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养殖技术。海参养殖是所罗门群岛海产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海参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出质量。这包括海参繁育、饲料配方、水质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培训。
养殖方面(鹅)
海参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行情的冲击,养殖产量的冲击,终端市场消费的冲击,在各种艰难的困境中找到一条正确的养殖思路,是每一个海参人必须要思考的。
1 提高投喂饵料的质量
在饲料内加入微生态制剂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提高海参的体质最直接最省钱的方法就是让海参直接摄食,这种做法既可以改善水质底质,又可以让海参早下滩,可谓一举多得。提到加工颗粒料,那不得不提的产品就是诺维健益菌多利,乳酸菌菌种,自行发酵大大节省成本,发酵完的乳酸菌直接加入饲料中,替代了老配方中不得不用的水。
2 加强日常监测管理
养殖期间注意加强对水质、盐度、水温和海参生长情况的监测,因为参池四周用石头护坡,在排水时由于水位下降较快,把没来得及回到水中、露在外面的海参及时捡回去。夏季是池水温度和盐度变化较大的季节,要加强巡池,如发现水温过高、水色异常及大雨过后盐度变化较大,应立即换新鲜海水,为海参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每天注意观察海参的活动、摄食情况,并做好记录,每隔15天左右下水探摸、测量海参,夏天多雨季节应堤坝安全。
3 勤换水
做到大潮多换,小潮少换,大潮每次换水为30%左右,小潮每次换水量为15%左右,换水不仅为海参带来大量优质的天然饵料,还可保证水质的清新与稳定。
4 清除敌害
放苗初期清除敌害是海参养殖工作中的重要环,用“地笼”诱捕蟹类和鱼类,把海星捡出池外晒干,特别是在换水时严防蟹类和鱼类进入养参池。
5 投放当地繁育海参秋苗
从当地繁育的秋苗中,选择大苗(300~400头/千克),选择苗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选择的参苗体表无损伤、干净、无粘液、肉刺完整、尖挺、细而高、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强、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将参苗放在手上来回颠几下,参苗收缩较快,管足附着力强,在水中观察,参苗排出的粪便成粗长条状。选择这样健康的参苗一次性放足,海参亩投量控制在4000~4500头。
问:养鹅用什么饲料,有什么标准?农民操作是否方便?
养鹅用的饲料与其他畜禽用料品种一样,大部分农民家里都有。有能量饲料:玉米、高梁、大麦等;蛋白质饲料:各种饼类;矿物饲料:骨粉、石粉、贝粉和微量元素、食盐;动物饲料:鱼粉、血粉、肉骨粉;还有糠麸、草粉;维生素。我们国家尚未制定鹅的营养标准,其标准主要参照美国、法国和前苏联的鹅营养标准。其中美国和前苏联的鹅营养标准较高,法国的鹅营养标准较低,比较适用可以参考。法国鹅营养标准。
周龄 0 34 67 12 种鹅
千卡/公斤 2600 27002700 29002700 29002200 2500
粗蛋白质% 15.8-17%% 11.6-12.5% 10.3-11% 13-14.8%
钙% 0.75-0.8 0.75-0.8 0.65-0.73
磷(有效) 0.42-0.45 0.37-0.4 0.32-0.35 0.32-0.36
赖氨酸% 0.89-0.95 0.35-0.6 0.47-0.5 0.58-0.66
蛋氨酸% 0.4-0.42 0.29-0.31 0.25-0.27 0.23-0.26
含硫氨基酸% 0.79-0.85 0.56-0.6 0.48-0.52 0.42-0.47
色氨酸% 0.17-0.18 0.13-0.14 0.12-0.13 0.13-0.15
苏氨酸% 0.58-0.62 0.46-0.49 0.43-0.46 0.4-0.45
钠% 0.14-0.15 0.14-0.15 0.14-0.15 0.12-0.14
氯% 0.13-0.14 0.13-0.14 0.13-0.14 0.12-0.14
日采食量产蛋初期170-150、产蛋末期350-300、(微量元素、维生素)添加鸭用预喂料1%
一般0-6周龄喂全价颗料配合饲料,但要加喂青绿饲料,与配合饲料比例最少应1:1。生长鹅进行放牧饲养适当补喂配合饲料。当前大部分农村养鹅不喂全价配合饲料,初生后即喂碎玉米或面、小米加蛋黄,3日龄后用各种青嫩草、菜叶(切细算)加碎玉米或面。生长鹅阶段(25日龄后),如无放牧条件可饲畏青贮玉米楷(长度约1厘米)每只鹅每天可喂300-400克(饲养群体小的可采集山野菜喂)和50克左右玉米面。65-70日龄开始短期育肥,青绿饲料随便吃,每天每只鹅补喂全价肥合饲料约150克,参考配方(玉米面55%(或有15%稻谷),麦麸19%,米糠10%,菜仔饼11%,鱼粉3.7,骨粉1%,食盐0.3%),有的地区育肥鹅就喂早稻谷(带壳)。所以养鹅要尽量利用青绿饲料,不加任何影响肉质的添加成份。成本既低,生产的肉等产品又属绿色食品。农民很好掌握配制鹅饲料。
问:养鹅日常管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养鹅日常管理首先应注意日常管理要有规律,建立鹅的条件反射、减少各种应激反映。包括喂食、清扫圈舍、关、放鹅、下水洗浴、刷洗饮食用具、卫生消毒、光照及拣蛋等等操作时间顺序,要规律化、制度化,程序一旦定下来不可随意改动,但可随季节昼夜长短变化逐渐调整。注意保证各日龄鹅的适宜温度、密度。各日龄鹅适宜温度是:1-5为28-26℃,6-10为26-25℃,11-15为24-22℃,16-20为21-19℃,21-30为18-15℃,30-49为15-10℃,49日龄以上为5-30℃(适宜产蛋最佳温度),或最低保持0℃以上。各周龄适宜密度是:1为25-20只/m2,2为20-15只/m2,3为15-11只/m2,4-8为10-4只/m2,8-20为4-3只/m2,20周以后2只/m2。如密度过大则影响生长速度和群体整齐度及产蛋量。光照:1-3日龄雏鹅采用昼夜弱光照明,3日龄后利用夜间喂食间隙关灯1-2小时,30日龄后夜间只有喂食时开灯,逐渐过度到自然光照。从种鹅产蛋前光照13小时逐渐延长到16小时。喂食次数:1月龄内应吃多少给多少,随时给饲料,或每天从喂12次逐渐减少到3-4次。产蛋鹅每天定时喂3次,晚上10点钟最好再少喂点,开产前两周按母鹅数8-10只设一产蛋箱或根据母鹅群数量统一设一个产蛋棚。各阶段鹅只均应保证经常有足够的清洁饮水。种鹅应每天上午9:00左右、下午4:00左右各下水洗浴配种1次约半个小时。每天清晨及时拣蛋。严禁打鹅和快速轰赶。另外要注意各龄鹅群体大小,尤其1-10日龄阶段,群体越小越好,每群30-50只为宜,最多不超过100只,而且要随时驱赶,防止集堆压死。夏天注意防暑,冬季注意防寒。
问:在养鹅生产中还要注意那些问题,如何保证生产安全?
在养鹅生产中还要注意卫生防疫,首先要消灭传染病,其次是控制和减少普通病和寄生虫病发生,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疾病防治应从生产各个环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首先是加强饲养管理,饲料营养要合理,青绿饲料要满足,增强鹅体抵抗力,管理要精心如育雏1-3日龄要有专人看护。二是要做好卫生防疫工作,严格卫生防疫制度,门前设消毒池和消毒箱,来往车辆人员要消毒(1%火碱水、生石灰等),饮、食用具每天要定时清洗,至少每周消毒1次。圈舍至少每月消毒1次,每日定时清扫。消毒药品很多,如百毒杀、过氧乙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不准将来路不明的鹅带入本场,本场售出的鹅一经离场,不准再回本场。平时饲养人员要认真观察鹅群,做到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治疗。粪便、垫草、污物放于偏僻地方发酵处理。尸体要埋掉。三是做好预防接种,对养鹅威胁较大的传染病“小鹅瘟”,应在种鹅开产前1个月,给种鹅肌肉或皮下注射种鹅用“小鹅瘟”疫苗(按1:100稀释)每只鹅1毫升,15天后产生免疫力。如果种鹅未打过预防针,则应在小鹅出雏后18小时内皮下或滴鼻0.1毫升雏鹅用“小鹅瘟”疫苗5天后产生免疫力。在鹅“蛋子瘟”病流行地区,应在种鹅开产前胸部肌肉注射1毫升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蛋子瘟”菌苗。四是药物预防治疗,雏鹅1-3日龄或梅雨季节易发生肠道疾病的中鹅,可在饲料中加入万分之三痢特灵治疗量万分之五或千分之三土霉素等药物,预防肠道疾病。平时可不定期的用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饮水预防或治疗肠道疾病(按使用说明稀释)。发生小鹅瘟疫情后,对雏鹅用抗小鹅瘟血清进行紧急防治,每只雏鹅皮下注射抗小鹅瘟血清0.5毫升,保护率可达98%,对发病雏鹅每只注射1毫升,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毫升,隔日重复注射1次,治愈率为70%-85%。中鹅育肥前或生产鹅肥肝填饲前要驱虫,驱绦虫,药物有: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5-10毫克,一次投服。硫双二氯酚,按每千克体重150-200毫克一次投服。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5毫克一次投服。或用槟榔煎剂按每千克体重0.5-0.75克煎水灌服。 老尹家 海参 为您 提供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