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蛔虫病是从哪里得来的?为什么现在没有了?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2:49:27
字号:

什么是蛔虫病

蛔虫病是人食入感染者蛔虫卵,蛔虫卵在人体内成长为成虫,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或其他器官引起的疾病。蛔虫病是学生常见病之一,特别是从前的农村中小学,由于卫生习惯不良,导致蛔虫病的感染率很高。严重的蛔虫病感染还有可能导致胆道蛔虫,蛔虫性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而致死。

小时候的蛔虫病是从哪里得来的?为什么现在没有了?

小时候的蛔虫病都是从哪里得来的?

小时候的人们普遍卫生意识还比较差,日常饮用的水资源和食物都不是太洁净。大部分住在农村里的人,大人每天都与泥土,粪便,田野打交道,而孩子们则上山下河,漫山遍野的跑。渴了,直接喝河里的生水,饿了,手也不洗直接就抓起食物吃。

而蛔虫的虫卵对外界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粪便中存活一年,以及在蔬菜水果中过冬。人如果不小心喝了带有虫卵的生水,吃下了并未洗干净的菜叶,便很容易让蛔虫卵在人体内孵化成幼虫,接着再次进入到人的肠道里,在那里生长成成虫。

之后开始大量繁殖,再次产卵,最后蛔虫卵又随着粪便排出体外,以粪便的形式进行下一轮传播。因此在小时候的农村随地大小便,以及用粪便做肥料的过程中,都非常容易使河水,泥土,瓜果蔬菜受到污染。所以那时候的人,普遍都容易得蛔虫病。

现如今,为什么越来越少人得蛔虫病了?

01.农村生活条件好了,虫卵传播途径少了

农村的环境基本上是10年一大变化,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环境相对还比较落后,虽然与60年代相比已经好很多了,但与现在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由于条件有限,大家想直接喝口热水都是比较麻烦的,需要专门烧火煮水,所以比较忙的时候,大家都是直接喝生水的。

同时那时候,大家种地种菜,使用的都是粪便作为原始肥料,包括那时候的厕所,也都是自家做的旱厕,一进去全是苍蝇的那种。小孩子们也经常玩泥巴,去比较野,比较乱的地方玩,玩的手脏了也是直接伸手指到嘴巴里。这些都是蛔虫卵直接摄入的途径。

而现如今的农村,家家户户做起了小楼房,农村的地也都是干净整齐的水泥地,旱厕早就没了,改为每家每户自己的独立卫生间。大家也不再用粪便作为地里的肥料了,甚至你想在村里见到牛屎猪屎都比较难,因为没人愿意再养牛,养猪的也有环保要求,必须远离人群居住的地方养。

小孩子们从地里玩泥巴,改为了在家玩手机,玩电脑,再不济也可以在村中心玩一些健身器材。因此,生活条件的改善,直接在源头上大大减少了蛔虫病的发生。

02.饮食习惯发生了改变

病从口入,前面提到的经常喝生水,现在也比较少这种现象了,饮水机,烧水壶都是非常方便的家用电器,几分钟就能喝上热水。另外以前的菜,很多都是未洗干净便直接拿来吃的,吃不完的菜,可能就直接放在桌面上,也没东西盖着,放了几天直接再次拿出来就吃了。

现如今,大部分人家里都有冰箱,也知道盖个保鲜膜,保证了食物的健康。

03.健康意识的提高

这一点,从小孩和老人身上就可以得到体现,小学生上学,学校基本每学期都会进行健康医疗教育,孩子哪里不舒服了,也会直接跟家里人说。老人带小孩,知道孩子不舒服,也不会再让孩子撑着,说睡一觉就好了这种话,或者用一些土方法治病。

而是直接带孩子去卫生所等医疗机构做一个检查,甚至老人自己不舒服,也知道第一时间去医院做检查。因此,得蛔虫病的人便越来越少了。

最后总结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医疗技术的进步,曾经困扰我们一代人的蛔虫病,已经逐渐消失了。但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仍然要保持一个个人卫生,平时餐前便后注意洗手,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也记得及时去做检查。

蛔虫 线形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虫卵随粪便排出,卵分受精卵和非受精卵两种。前者金**,内有球形卵细胞,两极有新月状空隙;后者窄长,内有一团大小不等的粗大折光颗粒。只有受精卵才能卵裂、发育。在21~30℃、潮湿、氧气充足、荫蔽的泥土中约10天左右发育成杆状蚴。脱一次皮变成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感染性虫卵,此时如被吞食,卵壳被消化,幼虫在肠内逸出。然后穿过肠壁,进入淋巴腺和肠系膜静脉,经肝、右心、肺,穿过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再经气管、喉头的会厌、口腔、食道、胃,回到小肠,整个过程约25~29天,脱3次皮,再经1月余就发育为成虫。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受感染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食欲不振或善饥、脐周阵发性疼痛、营养不良、失眠、磨牙等症状,有时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蛔虫扭集成团可形成蛔虫性肠梗阻,钻入胆道形成胆道蛔虫病,进入阑尾造成阑尾蛔虫病和肠穿等,对人体危害很大。预防蛔虫病,主要是普治病人,杜绝感染来源;搞好粪便管理;讲究个人卫生,防止虫卵进入人口。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1758)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此外,犬弓首线虫(Toxocara canis,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VLM)。

病原学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1758)简称蛔虫,人体经口误食感染期蛔虫卵。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小肠, 多见于空肠, 以半消化食物为食. 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 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环境,受精卵在荫蔽、潮湿、氧气充足和适宜温度(21~30℃)下, 经2周, 其内的卵细胞发育成第一期幼虫, 再经一周,在卵内第一次蜕皮后发育为感染期卵. 感染期卵被人吞入,在小肠内孵出幼虫. 幼虫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和蛋白酶,侵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 钻入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 经静脉入肝, 再经右心到肺, 穿破毛细血管进入肺泡, 在此进行第2次和第3次蜕皮, 然后,再沿支气管、气管移行至咽, 被宿主吞咽, 经食管、胃到小肠, 在小肠内进行第4次蜕皮后经数周发育为成虫. 自感染期卵进入人体到雌虫开始产卵约需2个月. 成虫寿命约1年. 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24万个. 宿主体内的成虫数目一般为一至数十条, 个别可达上千条.

病理改变 幼虫致病期部分病人肺部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成虫致病期可损伤肠粘膜、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膜炎、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发生胆管坏死、穿孔、以及肠扭转和肠坏死。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发育、蜕皮还可引起Loffler`s综合征(吕弗勒综合征)。临床上以肺部炎症症状为主,伴有全身表现:患者发热、咳嗽、哮喘、血痰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重度感染时可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等。多在1-2周内自愈。

流行病学 蛔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尤其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蛔虫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农村人群的感染率仍高达60%~90%。 1.幼虫期致病: 可出现发热、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临床症象. 2.成虫期致病:a.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表现。b.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症状。c.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疼痛呈间歇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等。 自患者粪便中检查出虫卵,即可确诊。对粪便中查不到虫卵,而临床表现疑似蛔虫病者,可用驱虫治疗性诊断,根据患者排出虫体的形态进行鉴别。疑为肺蛔症或蛔虫幼虫引起的过敏性肺炎的患者,可检查痰中蛔蚴确诊。

并发症 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

辅助检查 由于蛔虫产卵量大,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3张涂片可达95%。对直接涂片阴性者,也可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效果更好。 对蛔虫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查治病人和带虫者,处理粪便、管好水源和预防感染几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五格三池贮粪法,使粪便中虫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于粪水中游离氨的作用和厌氧发酵,虫卵可被杀灭,同时也会增加肥效。利用沼气池发酵,既可解决农户照明、煮饭;又有利粪便无害化处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粪渣。此时,绝大部分虫卵已失去感染能力。在用于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后,粪堆内温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杀死蛔虫卵。 对病人和带虫者进行驱虫治疗,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驱虫治疗既可降低感染率,减少传染源,又可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驱虫时间宜在感染高峰之后的秋、冬季节,学龄儿童可采用集体服药。由于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送医院诊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贻误病情。 常用的驱虫药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和构橼酸哌嗪(商品名为驱蛔灵)等,驱虫效果都较好,并且副作用少。

如何治疗蛔虫病?以下方便大家参考

驱虫治疗:常用的驱虫药有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达唑(肠虫清)、左旋咪唑(驱钩蛔)、枸橼酸哌嗪(驱蛔灵、六一宝塔糖),详见常用驱肠虫药。由于蛔虫在人体内寄生存活时间一般为一年左右,所以如果能避免再感染,大约一年蛔虫病可“自愈”。

胆道蛔虫症的治疗:治疗原则为解痉止痛、早期驱虫和控制感染。早期驱虫可防止复发与并发症。蛔虫有厌酸习性,可选用食醋一次2~4两,每日三次,以达到安虫目的。内科治疗无效,合并严重肝胆感染手术治疗。

蛔虫性肠梗阻的治疗:大多数蛔虫性肠梗阻是不完全性的,应及早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静脉补液,腹痛缓解后驱虫。当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并发肠坏死、穿孔、腹膜炎时要及时手术治疗

预防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 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五格三池贮粪法,使粪便中虫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于粪水中游离氨的作用和厌氧发酵,虫卵可被杀灭,同时也会增加肥效。利用沼气池发酵,既可解决农户照明、煮饭;又有利粪便无害化处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粪渣。此时,绝大部分虫卵已失去感染能力。在用于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后,粪堆内温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杀死蛔虫卵。

治愈标准 经过治疗,经3~4个月后检查粪便无虫卵即为治愈。

预后 由于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

蛟蛕

一作蛟蚘。蛔虫之别称。《灵枢·厥病》:“心肠痛,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也者,是蛟蛕也。”张志聪注:“蛟蛕者,蛔虫也。”

小儿蛔虫

小儿蛔虫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食欲不振,或喜食异物,面黄形瘦,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触之腹部柔软,或可扪及虫团聚散,并可见吐蛔或便蛔,且大便干稀不调。有些患儿出现淡色白斑、巩膜出现兰色斑点,下唇或出现颗粒样大小白点,舌苔薄腻或花剥,舌尖红尖。

本病发生原因是因小儿吞食了蛔虫卵所致,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手或食入不洁的饮食而致。若平素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素蕴湿热者更易发生本病。

天哪为什么会有蛔虫?大便没冲干净吗?!那你也要吃点药杀蛔虫了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z/4_530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