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拓宽乡村振兴之路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8 03:41:41
字号: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拓宽乡村振兴之路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拓宽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南明区永乐乡立足资源禀赋,紧扣全区“农业更强”发展目标,聚焦“桃”产业优势,依托“桃园提质增效”项目建设,进一步扩规模、优品质、延链条、塑品牌、强保障,破除桃产业发展瓶颈,释放桃产业发展潜力,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丽画卷。

“产业是基础,有了产业,我们也有了发展的底气,目前永乐乡已发展一万余亩优质桃园,近万亩无公害优质蔬菜,成为全市最大的果蔬基地,每年从五月中旬至十月均有鲜桃陆续成熟上市,亩产3000斤左右,每公斤按市场价格6-10元销售,村民收益可观。”永乐乡乡长郝涛介绍,永乐乡积极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壮大桃产业,目前,桃产业已经成为永乐乡的支柱产业。

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永乐乡始终坚持农业优先,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通过推进产业升级,促进桃产业提质增效。以永乐村为试点通过“村社合一”模式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具体实施桃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投入资金86万元,申请市级奖补资金25万元,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打造500亩桃园提质增效示范点,通过提升果品种植质量,提高种植农民收益,亩均收益增幅达90%,试点范围内群众累计经济收益达660万元。另一方面,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以水塘尖山葡萄园建设为产业结构调整试点项目,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现设施农业建设,引入新型秋王葡萄,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种植,带动种植户实现共同增收致富,累计动员群众40余户,户均收入8万元以上。

此外,还通过完善“统购统销”平台搭建,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多措并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政府主导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连接农户与农产品经销商、大型需求单位,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以乐桃公司为核心,抢抓“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机遇,通过网红带货、与线上销售平台拼多多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拓展优质农产品销售平台,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实现群众增收致富。永乐乡销售桃1100万公斤,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

除大力发展桃产业种植之外,永乐乡还积极举办桃产业相关文旅活动,开始举办第一届桃园文化节,第一届桃花节,至今已延续20余年,每届活动参加人数达上万人,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省内及周边省份具有较大影响力,同时也对永乐乡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通过开展以‘桃’为有效载体的文化活动,深入宣传永乐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探索农业观光旅游业的成功之路,建设文明生态乡,展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让更多市民了解永乐,认识永乐、发现永乐、走进永乐、投资永乐、建设永乐,同时把民族民间文化献给市民,有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观光旅游,为永乐乡村民寻找新的增收渠道,推动全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郝涛说。经过多向发力,目前永乐乡生态观光旅游农业、高效农业、都市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永乐乡永乐村实施的500亩提质增效桃园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南明区将在永乐乡5个村实施2100亩桃园提质增效项目;培育1个企业、3个专业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20家种植大户,打造永乐桃产业强乡;拟培育永乐5个桃产业专业村;培育1个桃产业龙头企业;在永乐乡建成夏秋优势蔬菜示范保供基地2000亩,打造3个保供蔬菜专业村;实施种业高质量发展项目2个;建设市级农膜回收处置点2个。

谈及下一步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南明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南明区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牢牢抓住产业发展重要机遇,促进永乐乡桃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挖农产品价值,全面提升品质,拓展产业发展链条,做大做强“永”牌艳红桃、“永乐”牌无公害优质蔬菜,为推动南明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奠定坚实基础。

服务春耕春灌安全放心用电,助力乡村产业

冬去春来,在辽宁丹东东港市椅圈镇马家岗草莓种植基地的大棚内,种植户赵秀梅正在忙着滴灌、采摘、掐尖,春季第二茬草莓正被一个个整齐地装进泡沫箱中,在48小时内就会被发送至全国各地。国网辽宁电科院配用电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和国网丹东供电公司椅圈供电所的运检人员正对大棚的开关、漏电保护器,以及抽水、保温、照明等设备进行检查,并帮助更换老化刀闸、插座开关等用电设施。

丹东东港市椅圈镇马家岗是我国第一批北方冬季草莓产地,距今有近百年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地总结出一整套标准化草莓栽培技术规程,保证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也让个大饱满、味美多汁的丹东东港草莓成为一张闪耀的城市名片。

东北的春天来得总是很晚,春播春种还未开始,大棚内却早已是绿意盎然,阵阵草莓清香伴随着泥土芬芳扑面而来。从2011年开始,露天草莓逐渐淘汰,日光大棚拔地而起。草莓大棚模拟草莓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帮助草莓“倒时差”。随着草莓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草莓大棚内的电气化、自动化设备,如机井抽水滴灌、卷帘机、放风机、传送机等也随之增加,对可靠电力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

为保证马家岗草莓基地的可靠用电,属地供电所曾多次对徐大岭线进行了扩容、升级、改造,但线路末端的部分农户和大棚仍时常被低电压问题所困扰。“前年冬天,好几次下雪时卷帘机都启动不起来,都是靠我们上棚一卷一卷放下来的。”赵秀梅说。

国网辽宁电科院始终将助力农业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2022年,该院通过自主研发的低电压仿真综合治理系统对徐大岭线进行仿真计算,并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改造建议。

此次丹东之行,既是对新改造线路调研,也是对历史治理工作的回访。“多亏了电科院的改造治理方案,让我们的改造有章可循,用最少的资金一步到位解决了低电压问题。”丹东公司相关技术人员说道。

“去年冬天的草莓又大又甜,真是让我们实实在在过了个好年。新建大棚时花的20多万,这一年就回本了!”赵秀梅说:“去年底改造之后,再也没有遇到卷帘机带不起来的问题了,我还给每个大棚装上了深井水泵。现在每天打理这几个棚用不了多长时间,明年我准备再建两亩地大棚。”

“莓”好生活,电力护航!面向未来,国网辽宁电科院将持续以配电线路低电压综合治理、配电台区无功补偿优化为抓手,在村村通动力电的基础上,系统性解决农村低电压问题,让广大农户用好安全电、放心电,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服务春耕春灌提供可靠电力技术保障。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z/4_426360.html