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机械农业普遍成本高昂,少有人负担得起,那么高端的技术只存在于试验田里,那我们的研究真的有意义吗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4:10:22
字号:

机械化农业,首先要求耕地要有一定面积,面积大了,利于开展大型机械化作业,也利于成本下降,现在新疆、东北的农垦农场基本上都是机械化农业生产,土地平整、开沟下肥播种一体、滴灌埋设,覆膜,农药控制植物生长、防病害、机械化采收。农业发展的未来,我想那种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肯定要被淘汰,所以研究肯定有意义,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现代机械农业普遍成本高昂,少有人负担得起,那么高端的技术只存在于试验田里,那我们的研究真的有意义吗

当今中国农业的状况

农机购置补贴是“三补贴”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对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那么,2021年农机具购置补贴还有吗?农机补贴几年一变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1年农机具购置补贴还有吗

1、2021年也是有农机补贴的,购买符合条件的农机仍可享受补贴。

2、农机补贴对象

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下简称“购机者”),其中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

2021年农机具购置补贴还有吗补贴几年一变

3、农机补贴申请部门

购机者自主向当地农机化主管部门提出补贴资金申领事项。

4、补贴农机应具资质

进口农机具正式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其中进口农机具和国产机具一样,都要具备以下资质之一,才可申请国家补贴:

(1)、获得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证书(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

(2)、获得农机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

(3)、列入农机自愿性认证采信试点范围,获得农机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

5、农机补贴标准

一般补贴机具:单机补贴额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

挤奶机械、烘干机:单机补贴额不超过12万元;

100马力以上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单机补贴额不超过15万元;

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不超过25万元;

大型甘蔗收获机:单机补贴额不超过40万元;

大型棉花采摘机:单机补贴额不超过60万元。

6、具体补贴金额计算

补贴额可以按照不超过同档产品上年市场销售均价的30%测算,也可以采取定额与比例相结合等其他方式确定。

具体使用哪种计算方法由各省确定。鉴于市场价格具有波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具体产品或具体档次的补贴比例在30%上下一定范围内浮动符合政策规定。

农机补贴几年一变

一般我国的农机补贴是三年一变,而且每一年会有一些小的调整,所以每年的农机补贴政策都是有些许不同的,下面就整理下2016、2017、2018年的农机补贴政策的变化给大家了解一下。

1.2016年的农机补贴政策变化情况:一是2016年的农机购买可以以合作社的名义,补贴款是一次性的打到合作社账户,这样一来也省去购机上手续麻烦;二是每个省可根据当地的情况对关键机具敞开补贴;三是对于机具补贴的分类、分档和补贴额会根据不同形式来确定。

2.2017年的农机补贴政策变化情况:一是扩大补贴对象范围,对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生产经营的组织都是可以获得补贴的;二是补贴机具的种类范围缩减;三是对部分机具的单机补贴限额提高;另外敞开补贴、新产品申请补贴试点都是有所变化的。

3.2018年的农机补贴政策变化情况:一是增加了农机的补贴类型,提高相应农机的补贴标准;二是规范补贴的发放,以确保直补到户;三是将拖拉机驾驶证、联合收割机行驶证合二为一,从而延长农机驾驶的年龄;四是将部分进口农机免税的福利取消了。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响了本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广东的出现的荔枝大丰收却要贱卖、大量的冬瓜滞销,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二)从生产过程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国农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

首先,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上面提到:大年的时候所有的经营者都获得大丰收,但是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小年时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经营者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后,最终能落入经营者口袋中的钱就不多。

其次,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有,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据调查:我国果品中优质果仅占总产量的40%左右,能达到礼品果标准的产品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大量为中下等果,特别是外观更差。又据调查:进口苹果平均到岸价格大约为3.90元/公斤,柑橘为4.00元/公斤,香蕉为1.90元/公斤,与我国同类水果批发价格水平相当,但整体质量明显要高。价格差不多,质量比不上别人,为求得生存我们的产品必须以更低的价格才能卖出去。其实,目前市场上进口水果的零售价是同类国产水果的2倍甚至更高。

最后,就是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问题。这影响了我们的产品市场的开拓,销量难上新突破。

(三)从营销策略看

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而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这样生产者就不能及时的掌握市场的信息,根据市场细微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时候产品的滞销不是因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营销策略的问题。

传统的经营者忽略的还有品牌形象是树立。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就是一分巨大的无形资产,是销售量的一个好的保证。然而农产品市场

上还难找到很受消费者青睐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农产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把好质量关,从而导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农产品市场上交易多数都是初级产品,没有注重产品的价值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三、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一)目前的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营利性、引导非营利性的原则,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事业,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主体。近几年实行的各项补贴政策,深受基层和农民欢迎,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 

(二)现代农业的设施水平装备太低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决心增 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 

要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搞好末级渠系建设,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扩大大型泵站技术改造实施范围和规模。农业综合开发要增加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投入。加强丘陵山区抗旱水源建设,加快西南地区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有效做法。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

(三)政府对农业的金融支持不够健全

强化金融对农业的支持,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应进一步降低准入条件、放宽准入范围,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努力构建包括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的种类多样、覆盖全面、分工明确、有序竞争、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由于农村金融面对的是千家万户,成本较高,收益较低,商业性金融在农村开展业务缺乏收益激励。因此,国家对服务农业的金融部门应在税收、监管标准、再贷款、信贷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四是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应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z/4_540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