农业机械合理配置、有序流动,农机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将显著提高。
二是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化、全面化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由解决关键环节机械化为主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快速推进转变,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全程延伸。农业机械化发展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农、林、牧、渔业机械化全面发展,从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全面推进,从陆地向水域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与产业化协同推进。
三是农机服务组织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将显著增强,服务质量、能力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将成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其他公益性职能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销售、作业、维修市场不断规范,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机具利用率、技术到位率不断提升,农机抗灾减灾作用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对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各区域将进一步明确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和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地区间农机化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粮食主产区以及平原地区,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大马力、先进适用的农业装备应用更加广泛,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丘陵山区机械化成为发展热点,先进适用的小型特色农机具广受欢迎,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